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353

发布时间:2023-12-24 12:3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个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光滑的冰面上开车是不容易的,可是我在北极见到的芬兰司机,在冰道上开车的时速和在柏油马路上一样快。为保障安全,这里的汽车都备有两套轮子,一套是夏季用的普通轮子,一套是适用于冰面的带针的轮子。公路上的另一奇景是白天行驶的车辆都开着灯,据说这样事故发生率较低。

A:北极奇闻

B:北极见闻

C:冰上趣闻

D:冰上轶事

正确答案:A

解析:首先,由第一句话可以判断所看到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北极;其次,由“另一奇景”可判断出这些事情都是奇闻。因此用“北极奇闻”做标题最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________固然可能少犯错、不犯错,但难免落入慵懒颓废的泥潭;冒险突破可能蹚出一条新路来,但要遭受种种挫折,付出不少代价。因此,鼓励创新,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创新者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政策的保证,尤其要营造________的创新环境,容忍出错、允许试错、坚决纠错,在激励人们创新的同时,防范和降低人们为创新所承担的风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部就班 和谐

B:扬长避短 融洽

C:上行下效 多元

D:墨守成规 宽松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与“冒险突破”相对应,此处所填词语应表达不创新的意思。“扬长避短”“上行下效”明显不恰当,排除B、C。
第二空,由“容忍出错、允许试错”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环境的“宽松”。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故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不自觉地变异和改造其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日久天长,源流模糊,体用隔断,变异逃生,一旦借词身上的“异域特征” 诸如音素、音节的构成等 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外来词汇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B:本民族语言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

C: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本土化过程

D: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与消失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很常见,指出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然后指出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变异和改造其原貌,使得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最后说一旦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即论证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通过分析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其本土化过程,对应C。
A项,文段说明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但并未说明外来词汇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B项,文段只提到当地民族会适应吸收新成分和变异改造外来词汇,并未具体介绍“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排除。
D项说法错误,文段尾句说的是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而不是“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和消失”,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25题

4、【言语理解】《史记》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其语言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后世的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对《史记》从语言、内容、风格、结构等各个侧面来加以________、利用和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 继承

B:改良 扬弃

C:传承 规范

D:研究 抛弃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句意可知,“________、利用和________”三者之间应为顺承关系。第二空,“利用”与“规范”“抛弃”之间不构成顺承关系,排除C、D。“改良、扬弃”之间为并列关系,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5、【言语理解】他多次到这一带农牧区      ,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考查

B:考察

C:检查

D:视察

正确答案:B

解析:考查:检查衡量(成绩、行为、活动等)。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深入分析研究。检查:检验查证。视察:①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②察看。根据题意B项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另外,煤矿冒顶事故的发生一般都会有征兆,但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有的征兆可以发现,有的却难以发现
②冒顶的类型众多,发生原因也多样,绝大多数是由矿山压力变化的活动所造成
③煤矿冒顶事故是较常见的煤矿事故之一,在煤矿所发生的顶板事故中占据很大比重
④煤矿冒顶,就是在煤矿地下开采中,巷道上部矿岩层塌落下来的现象
⑤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顶板会因压力变化发生不同程度变形,一般先沿顶板节理出现裂隙,并伴有离层现象产生
⑥如果此时防护不当或支护的质量不好,压力持续增大,岩石变形超过极限,就会出现断裂、垮落、片帮或局部冒顶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⑤④⑥

B:②③①⑤⑥④

C:⑤⑥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⑤⑥①

正确答案:D

解析:首先确定首句,②介绍煤矿冒顶的类型,③论述煤矿冒顶比较常见,④介绍煤矿冒顶的定义,⑤介绍煤矿冒顶的发生过程,根据一般的行文逻辑,应先介绍一个概念的定义再介绍其类型和发生过程,所以②和⑤应位于介绍煤矿冒顶定义的④之后,排除A、B、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48题

7、【言语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________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竿见影 误解

B:马到成功 误会

C:一蹴而就 曲解

D:立见成效 歪曲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立见成效”中的“效”与“效果”有语义重复之嫌,排除D。“马到成功”“一蹴而就”本身可以做宾语,不能在修饰“效果”,排除B、C。
第二空,“误解”代入句中也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8、【言语理解】自美国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首次亮相巴拿马上空后,隐形武器成为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趋势。有的军事专家曾预言,未来战争或为隐形武器唱主角的战争。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基本上皆具有隐形的性能。这些隐形武器,其光学特征可以隐形于地理背景之中,其电磁特征也可以湮没于电子信号频谱之内,使对手无法对其识别。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

B: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模式的预测

C:隐形武器具备隐形性能的原因

D: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背景及成就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隐形化这一世界武器的发展趋势,然后引入中国的情况,说明中国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隐形武器的光学特征、电磁特征,使对手无法识别。故文段重点介绍的是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情况,D项表述与此相符。
A、B、C三项均脱离了“中国”这一范围,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6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9、【言语理解】所有企业和用人单位都要强化社会责任,            农民工的劳动和创造,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损害农民工权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护 爱护

B:珍惜 爱护

C:鼓励 保护

D:重视 保护

正确答案:B

解析:“保护”、“珍惜”、“鼓励”、“重视”四个词语中,和“农民工的劳动”搭配,“珍惜”最恰当。“农民工的劳动”不是需要“重视”的,不是需要“鼓励”的,是需要“尊重”和“珍惜”的,只有先“珍惜”了才能“保护”。“爱护”是爱惜、保护。所以后一空填“爱护”更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大约500万年前,非洲某些类人猿掌握了直立行走的艺术,他们是原始人类。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间,他们作为南方古猿与至少7个不同的人类物种共同生活在非洲。但大约250万年后,一个新的血系从南方古猿物种中分离出来,就是现在所谓的人类类属。至于这次分离是何时发生,如何发生,以及涉及了哪些人类物种,现在仍备受争议,但最普遍的观点是“能人”是这个新血系的第一名成员。200万年前我们称之为“直立人”的人类祖先生活在东非,并很快移民至欧亚大陆。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最早能够直立行走的非洲类人猿属于人类类属

B:南方古猿作为人类物种存在了至少250万年

C:“能人”是由“直立人”进化而来的

D:50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有至少8个不同的人类物种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文段可知“最早能够直立行走的非洲类人猿”出现在大约500万年前,而人类类属出现在“大约250万年后”,故A项与原文不符。
B项,由文段中“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间,他们作为南方古猿与至少7个不同的人类物种共同生活在非洲。但大约250万年后……”可知,B项表述正确。
C项,“能人”是大约250万年前新血系的第一名成员,而“直立人”是200万年前出现的,故C项也与原文不符。
D项,文段说的是“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间”,而非“500万年前”,D项错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