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4095

发布时间:2024-03-08 18:45     浏览量:10

1、【言语理解】VR技术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英文缩写。近年来,我国的VR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医疗、教育、智能制造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5G网络大大提升虚拟现实体验的仿真度、沉浸感和交互性,将促进虚拟现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段最后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这”指的是:

A:中国VR技术的不断发展

B:VR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

C:5G网络所带来的更完美感受

D:5G网络的商用范围扩大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这”指的是“5G网络大大提升虚拟现实体验的仿真度、沉浸感和交互性”,即5G网络为VR技术带来的更完美的虚拟现实体验,C项对此概括准确,当选。
A、B两项介绍的是VR技术的发展状况,不是“这”指代的内容,排除。
D项,文段未提及5G的商用范围扩大,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

2、【言语理解】生命意义的问题不可能还原为经验研究。如果所有认识论上的问题都可以由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得到解决,那么,我们可能会觉得,即使所有这些问题在一觉醒来都得到了解决,这仍然与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毫无瓜葛,与美好的人类生活究竟包含着什么这个问题无关。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认识论的问题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获得解答

B:科学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美好的人类生活

C:生命的意义就是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D:寻求生命的意义无法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先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可能还原为经验研究,后文具体解释这一观点。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文段探讨的是“科学探究”与“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A、B两项均未提及这两个主体,C项只提及了“生命的意义”,同样不准确。只有D项准确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3、【言语理解】法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试图找出数学天才与常人的大脑是否有差别。他们在发表的报告中说,研究发现有人能够快速心算复杂数学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其他人无法使用的大脑部位。科研人员利用正电子射线扫描技术对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大脑和普通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数学家在进行题目演算时,大脑中通常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也进入活跃状态,而一般人则没有这种现象。科研人员因此推断,数学家在进行演算时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从而使演算速度加快。这个原理与电脑的原理一样,内存越大,运算速度越快。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A:大脑部位使用越多,运算速度就越快

B:快速心算时,长期记忆一般会被激活

C:脑容量决定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D:运算速度加快是因为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其他人无法使用的大脑部位”可知,A项“使用越多,运算速度就越快”的表述与此不符。
由文段“数学家在进行题目演算时,大脑中通常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也进入活跃状态”可知,原文说的是“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而非“长期记忆”,B项偷换概念。
由文段“这个原理与电脑的原理一样,内存越大,运算速度越快”可知,C项“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偷换概念,应是“运算速度”。
由文段“数学家在进行演算时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从而使演算速度加快”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49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9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9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9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9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9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9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9题

4、【言语理解】一般我们总认为,文学重视形象思维,而科学需要理性逻辑。其实,科学也可以很文艺,________,充满艺术的想象力。这两者看似关涉领域不同,其实只要有创意,便能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妙趣横生 水乳交融

B:洞若观火 若合符节

C:有声有色 相辅相成

D:入木三分 相映成趣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科学也可以很文艺……充满艺术的想象力”可知,科学不仅严谨理性,也可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指洋溢着美妙意趣,“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A、C两项符合文意。“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入木三分”形容议论、见解深刻,均无法体现“科学”文艺的一面,排除B、D。
第二空,“水乳交融”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相辅相成”指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由“看似关涉领域不同,其实……”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科学和文学虽属不同领域,但只要有创意,就能融为一体,用“水乳交融”更恰当,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5、【言语理解】25.许多人有一种认死理儿的心理定式:任何事情都有对错好坏之分,      ,他们常以这种定式去衡量一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敌即我

B:非此即彼

C:东猜西疑

D:以邻为壑

正确答案:B

解析:任何事情的对错好坏之分即是事情的两面。本题中不存在敌我的矛盾,故排除A项。东猜西疑:胡乱猜疑。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二者均不合句意,排除C、D。结合本题意思,只有B项最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它的文化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很慢,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事情都在飞速发展,全世界的文化也正经历着快速而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仍然是:地区或国家的个性和特征是否能抵得住全球化、现代化的侵蚀?回答可以是两种:能或者不能。有的文化可能会被削弱甚至被同化,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保持警惕,就会减少文化的变化进而得以保存下来。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认为:

A:文化转变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B:全球化的侵蚀使文化同化越来越严重

C:变化中的文化应保持自己的个性

D:文化应该跟随世界的脚步快速转变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我们这个时代尤甚。然后提出疑问,地区和国家的个性和特征是否能抵得住全球化、现代化的侵蚀?末句给出回答,即如果我们有所作为,是可以减少文化的变化从而使文化的个性得以保留的。文段围绕“保留文化的个性”展开,文化的变化非文段重点,选项中与此最相符的为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7、【言语理解】1798年,英国航空科学家乔治·凯利设计出最早的直升飞行器并实践了飞行计划,其创意来自童年玩耍过的中国玩具“竹蜻蜓”。一百年后,“竹蜻蜓”加上达·芬奇直升飞行器的设计草图,又变幻成了俄国伊戈尔·西科斯基童年梦中的趣味飞行;当他的公司在1931年秋正式向泛美航空公司交付第一架S-42四发水上飞机的时候,西科斯基动情地说道:“现在大家看到的正是我30年前童年梦中的那个座舱……”
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

A:很多代表进步的产物萌生于童年的梦想

B: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C:许多看似平凡的事物却蕴藏了无限的奥秘

D:儿时的想象力往往更为大胆,更富有创造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列举了两个事例——乔治·凯利发明最早的直升飞行器的创意来自童年玩耍过的玩具和伊戈尔·西科斯基发明第一架S-42四发水上飞机的创意来自童年梦中的座舱。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其创意都与童年经历或梦想有关,A项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D项是迷惑项,文段并没有体现出“儿时的想象力往往更为大胆”这一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8、【言语理解】下列四句话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

A:在公共汽车上售票

B:在公共汽车上作案

C:在公共汽车上看书

D:在公共汽车上写字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有歧义,“在公共汽车上写字”既可以理解为在公共汽车的车身上写字,也可以理解为乘坐公共汽车时写字。故本题答案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法国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总是盲目的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沿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七天七夜后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人们的盲目性

B:人们的固执己见

C:人们的从众心理

D:人们的因循守旧

正确答案:D

解析:实验中的毛毛虫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循着前面毛毛虫的脚步寻找食物,尽管食物就在附近,但因它们没有打破旧思维,没有想到要偏离前人的路线寻找新的途径,所以直到最后饿死也没有找到近在咫尺的食物。这个实验映射到人类社会,讲的就是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要总沿袭着前人的步伐,不思改变,即因循守旧。故答案为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10、【言语理解】量子力学认为真空并非“________”,而是充斥着大量“虚”的粒子和反粒子对。它们同时产生,刹那之间又相互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无所有 淹没

B:空谷幽兰 迸发

C:熙熙攘攘 吞噬

D:空无一物 湮灭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句意为真空并非什么都没有,即所填词语应表示“空”之义,“空谷幽兰”“熙熙攘攘”与此不符,排除B、C。第二空,“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湮灭”为物理学概念,指物质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碰撞后消失并产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过程。此处用来描述“粒子和反粒子对”的相互作用,应选“湮灭”。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