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款额超过4亿人民币,有人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有钱快乐,他答道:“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苦恼,有钱不一定快乐。 。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我把钱用在事业上,看你怎么用,我不算有钱
B:我不算有钱,看你怎么用,但是我把钱用在事业上
C:我不算有钱,但是我把钱用在事业上,看你怎么用
D:看你怎么用,我不算有钱,但是我把钱用在事业上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从选项入手解题较快,以“我”开头的两句话,都是在描述曾宪梓先生自身对钱的态度,故“我不算有钱,但是我把钱用在事业上”两句应连在一起,故排除A、B;““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也是曾先生态度的一种延续,故应与“我不算有钱,但是我把钱用在事业上”连接,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5.从所获得的最新数据看,2005至2006学年,有223543名美国学生在国外求学,他们占美国入学学生的1%,其中只有6000名学生选择留学中国。尽管69%的美国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但只有18%的学生知道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74%的人认为是英语),有50%的学生认为中国的人口仅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实际是四倍)。
这段文字主要想提醒我们:
A:中国的留学生比美国的留学生多
B:美国学生经常在网络上了解其他国家
C:有必要加强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
D:有必要多派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正确答案:C
解析:文中列举的数据说明美国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留学中国,而且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由此可见,有必要加强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蜡烛竭尽全力奉献社会,值得赞扬
B:蜡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值得赞扬
C:只要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再小的奉献也是伟大的
D: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里装着他人、装着社会,就是伟大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论述的重点不是蜡烛,而是借物喻人,说的是奉献不分大小,只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即使像蜡烛一样,只能照亮身边的角落,那也是伟大的,值得赞扬的。A、B错把蜡烛本身当做文段论述重点,排除。以蜡烛为喻重在强调其奉献精神,D项未提到“奉献”,不如C项合适。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据《组织人事报》9月21日报道,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和香港政府互派政府公务员在对方机构任职工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大都市政府机关运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据了解,上海市为了提升公务员的国际化素质,人事部门将以强化科学行政决策能力为重点,继续推进MPA和EMPA的课程以及法律、WTO一般规则和现代行政管理知识等方面培训,提高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另外,上海市有关部门将积极选派一批外语好、专业素质高的青年人才,通过友好城市交流等渠道到海外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和国际组织中去工作。
为这段新闻拟写引题和主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引题:扩大交流,加强培训 主标题:上海不断提升公务员国际化素质
B:引题: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主标题:沪港将互派公务员
C:引题:培训公务员,上海出新政 主标题:沪港互派 出国研训
D:引题:沪港互派 出国研训 主标题:上海大量外派公务员
正确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主标题入手,这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材料第一句说的是沪港将互派公务员,这是整段新闻材料最重要的信息,而且拟标题时应包含沪港两方,不能只提上海。因此主标题可拟为:沪港将互派公务员。确定主标题以后,再从相关信息中概括出引题。引题的作用是放在主标题之前,用简明的文字引出主标题。由材料可知,互派公务员的目的是整段材料的第二大信息。材料第一句和第二句对互派的目的做了具体说明,如“学习和借鉴”、“为了提升”等。纵观四个选项可知,B项的“取长补短,提高能力”对公务员互派目的的概括最为简洁完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1970年,伦敦的一本消费者杂志突发奇想测试一下钻石的投资价值,它花了400英镑在一珠宝商家买了两颗1.5克拉的钻石。1978年,当杂志的主编瓦茨打算出售这两颗钻石时,大多数商家都拒付现金,收到的最高报价是500英镑,如果考虑到当时通货膨胀率,这个报价相当于1970年的167英镑。
上述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钻石的价值相对稳定
B:1970年至1978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
C:钻石并不保值
D:通货膨胀是影响钻石保值的最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消费者杂志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钻石的投资价值,通过文段中购买价格和出售报价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出钻石并不保值的结论,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6、【言语理解】要锁住欲望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锁住欲望,就是锁住了贪婪;锁住欲望,就是夯实了堤防。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堂堂正正,就必须扶正去邪,扬公抑私。
对划横线的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欲望需要时刻防范
B:没有欲望就不会犯错
C:控制欲望可以减少犯错
D:人人都需要有防范意识
正确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讲了锁住欲望的意义。第一句写锁住欲望的方法,第二句写锁住欲望的意义,即锁住欲望可以锁住贪婪,提高防范,少犯错误。最后一句还是从意义上说明锁住欲望的结果。AD两项都是讲人应该怎么做,没有涉及锁住欲望的意义,可排除。B项提到锁住欲望的意义,但太绝对,可排除。C项是准确理解。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作为我国首位女性航天员,刘洋当然有报道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具有新闻价值,无限挖掘刘洋背后的“故事”,首先折射出的是一种舆论导向的迷失和新闻价值观的病态。典型人物的报道固然可以写得更有趣、更人性化一点,但不能为了刺激眼球把它当成娱乐八卦。
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不符的是:
A:对刘洋的新闻报道娱乐化是病态新闻价值观的表现
B:无限挖掘刘洋背后的“故事”是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表现
C:刘洋背后的某些“故事”不具有新闻价值
D:所有娱乐八卦的报道都偏离了正确的娱乐轨道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具有新闻价值,无限挖掘刘洋背后的“故事”,首先折射出的是一种舆论导向的迷失和新闻价值观的病态”可知,A、B、C三项表述正确。文段只是说无限挖掘刘洋背后的“故事”,把它当做娱乐八卦报道偏离了正确的轨道,D项“所有娱乐八卦的报道都偏离了……”说法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6题
8、【言语理解】《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独尊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在整理此书时,有意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这样删削,却为人们廓清那些本来就不易弄清的遥远的历史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幸好有一些文献,特别是《括地志》又将“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来,乍看上去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实质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竹书纪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史书,因为它隐瞒了一些事实
B:史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往往自相矛盾
C:不同史书之间的交叉验证有助于我们发掘历史的真相
D:封建独尊制度的流毒遗害至今,对于考古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说《竹书纪年》的删削给人们廓清史实带来了麻烦,后用“幸好”表弱转折,阐述了《括地志》与其起到互证的作用,实质上反映了客观事实。整个文段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不同文献中看似矛盾的资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反而有助于后人廓清史实。与此表述一致的是C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任何时候,内容推送不能少了“总编辑”,再好的传播渠道也要有“看门人”,即使在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能完全让算法________内容。这一方面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更理性健康的舆论空间,为互联网算法时代的信息传播________,但更少不了作为内容提供者的智能平台,肩负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扬长避短,让技术和算法真正造福这个时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干预 添砖加瓦
B:决定 保驾护航
C:影响 遮风挡雨
D:代替 披荆斩棘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即使在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能……”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作为技术的算法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让其完全处于主宰地位。“干预”指过问,“影响”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二者语义程度过轻,排除A、C。“决定”指做出主张,“代替”指某物代某物起作用,B、D两项符合题意。
第二空,“保驾护航”指保护某事物让其能正常发展;“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完善法律法规、净化舆论空间都是为了让信息传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填入更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1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6题
10、【言语理解】 我们能够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体会或自己对某种社会政治观念的信仰而自由地选择某种立场和倾向的史学理论,然后努力向前挖掘, 我们必定会形成一种逻辑上较为一贯的理论“体系”(内在体系), 也就可以在史学领域展开切实的交流和论辩等, 推动史学理论走向健康有效的发展状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 那么 从而
B:假如 那么 无疑
C:虽然 但是 从而
D:尽管 但是 因而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句意可知,第一空与第二空应填入一对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排除C、D两项。第三空应填入表示顺承关系的关联词,“从而”表示因果顺承,而“无疑”不是关联词,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