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按照《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被要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从总量上看,我国碳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到2025年前后,这一数字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仍然不受绝对排放量的限制。是因为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可能会很快赶上世界平均水平。在最近结束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遭遇了严峻的气候压力。
下列说法中,最符合这段文字意思的是:
A: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严重影响和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B: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没有被要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C:目前的碳排放协议为中国经济发展争取了短暂而宝贵的“排放空间”
D: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文段并没有提及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无法推出“严重影响和阻碍”。
B项,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被要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推出。
C项,与A项相同,将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挂钩,无中生有。
D项“必然结果”表述绝对,与文段中的两个“可能”不符。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
2、【言语理解】①在利益的驱使下,行业内滋生了“流量至上”甚至“流量造假”等现象,亟待规范和引导
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粉丝经济”兴起的深厚土壤
③理性对待粉丝热情、引导粉丝合理消费,同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知名度的契机,才能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
④对商家来说,粉丝们带来的“流量”往往与“销量”直接挂钩
⑤而粉丝群体中存在的“刷单”“刷票房”“刷好评”等不良行为,也会为自身带来负面评价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④①
D:②④①⑤③
正确答案:D
解析:通读题干并观察选项,发现首句在②③之间选择。②介绍粉丝经济兴起的背景,③论述如何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按照行文逻辑,应先介绍该事物的兴起,再介绍其他,所以②更适合作为首句,排除A、B。
①⑤两句指出“粉丝经济”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③论述如何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即如何解决“粉丝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逻辑,③应置于①⑤之后,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1题
3、【言语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试点导游自由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导游统一预约平台,让导游和消费者在透明机制下进行双向选择,有利于双方信息对称,从而促使市场定价趋于更加科学合理。而导游不再受旅行社盈利目标制约,可以靠自己的真正本领吃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遏制旅游市场相关乱象,也有助于让导游价值回归到其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上来。如此,国内旅游生态的真正改善还会远吗?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实现导游服务价值
B: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市场定价趋于合理
C: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改善国内旅游生态
D: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首句阐述了导游自由执业的优点之一——有利于使市场定价趋于合理;第二、第三句阐述了另外两个优点,包括遏制旅游市场乱象和实现导游价值回归;末句以问句总结——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国内旅游生态的真正改善。A、B、D三项分别属于导游自由执业的其中一项好处,概括不全面。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6日发布声明,就其网站刊载的一篇将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和兴奋剂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道歉。这篇文章认为叶诗文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道歉声明中提到:“我们注意到相关讨论中指出的一些错误,以及相关统计中缺乏更多的细节,造成了我们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而需要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对此表示遗憾
B:这不是我们的意图
C:我们向叶诗文道歉
D: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介绍《自然》道歉这一事件的起因——网站刊载了一篇将叶诗文与兴奋剂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后文对文章的内容及道歉声明进行具体阐述。道歉声明中前文承认自己文章存在缺陷造成了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末句应对此进行澄清,即说明指责叶诗文并非自己文章的初衷,B项“这不是我们的意图”填入衔接恰当。
A项“表示遗憾”是外交领域常用的措辞,常含有失望、不满的意思,不符合道歉的语境,排除。C项直接向叶诗文道歉,未表明自己无意指责叶诗文的意思,衔接前文过于突兀,排除。D项肯定“这是一个问题”,未体现学术刊物《自然》道歉并解释的态度,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6题
5、【言语理解】①在无意义面前,大脑由于寻找不到答案而引发焦虑,当然这是积累到固定阈值之后的事情
②权利是伴随选择而产生的,譬如电视机的频道转换器就给了观众看与不看的权利
③人的大脑有一种无法改变的功能,即不断地追索词语以及所有事情的意义
④如果在人权当中引申出一项“安静权”的话,公共场所的这些广告无疑损害了这项权利
⑤在城里,已经很难看到纯朴生动的脸了,这和多种因素相关,与无法回避的喧嚣也有关
⑥市场竞争正在剥夺这些权利,在无孔不入的资讯面前,人群中呈现着一张张冷漠的脸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⑤②⑥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③⑤①②⑥
D:①④②③⑥⑤
正确答案:B
解析:③末尾有“意义”,①开头是“无意义”,两句内容相关,且具有转折关系,其顺序应为③①,可排除C、D。⑥中的“人群中呈现着一张张冷漠的脸”与⑤中的“已经很难看到纯朴生动的脸了”内容相近,两句应连在一起,且②是对④的解释,所以②应紧跟在④后面,由此可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
6、【言语理解】近年来,民间文献的大量发现,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以地名研究为例,地名________出一种历史记忆,它不仅具有地理方面的指标意义,而且还________着人群、商业、宗族社会、族性冲突、民间信仰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诸多内涵。透过对历史地名________轨迹的追溯,可以揭示各地社会地理的背景,从中看出各色人群对历史记忆的创造和选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映 饱含 变化
B:体现 蕴藏 演变
C:解析 体现 改变
D:折射 蕴含 变迁
正确答案:D
解析:
一般而言,地名直接体现了当地的历史记忆,并不需要进一步地解释分析,故“解析”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项;“饱含”指满含,充满,强调的是“满”,与第二空应填入“含有”的词意不符,排除A项。“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变迁”指事物的变化转移。“变迁”更符合地名在名称、地理区域方面的变化与转移。因此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4题
7、【言语理解】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一书中提出“公地悲剧”的概念: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多养后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他不增加别人也会增加,所以,他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如果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草场退化,所有牧民都会遭到损失,“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就是给草场找一个主人,主人自然会采取措施保护草场。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所有的牧民都是自私的,只考虑个人收益
B:要避免“公地悲剧”,就要设置和落实岗位管理责任
C: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就是实现草场的私有化
D:大家共同负担草场退化的代价,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由“公地悲剧”的概念引出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A、D两项均脱离了这一论题,排除。“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就是给草场找一个主人,主人自然会采取措施保护草场”,C项把“主人”简单等同于“私有化”,错误。B项的“要设置和落实岗位管理责任”与此最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8、【言语理解】公众与科学的关系构成反思科学的直接动力,而公众对科学的________又是反思科学的最大阻力,比如一些公众往往认为科学等于正确、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实际上,科学理论________的不完善以及科学的界限,都足以说明,科学技术是有能力边界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推崇 本质
B:盲从 客观
C:误解 内在
D:依赖 自身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比如”后面的举例可知公众对科学有一种不正确的认知。“推崇”指十分推重。“盲从”指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误解”指不正确的理解。 “依赖”指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只有“误解”填入符合文意,排除A、B、D。验证C项第二空,由“科学技术是有能力边界的”可知科学理论存在内在的不完善性。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4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4题
9、【言语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更重要的是,大时代、大变迁,让中国人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的可能,有着更为多彩的生活体验。梦想与奋斗、成功与挫折、欢笑与泪水,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学会发现故事、讲述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我们就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A:人人都要学会讲故事
B: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
C:平凡的点滴重构了“中国故事”
D:世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感兴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代表了国家形象;接着介绍时代的变迁让中国人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然后指出生命中的点滴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最后承接上文,指出我们要发现故事并讲述故事,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尾句是文段的重点所在,意在说明每个人都要学会讲故事,为展示中国形象而努力。
A、B两项本身表述均无误,但B项没有涉及“讲故事”,故A项更贴近文段主旨,排除B。
C项,“平凡的点滴”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且把每个人的经历都用“平凡”来概括,过于绝对;同时,“重构”一词表述不当,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
10、【言语理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潮流的今天,对文化阵地尤其是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当前,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青年文化建设。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深刻认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B: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C:青年文化建设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强调了今天对青年文化阵地争夺之于民族和党的重大意义,由此引出“青年文化建设”问题。由“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青年文化建设”可知,文段强调的是青年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A、B、D均强调了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突出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