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436

发布时间:2024-01-01 22:33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放眼世界、海纳百川,通过      、消化、      ,努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进 吸收

B:引进 改造

C:学习 创新

D:学习 改造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内在的逻辑关系,“引进”、“消化”、“吸收”,是有时间顺序的完整程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年年招工年年“荒”,受国内外经济新形势、省域产业步入新格局、务工群体产生新诉求等多重影响,持续多年的“用工荒”今年在浙江“如期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因诉求增多而导致的“用工荒”日渐明显。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A:“用工荒”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B:“用工荒”表现出的新特点

C:“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变化

D:“用工荒”问题的解决途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了往年“用工荒”产生的原因,接着指出近年产生“用工荒”的原因出现了变化。故文段主要说的是“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变化。C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是第一句话的内容,B项是第二句话的内容,D项文段没有提及,均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74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93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3、【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句式杂糅,“由于……”与“由……所决定”两种句式择一使用;C项两面对一面,可把“好坏”改为“好”;D项搭配不当,“主旨”与“描写”不能搭配。A项没有语病,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

4、【言语理解】38.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下列句子中的“则”与上文中划线处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中“则”是连词,就的意思。A项“则”:就是。B、C两项“则”:却。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刚刚开学一个多星期,一名正在参加军训的大学生就将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打包寄回家,让家人帮着洗,然后再寄回来。这则消息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舆论的一阵喧哗,与以往的类似的事情一样,痛心疾首者铺天盖地,上纲上线痛批中国教育的也不在少数,中国的校园总能不断地制造类似的奇闻逸事,高考和入学前后是集中爆发和展示期,年复一年,学校、孩子和家长似乎被符号化了:学校一定是僵化冷漠且糟蹋人的,学生一定是娇生惯养将来要“垮掉”的,而家长多半是无原则地一味溺爱的。这样的符号化思维大大简化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教育的复杂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符号化的批评无助于教育和社会的进步

B:中国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独立性

C:社会舆论易对校园个别事例夸大宣传报道

D:大学生的独立性并不像媒体说的那么差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一则关于军训中大学生将脏衣服寄回家让家长帮着洗的新闻引发的舆论,引出类似新闻也经常出现的现象。接着指出学校、家长和孩子似乎都被符号化了。最后得出结论,社会舆论的符号化思维简化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复杂性,这种思维有失偏颇,并不利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进步。A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
B项中国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太过绝对,C项为文段部分内容,文段未提及D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4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4题

6、【言语理解】金钱槭别名双轮果,是槭树科金钱槭属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林边或疏林中,可高达15米,是我国特有植物。其叶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初夏开白色花,雌雄同株,圆锥花序;果实分为两个小坚果,周围有广翅,外形如钱。由于林木乱砍滥伐,金钱槭成年植株极为稀少,加上天然更新能力较弱,很难长出幼树,它们像大熊猫一样需要保护。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金钱槭如大熊猫般珍稀

B:亟须加大对金钱槭的保护力度

C:环境破坏导致金钱槭极为稀少

D:天然更新能力不强导致金钱槭极为稀少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金钱槭的属性特征和生长环境,其后说明了由于人为和自然两种原因导致金钱槭十分稀少珍贵,最后由“像大熊猫一样需要保护”指出应加大对金钱槭的保护力度。尾句为文段重点,B项准确表达了尾句观点。A项,文段将金钱槭与大熊猫作比,是为了说明其需要保护的程度,而并非强调其珍稀。C、D两项是金钱槭稀少的原因,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

7、【言语理解】大自然慷慨的________,使人类得以繁衍滋息,创造文明。人类理应顺应自然,但人类的历史,反倒常常是________与辜负大自然美好情意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赐予 轻慢

B:分享 挥霍

C:奉献 嘲弄

D:供给 忽略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赐予”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神灵对普罗大众的赏赐;“分享”多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享受;“奉献”侧重于恭敬地献出,不图回报;“供给”指提供物资给需要的人使用。大自然作为造物主,它给予人类的各种馈赠用“赐予”最恰当,排除B、C、D。
第二空,“轻慢”有不尊重的意思,填入句中也能表达出人类对大自然态度的傲慢以及不珍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

8、【言语理解】46.化肥污染通过食物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而被视为是农药的一种污染,尤其是大棚内栽种的蔬菜受到化肥污染较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硝酸盐(氮肥的分解物)摄入量的规定,提出了蔬菜卫生的评价标准: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低于432mg/kg,允许生食;432-785mg/kg,不宜生食;785-1440mg/kg,生食和盐渍均不宜;1440-3100mg/kg,不允许熟食。
上海市近期一项对蔬菜的检测发现,大棚内叶类蔬菜硝酸盐超标率达51.5%,茄果类超标率达15.6%;而大田叶类蔬菜硝酸盐超标率为20.5%,茄果类则未检出。造成大棚内蔬菜硝酸盐含量积累高的主要因素有几方面,但都与化肥的过量和不当施加有关系:大棚内蔬菜生产周期长,化肥投入水平比大田蔬菜高出50%以上;大棚封闭的环境条件,由于得不到雨水冲洗,土壤中硝酸盐容易积累含量升高;大棚内光照强度比大田弱,使蔬菜作物叶片中硝酸盐还原酶活力下降,导致硝酸盐积累加大等等。
下列选项中,____对减少化肥对大棚蔬菜的污染作用不大。

A:氮肥深施并盖土

B:控制氮肥用量并早施肥

C:少用或不用化肥

D:加强外部光照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化肥对大棚蔬菜的污染有以下几个因素:化肥施加过量;得不到雨水冲刷;光照强度弱。B、C两项实际上都是在控制化肥的用量,可以减少对大棚蔬菜的污染。D项加强外部光照,也可以减少污染。A“氮肥深施并盖土”的做法并没有减少化肥的用量,对减少大棚蔬菜的污染作用不大。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非著名常见凉菜”——拍黄瓜,今夏风靡纽约。一些国人发出了“中国文化的又一次成功输出”欢呼的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因为据媒体披露,在纽约用来拌黄瓜的作料并不是传统的蒜末酱油,而是沙拉酱、酸奶。其实,原汁原味的文化输出固然应该有,但往往是小众的,能在短期内迅速打开异文化市场的,注定是那种改头换面的“中国拍黄瓜”,这种既满足好奇心又适应日常习惯的“混搭”产品,常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流通力,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效果。
下列选项与文意不符的是:

A:风靡纽约的“中国拍黄瓜”并非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B:用沙拉酱、酸奶拌的黄瓜也属于中国文化

C:适应当地习惯的产品往往更容易在短期内打开异文化市场

D:中西“混搭”的产品也能起到文化输出的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可知,用蒜末、酱油拌的黄瓜属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而用沙拉酱、酸奶拌的“中国拍黄瓜”属于“混搭”产品,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均可由末句推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39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39题

10、【言语理解】低碳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专家指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问题上,首先需要澄清“低碳等于贫困”“低碳等于高成本”等误区。低碳经济是在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前提下,出现的一种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这个过程”指的是:

A: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C: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

D:转变对低碳经济认识的过程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根据就近原则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前紧挨的是“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状态”。由后文对“这个过程”的解释,我们不难得出,文中所讲的“这个过程”指的正是“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因此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