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290

发布时间:2023-12-18 8:27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关于兰州拉面用“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再一次________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敏感的神经。“吃一碗面等于吃掉一只塑料袋”的恐吓,成功地煽起了公众的________——这再次凸显,我们的记者急需提升基本的科学素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震动 惊慌

B:触动 慌乱

C:拨动 恐慌

D:惊动 恐惧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再一次________了……神经”,填入的动词修饰“神经”。“神经”是线性的,对于线性的东西,一般不用“震动”“惊动”。排除A、D。
第二空,慌乱”侧重于“乱”,“恐慌”更侧重于恐惧,程度比“慌乱”重。与前文的“恐吓”相对应,填“恐慌”更合适。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2、【言语理解】近来,随着一批高替代性的“情感机器人”面世,做出简单的情感互动已经不再是制造情感机器人的最大挑战。空巢老人、自闭症儿童和病患等社会问题的呈现使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好“互动型”“陪伴型”机器人的未来市场。但是,独居老人无人陪伴,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用机器人陪伴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增加对人的关怀和陪伴,就像科学家为保护医生而研制“防砍制服”,从短期来看似乎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方法,但由此可能引发人们的情感错位、社会问题被加倍漠视以及机器人进一步类人而导致的伦理问题都需要提前考量。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

A:很理解客户对情感机器人的需求

B:关注情感机器人的“陪伴”功能

C:赞赏不断突破难题的机器人技术

D:质疑靠情感机器人解决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情感机器人”的发展以及商家对其未来市场的看好,然后以“但是”转折,强调用情感机器人解决陪伴问题“可能引发人们的情感错位、社会问题被加倍漠视以及机器人进一步类人而导致的伦理问题”。由此可知,作者对于靠情感机器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是质疑的。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47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47题

3、【言语理解】霍尔的景观都有路可达,但大多由“搓衣板路”连接。“搓衣板路”是高原高反差气温决定的,昼间烈日高照地表受巨热膨胀,夜间雪山影响地表又剧烈收缩,反复扩张收缩之下使公路受力面不均,车轮碾过之后形成规则的横槽,因其形状像过去搓洗衣服的搓衣板,故被筑路人称为“搓衣板路”。朝阳夕至时似乎景色美好,可行驶于上则有那种把你当成衣服在搓衣板上使劲搓动拍打的感觉。
不合文意的是:

A:“搓衣板路”因气温高反差所形成

B:霍尔景观区的“搓衣板路”让人受不了

C:霍尔有雪山

D:霍尔日照强

正确答案:B

解析:题中描述霍尔的景观中“搓衣板路”形成的原因,是由高原高反差气温决定,昼间烈日高照、夜间雪山影响,因此A、C、D项正确。作者在文中提到行驶在“搓衣板路”上有被使劲搓动拍打的感觉,但并未表达“让人受不了”这样一种主观态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A: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B: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C: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误用介词“为”,造成句子前后脱节。可将“为”改成“是为了”。也可以将“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换至句首,用作状语来表目的。其他选项无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5、【言语理解】①但是,当你一旦走入生活就不一样了,那里面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传神的细节
②特别是艺术的形式与美感,只能从人类的生活本身去发现、提炼与获得
③有一位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
④深入地去体察自然,才能胸有万壑,下笔有神
⑤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源于客观实际
将以上5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①⑤③④

B:③②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⑤

D:⑤②④③①

正确答案:D

解析:②以“特别是”开头,置于首句过于突兀,排除A。②论述艺术的形式与美感来源于生活本身,是对⑤中艺术源于客观实际的进一步阐述,⑤②应相连,排除B、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23题

6、【言语理解】由于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1972年以来,黄河有21个年份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一直延伸到开封,长达704公里。一方面黄河“闹水荒”,另一方面流域内用水有增无减。专家预计,到2010年,遇到正常来水年份,黄河用水缺口将达40亿立方米;遇到缺水年份,黄河用水缺口将达10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已到极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黄河水资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载的极限

B: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已造成河流长年干涸断流

C:黄河“生命”将很快终结

D:黄河自身平衡的“生态水量”已一去不复返

正确答案:A

解析:“黄河流域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已到极限”是主旨句,所以正确答案是A。文段反对的是“过度开发利用”,而非“开发利用”,所以B不可选。C表述绝对化,不能准确说明文意。文段没有提及黄河自身平衡的问题,排除D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苏武执节出城,面对威逼________不屈,身处绝境________面对,青丝熬成白发,十九年后终归故国,是因为他回家的信念始终未曾动摇。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是,我们不是看到希望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两种景色的________转换是因为你多走了几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浑然 怡然 迥然

B:凛然 坦然 迥然

C:浑然 坦然 恍然

D:凛然 怡然 恍然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题干说的是苏武面对威逼,态度坚决,不屈服。“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如浑然一体、浑然天成。“凛然”形容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如大义凛然、态度凛然。后者用于形容苏武不屈服的态度恰当,排除A、C。再看第二空,题干说的是苏武身处绝境,也能从容面对。“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没有顾虑,如坦然无惧、坦然自若。“怡然”形容喜悦,如怡然自得。由“绝境”可知,“坦然”填入更恰当,排除D。第三空,“迥然”形容差别很大,符合题干中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两种景色大转换的语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8、【言语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天气事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卫星资料显示,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使得地球变得更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复杂的,并不总是好事。例如,在澳大利亚,有些植物消耗了更多的水分,从而使得河流流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这种改变可能会造成不可预见的长期后果。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都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化之上,这使得我们很难判断出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难以区分这些变化中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但是,长期的研究结果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持续变化着的状态是一个“新常态”。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能使地球变得更绿,这种变化可能会造成不可预见的长期后果

B: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导致植物过分生长,而植物的生长使得河流流量减少,可见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带来的都是不利的结果

C: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造成的,二者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之上

D: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持续变化着的状态是一个“新常态”,这是长期研究得出的不容置疑的结果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使得地球变得更绿……这种改变可能会造成不可预见的长期后果”可知,该项理解正确。
B项,由“……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复杂的,并不总是好事”的表述可知,“都是不利的结果”表述过于绝对,该项理解错误。
C项,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都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化之上……难以区分这些变化中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可知,该项理解正确。
D项,由“长期的研究结果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持续变化着的状态是一个‘新常态’”可知,该项理解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

9、【言语理解】对“什么是优良的政治生活”以及“如何实现优良的政治生活”这两个问题做出鲜明的回答是政治哲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作为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在“是”的向度上,葛兰西的回答尊奉了马克思的基本路径,即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解放了的政治生活才是最优良的政治生活;而在“如何”的向度上,葛兰西从西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文化霸权的路径。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葛兰西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B:葛兰西政治哲学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C:葛兰西政治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丰富和发展

D:政治哲学不仅要有好的规划,还要有实现的方法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是”“如何”是政治哲学的基本向度,其后说明了葛兰西对政治哲学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A项葛兰西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全面地概括了文段含义。其他三项均无法从文段得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在当代中国对于开拓公共性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传统差序格局的私人关系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因而其依然是当代中国个人道德尤其是官德建设的重要要求。但是,依据费孝通的观点,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儒家道德体系,是差序格局中的私人道德,并没有超越亲疏厚薄的差序特性,缺乏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而要突破传统差序格局私人关系文化对于公共性开拓的束缚,最重要的还在于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

A:以传统的差序格局为形成基础

B: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C:没有超越亲疏厚薄的差序特性

D:对于开拓公共性存在局限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肯定了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中国道德体系在当代中国对于开拓公共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后以“但是”转折,强调以“克己”为出发点的传统儒家道德体系是私人道德,缺乏公共道德要素,对于公共性开拓存在束缚。D项强调开拓公共性存在局限性,与文意相符。
A、B两项是“但是”之前论述的内容,非文段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是“局限性”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