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428

发布时间:2024-01-01 5:29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________、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________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口传心授 凸显

B:口耳相传 彰显

C:薪火相传 显示

D:薪尽火传 突显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薪火相传”“薪尽火传”都强调代代相传,与后句的“世代传承”语义重复,排除C、D。
第二空,“凸显”指清楚地显露,多用于“问题”;“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多用于“品格”“精神”。此处与“重要性”搭配,“凸显”更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2题

2、【言语理解】暴雨暴露了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中的________,更________了市政规划建设中的硬伤。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患 显现

B:软肋 凸显

C:顽疾 揭示

D:漏洞 呈现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根据“更”可知,两分句为递进关系,应与“硬伤”相对应,“软肋”符合句意,排除A、C、D。将B项代入第二空验证,“凸显”指清楚地显露。也能与前句的“暴露”构成递进关系,形容暴雨将市政规划建设的问题清楚显现出来,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19题

3、【言语理解】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正确答案:C

解析:材料首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接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堪忧的现状。故作者意在说明的是要改变不理想的现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中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应的是“新形势”,故答案选C。A项“新思路”文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新问题”的表述过于笼统,文段主要针对的是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本题在C、D项之间存在争议。选D的理由是,题目问的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而不是问作者的写作意图,而C是作者的意图,所以选D。这个题目比较特殊。2008年以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人喜欢在提问方式上设置陷阱,要求考生能区分“文意概括”题和“主旨意图”题,从这一命题特点来判断,该题所设置的正确答案很有可能为D。但后来这种命题特点日益淡化,从近两年的考题来看,“文意概括”与“主旨意图”这种提问方式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查点,也就是说现在的题目,同一道题,不会出现提问的是“意图说明”就选A,若换成“对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就选B的现象,且大部分“概括”题考查的仍然是考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这一点考生需把握好。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①只有这样,书法才能与绘画中的许多因素有本质区别,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汉字字体存在的意义和识别法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汉字是中国特殊文字的符号意义
②精美的汉字作品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和欣赏主体
③书法作为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绝不能背离“汉字笔画线条”的特定要求
④严格地讲,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笔画线条造型表现的视觉艺术
⑤在这里,书法的线条必须是汉字笔画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①⑤④

C:④⑤③②①

D:④②⑤①③

正确答案:D

解析:由①“只有这样,书法才能与绘画中的许多因素有本质区别”可知,“这样”指代的内容应与书法与绘画的区别有关,②③④⑤中③、⑤的表述能体现区别,故①应紧接③或⑤之后,排除A、C。B项,⑤若在①后,“这里”找不到具体所指,B项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5、【言语理解】这里是典型的西南大石山区,石多人少,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十年九旱。尽管国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大石山区经济落后,文化匮乏,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与其等待国家的政策救助,当地政府不如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摆脱贫困

C:解决部分西南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D:

当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恶劣的自然环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西南大石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第二句话提出虽然有好政策,但仍有不少农民处于贫困状态。这两句话说明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阻碍大石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________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________ 购买欲的引擎。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花八门 触动

B:琳琅满目 触发

C:丰富多彩 触及

D:形形色色 触碰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这两个词语均不能用于形容“商品”,排除A、C。
第二空,由句意可知,应填入一个表示激起购买欲望的词语,“触发”比“触碰”多了引发的含义,更符合句意。且“琳琅满目”与“商品”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5题

7、【言语理解】人就是一棵树。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________,你会发现生命中那些曾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树的须根,一旦________,同样也能顽强地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力。当人被迫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时,曾经的成就与辉煌,就像那华丽的树冠,只会成为生命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适应 失去 负担

B:争取 干枯 象征

C:承受 萎缩 点缀

D:挽救 暴露 印记

正确答案:A

解析:“你会发现……同样也能顽强地活下去”是对“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________”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由“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可知,第二空填“失去”最恰当。再把剩余两空代入验证,“适应”“负担”也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8、【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届民族运动会选择在广州举办,不仅在该赛事的办赛途径和方向上体现了新意,而且在促进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学习上起到积极作用。

B: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的焚书、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中断、灭亡。

C: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D: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与作家不同,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语序不当,可改为:摄影家与作家不同,他们没有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所谓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或假设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利率骤升100个基本点、某一货币突然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测试其表现状况,看能否经受这些市场变量突变所带来的压力。银行压力测试就是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压力测试主要关注极端情况下所发生的风险

B: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

C:压力测试有助于考察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状况

D:压力测试能有效避免或降低极端风险对银行带来的冲击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哈佛大学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人目标模糊,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只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27%的人没有目标,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根据文字,哈佛大学调查的是:

A:目标与生活态度的关系

B:目标对人生的重要程度

C:目标对人生的不同影响

D:目标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通过哈佛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有无目标以及目标的清晰程度,对一个人能否成功影响很大。选项中与此最相符的为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