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410

发布时间:2023-12-30 12:20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采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________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________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凭借 附属

B:通过 呈现

C:依照 展现

D:融汇 依附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句意为借助透视这种手段来表现三维空间,强调的是“借”,“依照”“融汇”均不合句意,排除C、D。
第二空,“附属”指依附归属。“呈现”指展现、显现。由句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浮雕的依附、归属性。“附属”填入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2、【言语理解】虽然当今国际事务的诸多领域仍受制于头号超级大国美国,但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由于一国一票和三分之二多数方可获得改革方案通过表决规则,这在客观上又为虽然处在弱势、但占有联合国近四分之一席位的非洲表达自己意愿、周旋于大国之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A:非洲占有联合国近四分之一席位

B:当今国际事务的诸多领域仍受制于头号超级大国美国

C:联合国改革方案需要获得三分之二成员国的赞同才能通过

D:联合国的表决规则为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争取决策权提供了机遇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整体是“虽然……但……”的转折结构,重在强调“但”之后的内容,“但”之后的内容可以压缩为“表决规则为非洲提供了机遇”。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对作者观点的表述,而其他三项则不是文段重点所在。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热遍全国甚至热传海外,多少会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未必能够完全复制。但《舌尖上的中国》在规律上却并非完全可遇不可求。如果文化产品能够立足生活,深度开掘,提升专业含量,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与观众的体验和情感自觉沟通,那么电视文化不仅可以免俗而且也可以引领生活,不仅可以创造收视率而且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载体。
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A:《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典型作品

B:

《舌尖上的中国》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C:

《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载体

D: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可以由文段第一句中的“如此热遍全国甚至热传海外”推知。由文段中的“在规律上却并非完全可遇不可求。如果文化产品能够……那么电视文化不仅可以……”,可知《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可以对别的电视文化产品起到借鉴意义的,即它是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B项说法与文意不符,当选。C项可以由文段尾句推知,D项可由文段第二句推知。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5题

4、【言语理解】唐朝是丝绸生产的________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种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________较前代大大扩大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鼎盛 规模

B:重要 范围

C:繁荣 种类

D:成熟 领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无论产量、质量和种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知,唐朝时丝绸生产达到了顶峰,故填“鼎盛”或“繁荣”合适。
第二空,“种类”一般与“增多”搭配,与“扩大”搭配不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30题

5、【言语理解】对久不更新、久不回复的政府网站,人们也没少投诉、批评,然而最终都________。因为这些投诉和批评根本不能制约、影响相关部门,甚至网页上的投诉窗口,在接到投诉信息后也只会自动回复诸如“您的信息已收到”等万能句式。一边积极地反馈意见,另一边则________,这就间接导致一部分官员有恃无恐,权当网站为摆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了了之 充耳不闻

B:于事无补 敷衍塞责

C:石沉大海 无动于衷

D:收效甚微 虚与委蛇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一些政府网站对人们的投诉、批评没有进行相应的反馈。“于事无补”指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而句意强调的是相关政府网站没有回复人们的投诉。“于事无补”与句意无关,排除B。“石沉大海”比喻始终没有消息,填入此处词义程度过重,排除C。“不了了之”指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收效甚微”指付出的努力基本没什么效果。两者填入均符合句意。
第二空,由“一边……另一边则……”可知,所填词语与“积极地反馈意见”相对,表示不积极听取意见的意思。“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文段没有体现出“虚情假意”,排除D。“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3题

6、【言语理解】每一种行为都来自一定的思想,但是,每一种思想却不一定导致一定的行动。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不一定都是行动的信号。人们越是充分运用语言工具自由地交流思想,越是能达于正确的认识以支配较为理智的行动。因此,镇压言论往往不是防止错误的行动,倒是防止了深思熟虑的行动。其结果必然是,假如压力有足够大,人们则消极被动;假如压力小了,人们就任意乱动。
作者通过以上文字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有思想就会产生行动

B:

限制言论会限制思想

C:

限制言论可以限制行动

D:

行动产生于思想

正确答案:B

解析:

由“因此”一词可知,文段的重点应该是其后面的内容,即镇压言论的消极作用。故首先可排除A、D。C项表述有误,限制言论只能防止“深思熟虑的行动”,而不能防止“错误的行动”。故本题答案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7、【言语理解】在中国,从来没有一条河被寄托了这么多的感情,黄河在被尊为“母亲”时,也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      跃然纸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任务 现象 

B:

使命 形象 

C:

责任 特点 

D:

使命 景象

正确答案:B

解析:“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将壶口瀑布的特征形容得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此处填“形象”最为恰当。“赋予使命”也为常见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既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做任何事情都无法脱离人际环境,那么,在单位时间内,谁能够以最低的沟通成本、最快地赢得他人的信息与配合,自然获得成功的概率就大——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者,往往胜出在沟通、组织与行动的综合素质。进入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竞争,无不需要将这类“人际型知识”贯穿于每一个“经济人”的行为之中。
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相符的是:

A:沟通对于成功很重要

B:降低沟通成本才能成功

C:沟通、组织与行动能够成大事

D:得到他人信任的关键在于沟通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谁能够以最低的沟通成本、最快地赢得他人的信息与配合,自然获得成功的概率就大……”可推出。
B项表述过于绝对,低沟通成本有助于成功,但并不能由此推出降低沟通成本才能成功,排除。
C项,文中说的是“凡能成就大事者,往往胜出在沟通、组织与行动的综合素质”,“能够成大事”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文中“综合素质”的表达存在出入,排除。
D项表述无中生有,从文中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4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4题

9、【言语理解】近年来,春晚愈发注重________传统文化魅力,表达时代关切和人文情怀。在这每年一度的大联欢中,喜气祥和的人情味,________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春晚早已成为中国“家和万事兴”文化情结的有效载体。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挖掘 契合

B:培育 承载

C:拓展 勾勒

D:展现 传承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的搭配对象为“传统文化魅力”。“培育”指培养使之发育,对象多为人,与“传统文化魅力”搭配不当,排除B。“拓展”指开拓扩展,一般搭配“疆域”“领域”等,与“传统文化魅力”搭配不当,排除C。
第二空,“契合”指投合、符合。“传承”指传授和继承。文意为春晚“喜气祥和的人情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相符合,因此填入“契合”更符合文意,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9题

10、【言语理解】教育心理学家建议那些被孩子们“我觉得很无聊”之类的话所累的父母,“无聊”远非某种不可挽回的判决,反而具有很多积极方面,“它能激起孩子的创造力帮助孩子观察、反思、理解、想象和创造。过去我们会发明一些用小石子玩的小游戏,现在一切都被规划好了,而孩子创造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外无聊的时间本来还可以用来让孩子学会独处,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通过这段文字,下列对“无聊”认识不当的是:

A:“无聊”来源于一切被规定好的生活,使孩子们丧失了创造的空间

B:“无聊”让“我们”在童年时发明了用小石子玩的快乐游戏

C:父母对孩子“无聊”感的恐惧超过了孩子对“无聊”的恐惧

D:在生活中感觉到“无聊”的孩子才能有更独立、自主的完整人生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现在一切都被规划好了,而孩子创造的空间越来越小”可推出。
B项,由“过去我们会发明一些用小石子玩的小游戏”可推出。
C项,“教育心理学家建议那些被孩子们‘我觉得很无聊’之类的话所累的父母,‘无聊’远非某种不可挽回的判决”可推出。
D项,由“无聊的时间本来还可以用来让孩子学会独处,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可知,文段只是说“无聊”对孩子的独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等于说,只有“无聊”的孩子才能有更独立、自主的人生。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