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合4051

发布时间:2024-03-04 20:49     浏览量:9

1、【判断推理】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震级越大,地震烈度相应越强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C:距震源越近,震级越大,烈度越强

D:地表破坏越严重说明地震烈度越强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题干并未说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未必是地震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强,错误。
B项,题干只说“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一定只有一个烈度,错误。
C项,题干已经说明“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此即使距震源越近,震级也不会越大,而距震源的远近与烈度的关系在题干中并未明确指出,由题干推不出。
D项,由题干可知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来确定的,因此地表破坏越严重就说明地震烈度越强,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85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79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83题

2、【判断推理】小李和朋友相约:“如果明天阳光灿烂,我就和你一起去踏青。”
据此,可以推出小李爽约的情形是:

A:明天阳光灿烂,小李的确和朋友一起踏青去了

B:明天阳光灿烂,但小李没有和朋友一起去踏青

C:明天下雨,小李仍和朋友一起去踏青

D:明天下雨,小李没有和朋友一起去踏青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小李的话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要使小李爽约,只要找到小李的话的矛盾命题即可,当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真而后件假时该命题为假,即其矛盾命题是“明天阳光灿烂,小李没有和朋友一起去踏青”即B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实践:认识

A:矛盾:发展

B:内因:外因

C:整体:部分

D:物质:意识

正确答案:D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A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必备的两个条件,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与题干关系相同。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4、【判断推理】人工智能:能够模仿人的智能和行为,在复杂多变的未知环境中能够感知环境和决策规划,从而主动地执行任务或者完成设定的目标。
按照定义,下列属于人工智能范畴的是:

A:全自动洗衣机在使用者把衣服加进之后,能够自动地完成注水、洗衣、换水和甩干等一系列的洗衣流程

B:装配线机器人能够根据工程师预先设定的参数,完成不同机器设备的不同零部件的装配工作

C:性格测试软件能够根据测试者的各种输入参数,按照设计好的算法进行计算,从而给出被测试者的性格描述

D:日本索尼公司新研制的机器狗,能够根据人的穿着和外貌特征识别出男女,分别用“先生您好”和“小姐您好”和不同的人打招呼

正确答案:D

解析:人工智能的定义要点是“能够模仿人的智能和行为”。A、B、C三项都只是一些机械式的动作或简单的计算行为,并没有模仿人的智能。只有D项机器狗能模仿人的智能和行为,并根据人的穿着和外貌特征识别出男女,主动完成设定的目标,符合人工智能的定义。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从1995年起,印度某地每年有数百名贫困儿童患上一种急性大脑疾病。患儿常在清晨出现癫痫症状,许多儿童很快死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每年5月—7月。该地区盛产荔枝,5月—7月恰好是荔枝成熟的时间,因此有人怀疑这种疾病可能与荔枝有关。研究发现,所有荔枝中都含有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没熟的荔枝中这两种物质含量更高。研究者认为,这些患者属于次甘氨酸和亚甲环丙基甘氨酸中毒,疾病暴发确实与大量食用荔枝有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以上结论?

A:所有患儿的尿样本中均检测出了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

B:居民根据官方建议限制了儿童每日吃荔枝数量,两年后患病人数大幅降低

C:相比没有出现症状的儿童,生病儿童患病前吃过荔枝的可能性更高

D:相比没有出现症状的儿童,生病儿童更有可能吃下生的或者腐烂的荔枝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据为:患儿发生疾病的时间与该地区荔枝成熟时间相同,且荔枝中含有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结论为:患者属于次甘氨酸和亚甲环丙基甘氨酸中毒,疾病暴发确实与大量食用荔枝有关。
A项,患儿尿样中检出了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并不能证明与荔枝有关,无法支持结论。
B项,限制了每日吃荔枝的数量后病人数量大幅下降,从反面说明了疾病的爆发确实和吃荔枝有关系,支持了题干结论。
C项,生病儿童患病前吃过荔枝的可能性更高,属于不确定性的推测,无法支持结论。
D项,生病儿童更有可能吃下生的或腐烂的荔枝,属于不确定性的推测,无法支持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

6、【判断推理】青蛙:庄稼

A:律师:被告

B:树木:城市

C:合同:买方

D:空气:健康

正确答案:B

解析:青蛙保护庄稼,树木绿化城市,对城市也有保护的作用。律师保护的不一定是被告,合同保护买卖双方的利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为66岁的648名痴呆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掌握两种语言的患者罹患痴呆的时间比只掌握一种语言的患者晚大约四年半。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掌握两种语言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A:很多人患上痴呆之后大脑的言语功能均出现显著下降

B:大脑认知功能好的人才会说双语,认知功能好可延缓痴呆

C:相当多的人只掌握一种语言,但一生都未出现痴呆的症状

D:掌握三种或以上语言的人,痴呆发生时间比掌握两种语言的稍晚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掌握两种语言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
A项,说的是患上痴呆之后的表现,并未明确掌握两种语言是否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无法质疑题干结论。
B项,指出认知功能好才能掌握两种语言,即本质上延缓痴呆发生的是良好的认知功能,属于另有他因,有力地质疑了题干观点。
C项,只说掌握一种语言的人的情况,并未明确掌握两种语言是否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无法质疑题干结论。
D项,指出掌握三种或以上语言的人比掌握两种语言的人痴呆发生时间晚,并未明确掌握两种语言是否可以延缓痴呆的发生,无法质疑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下列现象属于思维定势的是:

A:小张制定了完成季度任务的方案并且下决心执行下去

B:小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总是先借助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

C:小王总喜欢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我认为……”是他的口头禅

D:关于周末出行安排,班长依据大家的意见归纳出了三条可行方案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思维定势的定义要点为:反复使用比较稳定、定型化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A、D项不存在定型的思维路线;B项完成作业总是先借助网络和搜索引擎,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模式,属于思维定势;C项是小王形成的一种习惯,与思维无关。故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下单:送货:签收

A:候机:登机:安检

B:招聘:培训:录用

C:彩排:调音:演奏

D:上膛:瞄准:射击

正确答案:D

解析:下单、送货、签收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A项,安检应在候机和登机之前,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培训应在录用之后,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在彩排和演奏时均需要调音,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上膛、瞄准、射击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与题干关系相同。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三分之一效应”是指当人类在决策及选择时,有3个或以上选项时,便会因传统思维的局限而做出错误的判定。思维的局限表现为人们在面临众多概率相同的选项时,虽然明知各选项的机会一样大,但心理上总会对最前和最后的选项产生抗拒,于是通常会在中间的某个选项上做出选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三分之一效应”的是:

A:中学阶段处于班级中上游的学生潜能最大

B:商业街上销售量最高的店铺不在街道两头

C:由于过于追求完美,“剩男”“剩女”越来越多

D:英语考试时选择题部分小张全都猜答最后一项

正确答案:B

解析:“三分之一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有3个或以上选项时,会对最前和最后的选项产生抗拒,而选择中间的某个选项。
A项,处于班级中上游的学生潜能大,并非学生自己选择成为中上游,并没有选择中间某个选项,不符合定义。
B项,商业街上销量最高的店铺不在街道两头,即顾客对最前和最后的选项产生抗拒,而选择中间的某个选项,符合定义。
C项,过于追求完美,并没有选择中间某个选项,不符合定义。
D项,选择题部分全都猜答最后一项,并没有对最后的选项产生抗拒,也没有选择中间的某个选项,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