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汉语西文字母词被汉语词典收录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收录字母词早已是汉语词典和工具书编纂的惯例和通行的做法。1903年出版的《新尔雅》在正文中收录了“X光线”一词,这是汉语词典首次收入字母词。在辞书史上,这部词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部新语词词典,它虽然还不是纯粹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词典,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这段文字介绍《新尔雅》的目的是:
A:总结西文字母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收录规律
B:说明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早有先例
C:论述其对于近代以来辞书编纂的影响
D:探讨汉语词典收词规律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收录字母词早已是汉语词典和工具书编纂的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着以首次收入字母词的汉语词典——《新尔雅》为例对此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文段介绍《新尔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早有先例。B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3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3题
2、【言语理解】会后,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政府工作报告发表看法,一致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听了以后十分令人:
A:兴奋
B:高兴
C:激动
D:振奋
正确答案:D
解析:句中要填的应是一个能表达代表委员们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感受的词语,只有“振奋”能体现受到激励,奋发向前的意思。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允许媒体发言,是一种文明,( )允许媒体存在一定的出于真实的谬误,也是保证媒体有效发言的文明,( )这种文明,( )祛除任何对于真实的畏惧。
A:一旦 只有 才能
B:甚至 只有 才能
C:一旦 只要 就能
D:甚至 只要 就能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语境,第一空后一分句“允许媒体存在一定的出于真实的谬误”与前一分句“允许媒体发言”存在递进关系,再结合句中的“也是”可知,第一空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甚至”更恰当,排除A、C两项。最后一句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且“只要……就能”代入,句子不通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随着石油的不断涨价,一些国家利用微生物将甘蔗、甜菜、木薯发酵成酒精,替代石油。这种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比如,巴西已经将几十万辆汽车改装为使用“乙醇汽油”或酒精作为燃料,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
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燃油涨价影响汽车业
B:酒精完全可替代汽油
C:可以将植物制成酒精
D:巴西的污染非常严重
正确答案:C
解析:A、D两项文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文中只是提到一些国家利用微生物将一些植物制成酒精,以替代石油,但并不能得出酒精就可以完全替代汽油。C项符合文中表述。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通过考察美国几所中学,使这些中国校长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B:机关考勤制度改革后,“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不见了,全勤的人数骤然增多,出勤率较前三个月有很大增加。
C:这个峡谷至今仍是个谜,听老人们说,那里从来就没有人能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D:市井百姓的生活变化实实在在。他们的欲求原本就简单,只是盼望着生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然而,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稳扎稳打的“内功修炼”。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除“使”。B项主谓搭配不当,“出勤率”只能说“提高”,不能说“增加”。C项不合逻辑,既然上句说“从来就没有人能进去过”,那么下句就不可能有“进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D项无语病。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6、【言语理解】全所职工在载人航天精神的鼓舞下,齐心协力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克隆出一头牛。
替换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鼓动
B:鼓励
C:激励
D:激发
正确答案:C
解析:“鼓舞”是指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鼓动”是指以言语或行为激励他人使有所行动;唆使。“鼓励”是指激发勉励,一般为人的口头行为。而题干中提到的是航天精神,因此“鼓动”、“鼓励”用在这里不合适,排除A、B两项。“激发”是指刺激使奋发,一般用法为“……受到激发”、“激发斗志/士气/……”,而没有“在……激发下”的用法,排除D项。“激励”指激发鼓励。它的主语可以是人的言语或行动,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替换句中的“鼓舞”。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其人口中形成对某种主要文明的认同,没有相通的种族构成,其内部凝聚力就不会强大,那么即使产生人口增长,具有众多人口,也难以形成数量优势和国家可用的有利战略资源。奥匈帝国在这方面就很典型。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控制权时,哈布斯堡王朝虽然已有3700万人口,却还是因为人口结构过于驳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在19世纪下半叶败给了普鲁士。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口未必是国家的有利战略资源
B: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C:国民的文化认同对国家至关重要
D:人口结构与国家凝聚力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如果人口没有形成对主要文明的认同,没有相通的种族构成,即便数量庞大,国家的凝聚力也不会强大。然后以奥匈帝国的例子对此进一步论证。结合例子中的“还是因为人口结构过于驳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口结构对国家的影响。
A、B两项都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排除。文段除了提到“对某种主要文明的认同”以外,还有“相通的种族构成”,C项只体现了其中一点,D项“人口结构”涵盖了两个方面,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50题
8、【言语理解】思维改变行为,观念________命运,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新时代改革的全面深化仍然需要更为________的思想解放。这是因为,相比于不断发展的实践,理论本身总有相对的滞后性,特别是某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与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________,仍可能作为一种无意识与潜意识支配着人们的头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左右 深沉 司空见惯
B:造就 深刻 积重难返
C:决定 深入 根深蒂固
D:抉择 深邃 坚不可摧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对应前句的“思维改变行为”,此处强调的是观念对命运的深刻影响。“抉择”指挑选、选择。与句意无关,排除D。第二空,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前文的“深化”对应,表达思想解放也要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加深。“深沉”多用于描写声音低沉或感情内敛,不能用于描述“思想解放”程度的加深,排除A。第三空,“积重难返”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多用于风俗习惯,与思想观念搭配不当,排除B。“根深蒂固的观念”为常见搭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9、【言语理解】法律并不只是解决纠纷的手段,它也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换言之,法律是安排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也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归根到底,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手段”,人对于世界的反应最终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A:法律的根本精神
B:法律的最高价值
C:
法律的基本功能
D:
法律的绝对作用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提到“法律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并未提到法律的最高价值,故排除B。文段提到“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指法律的基本功能,故排除C。D项,“法律的绝对作用”文段也未提及。从文中“也是”、“归根到底”等词可以看出其后的语句是文段要强调的内容,“传达意义的符号”,“人对于世界的反应最终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这两句话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法律,是法律的精神所在,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很多技术类创业的公司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他们往往有了一个自以为很牛的技术,就认为有了市场,其实市场需求和技术领不领先是两回事。很多看上去很炫的技术,几乎是没有市场的。你去看看科研院所和大学实验室里的那些科研成果,大多数看上去都很炫,但能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到10%!这也是很多技术类创业的公司容易失败的原因。
上述文段中的“这个问题”是指:
A:他们自以为很牛的技术实际并不如此
B:技术和市场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C: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所占比例很低
D:技术类创业公司根基在市场而非技术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他们往往有了一个自以为很牛的技术,就认为有了市场,其实市场需求和技术领不领先是两回事”可知,很多技术类创业公司没有想明白的“这个问题”是指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的为B、D。D项“根基在市场而非技术”否定了技术的重要性,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