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356

发布时间:2023-12-24 23:57     浏览量:16

1、【言语理解】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将原有的国家课程体系内的核心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类课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整合 梳理 重组

B:重组 整合 梳理

C:重组 梳理 整合

D:梳理 重组 整合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三个词语存在顺承的逻辑关系。“梳理”是对信息的整理过程,应在“重组”和“整合”之前;在“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最后整合形成课程。符合这一顺序的为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超Y理论认为人们是怀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主要的需要是实现胜任。胜任感的获得受外部环境、本人的权利、自由、地位、成就、交往需要等强度的制约,当工作任务的性质与组织结构相适应时,胜任感最容易满足,工作效率高,反之就低。
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是:

A:人们都是怀着实现胜任感的需要加入组织的

B:满足胜任感是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C:胜任感由外部环境、本人权利、自由、地位、成就、交往需要来决定

D:超Y理论是研究工作效率的理论

正确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介绍了管理学上的超Y理论的一些观点,主要是关于胜任感的满足与工作效率的关系。A项“都是”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为“人们是怀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主要的需要是实现胜任”,排除。C项说“由……决定”,原文的表述为“胜任感的获得受外部环境、本人的权利、自由、地位、成就、交往需要等强度的制约”,排除。D项超Y理论是管理学上的重要理论,其研究范围不限于工作效率,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有客从远方来,西安人总要张罗着引你去看碑林、登城墙、览曲江、看大雁塔,北去拜谒黄帝陵,东去游秦始皇兵马俑,西去看远在宝鸡的周公庙和法门寺,看乾陵的无字碑,将你的心田激荡得________,满脑子都是帝王将相、周秦汉唐,无尽的________打湿了你的衣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潮澎湃 兴衰成败

B:翻江倒海 唏嘘感慨

C:豪情万丈 历史沉浮

D:七上八下 兴亡轶事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心潮澎湃”与前文的“心田”语义重复,排除A。“翻江倒海”比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不能用于心田激荡起伏的语境,排除B。“豪情万丈”与后文“打湿了你的衣裳”的语境不相符,排除C。
第二空,“兴亡轶事”填入符合西安历史沉浮悠久的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93题,2015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5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

4、【言语理解】夏粮生产喜获丰收(       )提振了农业工作者的信心,也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奏响序曲。

A:虽然

B:如果

C:不仅

D:既然

正确答案:C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后句的“也”搭配,表示递进关系。“虽然”与“但是”搭配表转折,“如果”与“就”搭配表假设,“不仅”与“也”搭配表递进,“既然”与“就”搭配表因果。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多”与“少”,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对立存在,而恰恰是“量变”与“质变”之间的一个________。一味追求多,或一味追求少,都有可能把事物引向________的另一面。因而,在看待“多”与“少”上,也要有辩证的观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立状态 意料之外

B:中间过程 无法控制

C:相对状态 难以接受

D:演变过程 截然相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不仅仅是……而恰恰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对立存在”构成反对对应关系,表示“多”与“少”并非对立关系,“独立状态”“相对状态”均表示“对立”,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A、C。
第二空,由“另一面”可知,此处表达的是一味追求多或少,都有可能会把事物引向与其相对的反面,“无法控制”不能体现“另一面”的特点,排除B。“截然相反”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4题

6、【言语理解】最近,四川万源市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各个审批环节“全裸”,来自四面八方的说情风很快销声匿迹。事实上,公开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已然超越了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应用范畴,拓展了政府行政中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重要决策事项的公示要求,更适用于公共治理的诸多层面、环节和程序。举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的治理事项、程序等,公开都应当成为一种价值共识、一种制度设计、一种自觉选择。
依据文意,对“公开”的价值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公开这一价值理念,超越了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应用范畴

B: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治理事项、程序,都应当建立一种价值共识

C:公开这一价值理念,适用于公共治理的诸多层面、环节和程序

D:此次公开,拓展了政府行政中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的公示要求

正确答案:D

解析:原文说“公开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已然超越了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应用范畴,拓展了政府行政中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重要决策事项的公示要求,更适用于公共治理的诸多层面、环节和程序”。意即公开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拓展了政府行政中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重要决策事项的公示要求,而不是D项所说“此次公开,拓展了……”,D项说法错误, A、C两项正确。
由“举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的治理事项、程序等,公开都应当成为一种价值共识、一种制度设计、一种自觉选择”可知,B项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6题

7、【言语理解】问题(       )没有解决,(       )变得更严重。

A:如果 那么

B:因为 所以

C:即使 也

D:不但 反而

正确答案:D

解析:“严重”比“没有解决”程度更深,根据句意,这里要表达的是递进关系,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唯意志论”者固然________,只追求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________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步维艰 留存

B:踌躇满志 保留

C:进退维谷 铺陈

D:瞻前顾后 增补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同样”可知,横线处应填入一个与“苍白无力”语义相近的成语。“举步维艰”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非常不容易;“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进退维谷”指进退两难;“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举步维艰”与“苍白无力”意思最接近,填入符合“唯意志论”者人生不容易、苍白无力的语境。因此排除B、C、D。第二空,“留存”指保存,填入也符合题干强调不要丢掉理想的语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3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8题

9、【言语理解】从碎片化、孤立化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迈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的新阶段,物联网大规模爆发式增长的序幕已经开启。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联网车辆发展迅猛,正是物与物、物与人加速连接的________。物联网将信息化与传统领域深度融合,也在重塑生产组织方式,________产业形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诱因 调整

B:条件 创新

C:结果 构建

D:印证 变革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前后描述的是产业链之间的关系,专业性较强,难以入手破题,可从第二空入手。
第二空,分析可知所填词语应与前面的“重塑”构成并列关系,两个词语意思相近。“重塑”有重新塑造之意。“调整”指重新调配或安排,语义程度过轻,排除A。“构建”指建立,强调从无到有;“创新”指创造新事物。二者均不符合“重塑”的含义,排除B、C。
验证第一空,由“物联网大规模爆发式增长的序幕已经开启……发展迅猛,正是……”可知,“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联网车辆发展迅猛”体现的正是“物与物、物与人加速连接”的发展现状。“印证”所体现的证明与事实相符合之意,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

10、【言语理解】蝴蝶不是生下来就那么美丽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蠕行,日晒雨淋,它才能由一条奇丑无比的虫子,一点儿一点儿地蜕化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是:

A:美丽的事物都不是天生的

B: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貌取人

C: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成长需要经过苦难的磨砺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以蝴蝶“只有经过不断的蠕行,日晒雨淋”才能由丑陋的虫子蜕化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为寓,强调了苦难、磨砺对人蜕变、成长的重要性。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C三项作为答案太表面。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