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976

发布时间:2024-02-26 2:38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曹雪芹通过贾府的衣食住行把_________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屋一室,或雕梁画栋,或_________,或金碧辉煌,或简约古朴,相映成辉,相映成画;一餐一饮,精烹细作,食不厌精;_________,雀衣彩绣,美轮美奂。但仍然没有宴席上的浅斟深酌,更能体现出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没有比推杯换盏之时的琴歌酒赋更能体现出翰墨书香之族的风流雅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筚门闺窦 岸芷汀兰 一裙一裳

B:兰艾同焚 粉墙黛瓦 一丝一缕

C:钟鸣鼎食 曲径通幽 一衣一带

D:桑枢瓮牖 小桥流水 一鞋一袜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一空,由“把……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可知,填入的词语应描述以贾府为代表的富贵人家的情形。“筚门闺窦”形容住室极其简陋,旧指穷人的住处。“兰艾同焚”指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桑枢瓮牖”指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三词填入均与语境不符,排除A、B、D。“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验证其余两空,“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和“雕梁画栋”相互呼应,符合文意。“一衣一带”与“一屋一室”“一餐一饮”对应,和“雀衣彩绣”相照应,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

2、【言语理解】画者练就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地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根据这段文字,“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的含义是:

A: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B:

内心积存的绘画所需的美感 

C:

画眼所见大千世界各种形象

D:

痴醉于画眼所见的美妙感受

正确答案:B

解析:“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所在的原句是“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可见此处的画并非实际的画,而是“画者心中的画”,即文中所描述的“在看过大千世界各种形象,日积月累后的美感”。故答案选B。A项“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D项“痴醉于画眼所见的美妙感受”都只是画者在心中形成真正的画所经历的环节或步骤,并非最后形成的真正的画。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       )了。
填入画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正确答案:B

解析:“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含贬义。而“窜改”仅指改动、删改。根据上下文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可知,应该选择“篡改”;一般说来,“驱除”之后跟的都是人或动物,又或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比如“驱除恐惧”。“祛除”一般和疾病搭配。故②句应填“祛除”。“溶解”通常指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而“融解”有融化、消除的意思,这里用“融解”更合适。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       )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       ),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A:精要 积淀

B:精髓 锤炼

C:精要 历练

D:精髓 沉淀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精要”意为精粹切要,“精髓”比喻事物的精华,与“文化”搭配,一般用“精髓”,由此可排除A、C。“锤炼”比喻磨炼;“沉淀”比喻凝聚、积累。句中是说文化经典经历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能够世代相传且广受赞誉,足以证明其价值。这里应选“锤炼”。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一本好的社会科学著作,不仅应该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琐屑的生活细节中________,而且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见微知著

B:管中窥豹

C:一叶知秋

D:洞若观火

正确答案:A

解析:“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洞若观火”形容对事物观察得清楚明白。“管中窥豹”“洞若观火”与“琐屑的生活细节”不能构成对应关系,排除B、D。“一叶知秋”侧重于由局部推知未来。描述“好的社会科学著作”,用“见微知著”更恰当,且能与“琐屑的生活细节”相对应,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9题

6、【言语理解】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允许体罚的,或者说中国有了体罚的“传统”,民间就流传着“鞭子底下出好人”的俗话。这是专制社会教育现象,至今仍然贻害无穷。这也是在当今尊重人权的民主社会里,体罚现象屡屡发生的原因。教师允不允许体罚学生?这不是一个到现在还需争议的话题。
符合文义的观点是:

A:我国有体罚的“传统”

B:鞭子底下出优秀学生

C:是否允许教师体罚学生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D:中国的教育允许体罚

正确答案:A

解析:从全文的基调看,作者对体罚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B项“鞭子底下出优秀学生”的说法根本不成立,排除。最后一句“教师允不允许体罚学生?这不是一个到现在还需争议的话题。”说明关于教师体罚学生这一问题已不是争议性的问题,由此C项不合文意。由“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允许体罚的”可知,D项的“中国的教育允许体罚”扩大了范围,不合文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这些文学巨匠________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等众多派别,他们的作品很直观地反映了由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法国文化的辉煌,也淋漓尽致地________了社会的现实状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包涵 映射

B:涵盖 映射

C:包涵 折射

D:涵盖 折射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涵盖”指包容、覆盖,涉及对象为范围。此处用来表达“文学巨匠”涉及的派别广,用“涵盖”更恰当,排除A、C。
第二空,由“也”可知,此处存在并列关系,即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前文的“直观地反映”意思相近。“映射”意为反射,反映;“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根据词义可知,“映射”填入更符合句意,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8、【言语理解】《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阿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影片上映才两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距离也并不遥远。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对画横线的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卡梅隆花了12年精心制作,其间,他几乎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

B:卡梅隆用12年的时间,去做了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正确答案:D

解析:此处需要理解“纯洁”的意思。从文段看,通过卡梅隆与中国导演的对比,作者否定的是中国导演那种急于求成、为钱而拍电影的态度,以及中国电影贴片广告过多的情况。与此相反的则是作者强调的“纯洁”。A项对应“急于求成”,B项对应“急于求成”“为钱而拍电影”,C项对应“为钱而拍电影”,都是作者赞成的。文段并没有说《阿凡达》有没有商业广告的问题,况且作者否定的只是过多的“贴片广告”与“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而D项显然是把“纯洁”理解成了无商业广告,错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6题

9、【言语理解】长期受工业文明熏陶的城市人群非常向往体验农村生活,渴望亲近回归自然,释放工作压力。这种回归自然的理念,正是农业文明所________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和谐思想。基于此,近年城市周边的乡村游和农家乐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张 如火如荼

B:强调 此起彼伏

C:遵循 崭露头角

D:蕴含 方兴未艾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空,“主张”的主语通常为人,此处主语为“农业文明”,填入不恰当,排除A。
第二空,句意为近年城市周边的乡村游和农家乐蓬勃发展。“此起彼伏”形容事物发展变化不断。不能表示发展态势好,排除B。“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其主语应为人,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14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7题

10、【言语理解】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莫做“公堂木偶”

B:清官与庸官

C:官员的功与过

D:纪晓岚谈为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介绍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其虽无功但也无过。阎王指责其不如公堂中一木偶,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无功即是过。由此可知,故事是用阎王的话说明为官不作为即是大错。A项, “公堂木偶”出自寓言中阎王的话,代表的是无功的官员,“莫做‘公堂木偶’”是对官员的提醒,也是告诫,作为标题契合寓言寓意,且更形象,更能吸人眼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