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根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的博士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博士的产出就像某些工业产品,如汽车、电脑和电视,年年攀升。世界上博士产量年增长率占前三甲的是两个发展中的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第一位是中国,年增长率为40%,每年已达到近5万人;其次是墨西哥,年增长率为17.1%;增长率第三的是丹麦,为10%。但是,在博士产量大增的情况下,也有极少数的国家并没有随大流。例如,德国是博士产量几乎一直保持零增长的国家。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许多国家的博士培养已经产业化
B:博士数量的增长是全球的总体趋势
C:博士的培养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D: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博士数量增长快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文段只说博士数量很多,没说“已经产业化”。
B项,由“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的博士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可得出。
C项无中生有,无法得出。
D项属妄加推测,由“占前三甲的是两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增长快。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5题
2、【言语理解】影片《大国崛起》讲述了一个新的历史叙事,它关注不同的大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崛起”的原因。以开放和坦然的心态直面那些过去被 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赞扬、肯定,甚至奉为教条
B:扬弃、赞美,甚至视为真理
C:批判、避讳,甚至遗忘
D:忽视、避讳,甚至批判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原文“开放和坦然的心态”、“直面”可知,填入的词语必然是表示否定意味的词,因为唯有被否定的事物才需要勇气“直面”。故先排除A、B两项。再由表递进的“甚至”可知,这三个词的词义应依次由轻到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对于如何维持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有很多不同观点,这使得父母有点儿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断专行
B:不知所措
C:无所适从
D:顾此失彼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的干扰项是B。句意说的是父母面对众多观点不知道听从哪个最合适,很难选择,而“不知所措”有可能什么办法也没有,根本不存在选择的问题,故排除B。“无所适从”指不知听从哪一个好,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法国人为什么会把雄鸡作为本国的象征?流行的说法是在拉丁语中“高卢人”与“雄鸡”两词的书写和发音正好相同,于是以高卢人为祖先的法国人自然地将雄鸡当作本国的象征。这种把法国象征的来源简单地归为文字游戏的说法非常值得怀疑。其实,最早将法国比喻为雄鸡的是法国的敌人。在中世纪,雄鸡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自负、易怒、好斗、爱虚荣。即使是在法国人自己的作品中,如《列那狐传奇》,雄鸡也常常遭到狐狸的欺骗或成为动物们的口中之食。因此,法国的敌人巧妙地将法国国王和他的臣民比喻为雄鸡。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法国人为什么喜欢雄鸡
B:雄鸡形象负面意义产生的原因
C: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雄鸡形象
D:法国人如何赋予雄鸡新的含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把法国象征的来源简单地归为文字游戏的说法非常值得怀疑,然后又指出最早将法国比喻为雄鸡的是法国的敌人。作为引言,读者后面最想知道的是法国为什么会将雄鸡作为自己的象征,因此后文应该讲述的是法国人如何赋予雄鸡新的含义,使之成为自己的象征。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为无关信息,文段没有提及。B、C两项是本文信息,不会在下文继续论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5、【言语理解】由于在科普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前段时间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令人高兴。但面对这一新闻,不少科学界朋友都谈到:中国科学家的科普工作做得究竟如何?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中国科普工作其实不是多,而是太少;不是做得好,而是很不够;不是强于,而是输于世界同行,至少比发达国家差很多。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中国科普比发达国家少的原因
B:中国科普的现实
C:科普的重要性
D:改善中国科学家不热衷于科普的途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肯定了我国天文台郑永春博士取得的成绩,接着由“但”一转,指出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指出不足之后,依照行文逻辑,应该分析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如何解决问题。
A项“比发达国家少”是文段末尾论述的部分内容,B项的“现实”末句已作了阐述,可首先排除。C项强调了科普的重要性,即这一问题为什么重要,D项的“改善途径”应属于分析原因后给出解决措施的内容。按照一般逻辑,应先强调重要性,再给出解决措施,所以C项与文段衔接更紧密。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6、【言语理解】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电影艺术中的动物更强调个性。正如电影一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一样,以动物为主角的影片在________动物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的同时,格外注重突出不同种类中每个动物的性格特征,________地刻画典型的动物形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影片”不是纪录片,不会“记录”动物生活,排除C。“描绘”使用的工具是笔,与“影片”不搭配,排除D。“呈现”“展示”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不遗余力”形容做事卖力;“入木三分”比喻分析深刻。对应前句的“格外注重突出”,此处强调的是重视,“不遗余力”填入更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面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良的新闻审判,为此,我们有必要________新闻媒体的职业与定位,避免新闻对司法活动的过度________,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厘清 干涉
B:厘清 干预
C:理清 干涉
D:理清 干预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厘清”指整理清楚,常与“关系”“原则”“任务”等搭配。“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等。根据句意,此处应填“厘清”,排除C、D。
第二空,“干涉”指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的硬管。“干预”指过问(别人的事)。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但无“干涉”权力,应选“干预”。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8、【言语理解】我们是否想过,当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东西时,你就匆匆忙忙把它拍下来,发出去,然后被转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并没有看清楚它,更没有看清楚它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实现精神上的真正交流,这才是我们应该追问的。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图像时代,当我们转发美丽的东西时,要看清楚它与人们之间的联系
B:图像时代,与人们分享精彩的东西时,一定要看清楚它是否真的精彩
C:图像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精神上的交流
D:图像时代,人们越来越满足于视觉化效果,缺乏思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第一句说的是在图像时代,人们只顾得拍照转发,却没有耐心认真看一下所拍和转发的东西,思考一下它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说的是我们应该追问怎么才能有真正的精神上的交流。故文段说的是在图像时代,人们多满足于表面化的交流,缺少精神交流和思考。
A、B两项均属于对文段的断章取义;文段说的是人们缺乏与人、与物的精神交流,不仅仅是C项的“人与人”;D项的“缺乏思考”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9、【言语理解】鸣沙又称响沙、哨沙或音乐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分布于海滩或沙漠中。自然沙粒表面在风蚀、水蚀、化学溶蚀等作用下形成多孔(坑)状结构,进而构成共鸣腔,成为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现实中,鸣沙现象并不常见。正因此,鸣沙胜景被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的乐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记载有鸣沙地8处。敦煌鸣沙山呈金字塔形沙丘,在东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常年作用下,沙子得以保持洁净,再加上地形、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能够发声。
这段文字中没有提到的是:
A:鸣沙的发声机制
B:鸣沙美誉的由来
C:鸣沙山的地质成因
D:鸣沙山的发声条件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自然沙粒表面在风蚀、水蚀、化学溶蚀等作用下形成多孔(坑)状结构,进而构成共鸣腔,成为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可知,“鸣沙的发声机制”文段有提及,排除。
B项,由“现实中,鸣沙现象并不常见。正因此,鸣沙胜景被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的乐章’”可知,“鸣沙美誉的由来”文段有提及,排除。
C项,“鸣沙山的地质成因”文段没有涉及,当选。
D项,由“敦煌鸣沙山呈金字塔形沙丘,在东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常年作用下,沙子得以保持洁净,再加上地形、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能够发声”可知,“鸣沙山的发声条件”文段有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来自不同的语言群体和文化的人需要彼此交流,就必须寻找交流工具。在一个层面上,他们可以依赖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可以熟练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来做口译和笔译。但这是不方便的,花费的时间和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整个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希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翻译作为交流工具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B: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的有效手段
C:交流工具会因时代和层次需求而变化
D:人类为寻找通用语言进行过长期探索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指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不便,依赖翻译并不方便,后由“因此”引出文段的论述中心——通用语言,与此相关的只有B、D。文段未论述人类为寻找通用语言进行过长期探索,D项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