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4090

发布时间:2024-03-08 9:14     浏览量:10

1、【言语理解】爱、敬畏、献身精神、同情心、辨别善恶的能力以及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执行力,这些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过去,孩子们是从他们所处的文化中、生活的内容里接受了这些品质。现在我们却目睹了所有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如果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培养这些人类宝贵品质的机会,就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教育对培养品格的重要性

B:人类品质的崩溃对孩子的影响

C:孩子们是如何学会人类品质的

D:人类的诸多品质已渐渐崩溃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些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然后指出现在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最后给出对策——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故文段强调的是要靠教育去培养孩子们的品格,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C两项文段没有谈及。D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2、【言语理解】黄河凌汛是发生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因冰坝阻塞水流甚至带来洪灾的一种特有的水文现象。纬度差异是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秋末冬初,北部河流首先封冻,南来的未结冰的水流受阻排泄不畅,于是抬高水位,引起凌汛。冬末,南部的河水先解冻,而北部河面依然冰层很厚,上游大量的水流夹带冰凌一起下泄,不仅无法破坏下游的冰层,甚至浮冰还会增进冰层的加厚,极易形成冰坝或冰桥,阻塞水流、抬高水位,发生凌汛。如果凌汛与黄河春季的洪汛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危害。因此要兴建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防止凌汛泛滥成灾。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A:黄河凌汛产生的原因

B:黄河凌汛是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

C: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成灾的必要性

D:黄河凌汛产生的危害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论述对象“黄河凌汛”;然后介绍了其产生的原因——纬度差异;接着具体论述了黄河凌汛发生的过程及其危害;最后由“因此”得出结论,要兴建水利工程,防止凌汛泛滥成灾。“因此”之后是文段论述的重点,即强调要防止凌汛,只有C项表意与此相符,当选。A、B、D三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3、【言语理解】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创造了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无疑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________。但是,中国经验作为中国道路的积极成果,也是在遵循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吸收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行探索的重要产物,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因而又具有一定的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域性 国际性

B:先进性 创新性

C:实践性 理论性

D:特殊性 普遍性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但是”及文意可知,空缺处所填的两个词语应构成反义关系。B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意思相近,填入不当,排除。
由第二空前的“……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因而具有普适性。C项的“理论性”强调具有系统论点的特性,未体现出中国经验具有普适性,排除。
第一空,由“中国经验无疑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可知,中国经验是中国道路所独有的。“地域性”指某类事物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的情况。其填入与后文的“吸收世界发展经验教训”不符,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24题

4、【言语理解】近年来,传统节日、西方节日,抑或是“双11、双12”等人造节日,都成为互联网商家炒作的卖点,成为那些足不出户的年轻网民“买买买”的“狂欢盛宴”。交易额的放量增长带来了快递业的繁荣发展。然而快递数激增,过度包装、违规包装造成的污染及危害愈发________;假货、仿冒品、残次品________,随之而来是一些消费者维权困难。因此加强网购平台监管责任迫在眉睫。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目共睹 层出不穷

B:引人关注 鱼目混珠

C:引人注目 鱼龙混杂

D:备受瞩目 以假乱真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有目共睹”形容事实极其明显,与“愈发”搭配不当,排除A。“引人注目”“备受瞩目”的“注目”“瞩目”都含有吸引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的意思,如身材火辣引人注目,冠军之争备受瞩目。“引人关注”的“关注”指关心重视,如基础设施建设引人关注。此处表达的是过度包装、违规包装造成的污染及危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引人关注”填入更恰当,排除C、D。第二空,文段说的是“假货、仿冒品、残次品”很多,以次充好、以次充真。“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5、【言语理解】很多人对励志书籍的阅读体验是,读的时候________,但激动了几天之后却发现,生活还在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多大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潮澎湃 改变

B:思潮起伏 改变

C:热血沸腾 转变

D:慷慨激昂 转变

正确答案:A

解析:对应“激动了几天”,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含“激动”之意。“思潮起伏”形容思想活动极频繁。不能用于形容读完励志书籍后的情绪高涨状态,排除B。“心潮澎湃”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热血沸腾”形容情绪高涨,热烈激昂。“慷慨激昂”形容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子。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由“生活还在继续”可知,励志书籍对人生的影响很小。“改变”指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此处描述人生道路的变化小,填“改变”恰当,排除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8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题

6、【言语理解】虽然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但是对未来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则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都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是过去30多年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收入几乎年年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步步提高,这使他们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而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还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较强的物质欲望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使得中等收入阶层的认同感不强

B:中国人个性较为含蓄谨慎,即使达到中等收入或高收入水平,还会说自己是中下层或下层

C: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差,使一些人没有中产的生活状态和安全感

D:不仅要把金钱和物质视为人生目标,更要把精神追求、道德文明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人价值更主要的体现方式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然后解释了原因,即高期望带来的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得他们觉得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A项表述与此相符。
B项将中产阶级认同感不强归结于中国人的性格,与文段中“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表述不一致,排除。C、D两项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7、【言语理解】在中国,所有公民都在宪法的庇护之下,相反,在穷人得不到充分保护的资源语境下奢谈“保护富人”是相当危险而诡异的——它很可能对“贫富关系”造成舆情上的断裂与伤害。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富人”群体的逐利本性与穷人的挣扎生存相比,似乎更值得我们警惕。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观点是:

A:奢谈保护富人是不对的

B:保护穷人利益是根本

C:要遏制为富不仁的现象

D:要在公平的前提下讨论贫富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认为“在穷人得不到充分保护的资源语境下奢谈‘保护富人’是相当危险而诡异的”,是对“应该优先保护富人”这一观点的反驳,可见作者是反对优先保护富人。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没有抓住“保护富人”这一论述主题。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8、【言语理解】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我们有别于人类的血缘近亲——猴子。但是,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人类语言能力有关的大脑区域所在位置与科学家此前认为的截然不同。这个控制语言能力的区域距离大脑中央更近,比此前认为的近了3厘米。这意味着,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超出此前预计,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大脑中“语言中心”位置可能与此前认为的不同

B:大脑中“语言中心”位置决定了人类和猴子的区别

C:猴子和人类语言起源的关系可能比想象得更密切

D: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提出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人类有别于猴子,但是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和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要超出此前的预计,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也就是说猴子和人类语言起源的关系可能要比想象得更密切。C项表述是新研究的结论,当选。
A、D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B项是旧的结论。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1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9、【言语理解】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某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的质疑。华南虎照:真相________,努力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致 不只

B:不致 不止

C:不至 不只

D:不至 不止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不至”是动词,指不出现、不到达;“不致”是副词,指不会引起某种后果。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为谓语,表示“真相不出现”之意,应选“不至”,排除A、B。第二空,C项“不只”是连词,表示还有其他;“不止”是动词,指不停止。文段表达“真相不查明,努力就不停止”之意,应选“不止”。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10、【言语理解】当天下午,加尔各答的唐人街可谓________,人们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地来到当地著名的科学城礼堂观看________的文艺演出。当《春节序曲》等全球华人________的乐曲响彻整个表演大厅时,整个大厅变成了一片欢庆的海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倾巢而出 奇观异彩 耳闻则诵

B:人头攒动 五彩缤纷 烂熟于心

C:摩肩接踵 妙趣横生 口口相传

D:万人空巷 异彩纷呈 耳熟能详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为贬义词,与题干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
第二空,“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演出”,排除B。
第三空,“口口相传”指口头传布或传授,与题干中乐曲认知度高的语境不符,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3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4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