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不同利益群体在特定体制中所受束缚与保护的程度是不同的,相对而言,束缚少而保障多的群体会觉得体制公平,反之会觉得不公平进而要求变革。转轨过程的情况与此类似,某类群体摆脱的束缚多于失去的保障,甚至是只摆脱束缚而不失去保障,他们会拥护改革并认为它公平;相反,摆脱束缚少而失去保障多的,他们就会认为不公平而有可能反对改革。
下列说法概括主旨最准确的是:
A:改革有时会造成对某些群体的不公平
B:改革应该对所有群体公平一致
C: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可能全都支持改革
D:支不支持改革与不同的利益群体相关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不同利益群体在特定机制中觉得公不公平是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关的。紧接着由一般到特殊,推及到支不支持改革的问题。注意文段中的分号,分号前是拥护改革的群体,分号后是反对改革的群体,表达了D项“支不支持改革与不同的利益群体相关”的主旨。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造成城市白领们“亚营养”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长期在外就餐且通常凑合应付。这样容易导致某种营养素的________,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油、高糖、高盐等________膳食习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乏 不良
B:失衡 不当
C:流失 不良
D:失调 不当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不良习惯”为固定搭配,排除B、D。第一空,由“在外就餐……凑合应付”可知,白领们的饮食结构是不合理的,容易造成营养素的不全面,并非“流失”,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7题
3、【言语理解】近来虽然有降雨,但气温并没降多少,不少人仍依赖空调过日子,而眼干燥症也“趁机上位”,让不少年轻人眼睛干涩刺痛。记者近日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来就诊的眼干燥症患者比以往增多,主要集中在上班族和青少年。专家介绍,眼干燥症本是中老年疾病,年轻患者增多与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用眼过度有关。看电脑或电视屏幕,眨眼次数减少,眼睛得不到滋润就易引发眼干燥症。长时间使用空调、空气干燥也是诱因之一。
从上述文字可知,下列有关“眼干燥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眨眼次数减少也容易引起眼干燥症
B:使用空调是引起眼干燥症的诱因之一
C:年轻人不会得眼干燥症
D:大量使用电子产品容易引起眼干燥症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看电脑或电视屏幕,眨眼次数减少,眼睛得不到滋润就易引发眼干燥症”可推出A。由“近来虽然有降雨,但气温并没降多少,不少人仍依赖空调过日子,而眼干燥症也‘趁机上位’”可推出B。由“年轻患者增多与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用眼过度有关”可知,C项说法错误,D项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4、【言语理解】自美国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首次亮相巴拿马上空后,隐形武器成为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趋势。有的军事专家曾预言,未来战争或为隐形武器唱主角的战争。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基本上皆具有隐形的性能。这些隐形武器,其光学特征可以隐形于地理背景之中,其电磁特征也可以湮没于电子信号频谱之内,使对手无法对其识别。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
B: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模式的预测
C:隐形武器具备隐形性能的原因
D: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背景及成就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隐形化这一世界武器的发展趋势,然后引入中国的情况,说明中国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隐形武器的光学特征、电磁特征,使对手无法识别。故文段重点介绍的是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情况,D项表述与此相符。
A、B、C三项均脱离了“中国”这一范围,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6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5、【言语理解】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为此它们需要知道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和颜色。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植物却能感知波长更短或更长的电磁波。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植物没有眼睛,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植物和我们都能察觉到光。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植物能看到人类可见或不可见的图像
B:植物通过把调控生长的指示转化为光信号来感知环境
C:植物利用神经系统感知波长
D: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文段后半部分“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可知,“植物能看到人类可见或不可见的图像”颠倒文意,排除。
B项,由文段后半部分“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可知,“把调控生长的指示转化为光信号”歪曲文意,排除。
C项,由文段后半部分“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可知,“植物利用神经系统感知波长”颠倒文意,排除。
D项,由文段首句“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和末句“植物和我们都能察觉到光”可知,“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与文意相符。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6、【言语理解】“广场舞大妈”在一种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形成强烈对比的方式中,通过________的身心体验表达着她们对“共同存在”的渴求。在这个意义上,广场舞已经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及其发生主体,成为一种时代________,即个体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共同感的缺失和对群体性兴奋的向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比拟 共鸣
B:如痴如醉 精神
C:由外及内 象征
D:酣畅淋漓 隐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如痴如醉”通常用来形容神态,不能形容“体验”,排除B。由“渴求”可知,“广场舞大妈”表达的方式是很热烈、急切的,“由外及内”体现不出这一特点,排除C。
第二空,用“时代共鸣”形容广场舞不恰当,排除A。此处说的是广场舞流行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隐喻”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5题
7、【言语理解】即便执行最严格的农作物中农药残留标准仍有剩余风险,但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因而该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农药残留的致害成本和农药带来的农作物增产收益。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
下列说法不能从文段中推出的是:
A:农药残留检测执行零标准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施
B:人类的决策需要在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中权衡
C:农作物中残存一定农药其实对解决食品短缺有益
D:农作物中含有一定农药残留是人类不得已的选择
正确答案:C
解析:由“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可知,A、D两项正确。
由“该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可知,B项正确。
文段提到“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但不能由此推出C项的“农作物中残存一定农药其实对解决食品短缺有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7题
8、【言语理解】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稳”才能继续进,更好地进
②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而是奋发有为、以稳促进
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稳”和“进”、“稳”和“好”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方法论的关键
④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行稳致远
⑤“稳中求进”,“稳”不是目的,“稳”是条件、是手段,“进”与“好”才是目的、是方向
A: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⑤④②①
D:②④⑤③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⑤的“‘稳’不是目的,‘稳’是条件、是手段,‘进’与‘好’才是目的,是方向”是对③中的“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稳’和‘进’、‘稳’和‘好’之间的关系”的具体阐释,故③⑤应紧密相连,与此相符的只有C。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22题
9、【言语理解】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在《档案中的虚构》一书中,以16世纪法国赦罪书中的案情编造为例,凸显所谓原始档案的虚构性,引发历史研究者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但是换一个角度,在档案的记录、归档与筛选、保存等制作环节中所掺杂的主观意识,恰好也是档案的一种真实性,更可以反映某种特定的时代风尚。因此,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更应进一步地发掘其中深藏的多元化的历史真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主观意识可能会影响档案的可信性
B:档案多少都会反映特定的时代风尚
C:学者对档案的虚构性持有不同见解
D:存在虚构成分的档案也应善加利用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句指出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在其著作中对原始档案虚构性的凸显引发了历史研究者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接着用“但是”转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档案制作环节所掺杂的主观意识恰好也是档案的一种真实性,其可以反映某种特定的时代风尚;最后以“因此”得出结论,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更应进一步地发掘其中深藏的多元化的历史真貌。由此可知,最后的结论是文段重点,D项是对结论的同义转述。
A项,对应文段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B项,“档案反映特定的时代风尚”是为了引出结论,即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应对其进一步挖掘利用,本身非文段重点,且文段论述主体是“虚构性的档案”,“档案”概念变化,排除。
C项,对应文段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
10、【言语理解】中国古代称外国为“番”。出于表示尊敬、臣服等原因,这些番邦会派使节来朝见皇帝。众多番邦使节云集朝堂,为了便于皇帝逐一认识,负责典礼的大臣就将各位使节分成两列,皇帝按照先后次序,先左后右与使节寒暄交谈,依次类推。交谈之前,典礼官都会报告这些番邦国家的称号,即所谓的“番号”,因此番号就有了依次编号的意味。在现代汉语中,番号一般特指部队编号,主要是按照部队的性质、编制序列和数字顺序授予的部队名号。
这文字主要介绍了:
A:现代部队编号的起源
B:“番号”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C:古代番邦朝见的热闹场景
D:古代皇帝接待使节的礼仪程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中国古代称外国为“番”;然后指出“番号”一词来源于番邦使节云集朝堂,皇帝按照先后次序与使节寒暄交谈,故番号具有依次编号之意;最后指出,在现代汉语中,番号一般特指部队编号。总结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番号”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A项,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番号”一般特指部队编号,但二者并不等同,该项偷换概念,且文段主题词为“番号”,该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正确表述,当选。
文段论述“古代番邦朝见的热闹场景”和“古代皇帝接待使节的礼仪程序”是为了解释“番号”的起源,C、D两项非文段重点,且未体现主题词“番号”,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