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按照马歇尔的定义,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的净收益。具体来讲就是消费者购买某商品的意愿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之间的差额。这就是说,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买方意愿价与实际成交价。我们知道,实际成交价就是市价,单个买家或卖家均无法左右市价,它要由市场决定。如果成交价是市价,则消费者剩余大小就要看买方的意愿价格。买方意愿价格越高,消费者剩余则会越大。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消费者剩余受卖家定价行为影响
B:消费者剩余会根据市价的变化而增减
C: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买方的意愿价格
D: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小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买方意愿价与实际成交价”可知,A项说法错误。C项忽略了“实际成交价”,排除。由“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买方意愿价与实际成交价”“实际成交价就是市价”可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受市场变动的影响很大,D项错误。
由“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商品的意愿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之间的差额”“实际成交价就是市价”可知,B项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2、【言语理解】美国有不少著名的礼貌程序,多少年来________至今,在太多社会礼节已被简化甚至荼毒的今天,这一类礼貌有幸成为仅存的硕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沿用
B:延绵
C:延续
D:沿袭
正确答案:D
解析:句中说的是美国历史上不少礼貌程序被完整地继承下来,至今仍被人们所遵守。“延绵”指延续不断,多指形态上的不间断,如山脉延绵。而由“多少年来……至今”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时间上的不间断,使用不当,排除B。
“沿用”指继续使用 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 。“延续”指照原来样子继续下来,延长下去。“沿袭”指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因循。“美国著名的礼貌程序”属于“旧传统”的范畴,文段强调的是这一传统一代传一代,一直因循至今,“沿袭”所含的“世袭”的意思更符合“从古至今”的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
3、【言语理解】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________。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让今人________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计其数 反思
B:包罗万象 回溯
C:不胜枚举 追忆
D:五花八门 比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知,文物所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丰富。“不计其数”指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用在这里语义程度过重,排除A。“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文段意在强调涉及的学科门类丰富,而不是同一类的人或事物繁多,“不胜枚举”填入此处不符合文意,排除C。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比照”指比较对照,通常是对比双方的异同,文段中并没有对比过去与现在不同的含义,排除D。“回溯”指回顾,回忆,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4、【言语理解】对于雾霾天气,人们深受其害。殊不知,精神上也存在雾霾现象,如果不及时祛除,就会使心灵压抑灰暗,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浑浑噩噩,危害一点儿都不比雾霾天气小。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矛盾多。这种精神的雾霾对个人生活和事业的害处多多。如何调适心情,驱散雾霾?一剂良方就是借助文艺的力量,以文“明”志、以文“养”心、以文“怡”情、以文“化”人。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借助文艺有助于驱散精神雾霾
B:精神雾霾比雾霾天气更难驱散
C: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精神雾霾出现的原因
D:精神雾霾对人们的危害比雾霾天气更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雾霾天气引出“精神雾霾”的话题,着重阐述了精神雾霾的危害及借助文艺驱散精神雾霾的良方。由“如何调适心情,驱散雾霾?一剂良方就是借助文艺的力量”可知A项正确。B、C两项无中生有,文段未对比精神雾霾和雾霾天气哪个更难驱散,也未涉及不良生活方式与精神雾霾因果关系的分析;D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精神雾霾“危害一点儿都不比雾霾天气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18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8题
5、【言语理解】词藻的妙用,在乎能显示印象,从片段里生出完整来。有些境界可用白描的手法,有些非词藻不为功,这个道理自然也有人理会得。依我个人的偏嗜,词中的温飞卿是很懂得用词藻的;六朝文之所以大胜唐宋四六文者,会用词藻至少是一原因。词藻,文学的色泽,也是应付某种需要而生,并非无聊地东涂西抹,专以炫人耳目为业的。俗滥是不善用之故,不是词藻本身的毛病。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作者认为有些场合非用词藻不可
B:作者认为温飞卿作词善用词藻
C:作者认为六朝文远胜于唐宋文
D:作者认为善用词藻就不会俗滥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文中“六朝文之所以大胜唐宋四六文者……”可知C项所说“六朝文远胜于唐宋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根据“有些非词藻不为功”可知A项正确。由“词中的温飞卿是很懂得用词藻的”可知B项正确。由“俗滥是不善用之故,不是词藻本身的毛病”可推断出善用辞藻就不会俗滥,D项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2题,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6、【言语理解】唐宋元750年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典绘画成长、成熟并走向繁盛的辉煌时期,各种典范性的风格和样式不断地被创造和衍生出来,其间开宗立派的名家风格,被后世画家奉为传承和发展的________和基点,后人遵从这些规范,并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的才情,不断生发、变革和________,推出新的范本,从而使中国绘画掀起一波又一波师古开新的浪潮。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圭臬 创新
B:范本 继承
C:精华 创造
D:楷模 延续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和”“这些规范”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基点”并列,表示规范的意思。C项的“精华”、D项的“楷模”明显不符,排除。“圭臬”指准则或法度。“范本”指可做模范的样本。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继承”与前文的“生发、变革”承接不当,排除B。“创新”与后句的“推出新的范本”对应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7、【言语理解】
人类为了以后的安全或是不时之需而攒钱。但从整体来看,钱还是要花的。如果每个人都想攒钱,那么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① 通过假设工作的人攒钱,退休的人花费积蓄,经济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率让这两者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② 然而假设与现实大相径庭。一些人攒钱的欲望要比其他人强烈得多,这种人通常会集中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这些钱必须从这些民族或国家流动到其他民族或国家。 ③ 否则,全球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然而,如果资金从前者到后者的流动效率低下,那么危机就不可避免。 ④ 因为人总是本性难移,所以危机总是在所难免。
“这种模式正常运行的条件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管理其经济的制度都是相同的。”
这句话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A:
④
B:
①
C:
②
D:
③
正确答案:C
解析:
分析可知,给出的句子的结论是“管理其经济的制度都是相同的”。快速阅读4个空缺处的前后文,由②处的“然而假设与现实大相径庭”可知,前面应有句子表假设,与后面陈述现实的句子形成对比。“这种模式正常运行的条件是人是理性经济人”与“一些人攒钱的欲望要比其他人强烈得多”相对比;“管理其经济的制度都是相同的”与“这种人通常会集中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情况恰恰相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8、【言语理解】美无处不在,然而它却总需要人去发现,不然,它就将永远________于黑暗之中或在我们的感觉之外而默无声响地白白地流逝着;文学家的天职,就是磨砺心灵、擦亮双目去将它一一发现,然后用反复________的文字昭示于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失 修订
B:潜藏 斟酌
C:消逝 修饰
D:沉没 出现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美无处不在,然而它却总需要人去发现”可知,如果不善于发现,那么美将隐藏或消失在不可见之处,后文已用“流逝”,因此此处应填入具有隐藏含义的词语,排除A、C。
第二空,文学家磨砺心灵、擦亮双目发现的文字,必然是经过反复揣摩推敲的文字,故“斟酌”用在此处更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根据目前的考古报道和多项考古证据,中国最早的家绵羊在年代距今约为5600—5000年的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突然出现,而后向东部传播,在距今约4500年前后进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年代距今约为4500—4000年的不同地区的多个考古遗址里均发现绵羊骨骼。从历时性的角度观察,中原地区绵羊的出现有一个明显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家绵羊的出现则明显是西部早、东部晚,很可能有一个自中国西北地区向东传播的过程。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家绵羊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B:家绵羊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
C:古代中原地区家绵羊的来源
D:地理环境对家绵羊生存的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根据目前的考古报道和考古证据,指出我国最早的家绵羊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并指出其向东传播;接着用距今约为4500—4000年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证据对其传播方向加以佐证;最后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总结,指出我国古代家绵羊的出现是西部早、东部晚,可能有一个自西北地区向东传播的过程。由此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说明的是我国家绵羊的传播过程,A项表述与此相符。
B项,家绵羊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是对其传播方向的佐证,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
C项,文段仅介绍了家绵羊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突然出现,“中原地区家绵羊的来源”文段未涉及,且文段论述的对象是我国的家绵羊,并非仅仅是中原地区家绵羊,排除。
D项,“地理环境对家绵羊生存的影响”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
10、【言语理解】对于1900—1911年的社会政治变动,真正给我以深刻印象的,并不是所读到的辛亥革命史著作,而是鲁迅的小说。从那里,我才真正知道各色人等是如何经历一场变革,他们不同的心态、经历、际遇、沉浮。在一个个非常生活化的、普通的空间里,被作家塑造和加工了的人物形象是栩栩如生的、可信的,他们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情境。在这里,辛亥革命不是一个被神圣化了的事件,而是每一个经历者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们的历史写作中,重大事件往往是被高高地架起来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鲁迅小说对历史事件的描写真实生动
B:历史写作往往不能给人以鲜活的印象
C:小说的史实陈述比历史学著作更真实
D:撰写辛亥革命史应该借鉴文学的手法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作者对1900—1911年的社会政治变动的了解来自鲁迅的小说,而非辛亥革命史著作;接着解释原因,即鲁迅的小说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情境;最后将鲁迅小说同历史写作对比,说明我们的历史写作往往将重大事件神圣化,不够形象生动。故文段主要是用鲁迅小说与历史写作对比,说明历史写作高高在上,不够鲜活。
A项,文段说鲁迅小说的写作特点是为了强调历史写作的短板,鲁迅小说的特点不是论述重点,排除。
B项是作者意在说明的观点,正确。
C项的“更真实”无法由文段推出,且由常识可知,小说的史实陈述不可能比历史学著作更真实,错误。
D项属于过度推断,错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