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967

发布时间:2024-02-25 5:59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曾有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带着两个孩子逛商场,两个孩子从玻璃扶栏上掉下,当场死亡,这使家长陷入无限的哀痛和自责中。同样,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片中人物李,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三个幼子葬身火海。李在事情发生多年之后离开故乡,一个人住在没有家具的小公寓里,做着粗重的底层工作。他整日浑浑噩噩,不与人交往,仿佛生活在永远不会结束的冬天。从心理学上看,他其实患上了持续哀痛障碍。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接下来的内容最可能是:

A:介绍持续哀痛障碍第三个案例

B:分析影片中人物李的心理特征

C:概括持续哀痛障碍的行为表现

D:解释持续哀痛障碍的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由两个因为孩子遭遇意外,家长陷入无限哀痛和自责的案例及一部与此情形相似的电影,引出心理学上的“持续哀痛障碍”病症。依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与“持续哀痛障碍”相关,据此排除A、B。按照通常行文逻辑,在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后,应首先就其基本含义进行介绍,然后再论述其行为表现等。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3题

2、【言语理解】研究人员发现,与现生树木相比,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茎干结构和生长方式明显不同。现生常见树木中,起到支撑和运输作用的组织维管束往往呈一个单一的整体。它通过不断的次生生长,让树木茎干加粗,并产生年轮。而在泥盆纪的枝蕨类植物中,至少存在数十个互相独立、交织成网状的维管束系统。它们总体呈圆柱形,与其他疏导组织构成立体化的网格系统,在这套维管束构成的网格系统中,每个单一的维管束均可以加粗生长,产生生长轮,同时又通过彼此分裂、增生,不断扩大维管束系统,从而实现植物整体的加粗。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揭秘古老植物如何生长

B:树木的漫长进化过程

C:教你如何看年轮知树龄

D:一眼识别枝蕨类植物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研究发现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茎干结构和生长方式与现生树木不同;然后简单介绍现生树木的生长方式;最后以“而”转折,详细介绍了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生长方式。归纳可知,文段重点是介绍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生长方式,文段标题应涵盖这一主旨,只有A项提到了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生长,且“揭秘”也呼应开头的“研究人员发现”,正确。B、C两项均未提及古老的枝蕨类植物。D项重在识别,而文段重在生长方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3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3题

3、【言语理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扩展了农民的视野和接触空间,但经过潜移默化、世代相传而积淀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并没有变化。大量研究表明,不仅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仍然在延续着以己为中心、以亲情关系为纽带的差序格局,而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乡村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段文字说明:

A:进城务工农民仍然保持着乡村社会生活方式

B:农民的乡村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

C: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的心理结构及文化传统是相同的

D:进城务工农民应该尽快转变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虽扩展了农民的视野和接触空间,但并没有改变其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后文引用研究结果,从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两个层面对首句观点进行验证。B项是观点句的同义转述。 A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保持着乡村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而非“社会生活方式”。C项,文段并非讨论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二者心理结构及文化传统是否相同,而是强调不管是留守农民还是进城务工农民都未改变固有的乡村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D项只提到“进城务工农民”,且“尽快转变”过度推断。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2题

4、【言语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很低,唐代就严令禁止商人做官,甚至规定从商者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到了明代,朝廷虽然认同商贾“以通有无”是社会所需,但早期在商人衣冠上依然有着严苛的规定。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从商者日众,这些圈住商贾的条条框框,也渐渐失去了往昔的效力。尽管如此,商人在日常用度上的自由也还是有限的,“吃”成了扬州富商可供选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斗富的机会。于是,扬州富商一掷千金,在“吃”上无所不用其极。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扬州饮食发展的不同阶段

B:扬州人爱吃重吃的深层原因

C:商人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D:扬州富商奢侈的“吃文化”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尾句指出“扬州富商一掷千金,在‘吃’上无所不用其极”,根据话题统一原则,其后的内容应围绕此现象进行展开叙述。D项与此衔接最紧密。
A、B两项为无关信息,C项为本文已出现的信息。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5题

5、【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地铁起火事件都在显要位置做了详细的报道。

B: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电子车”,但因为它没有感觉、灵敏度差,不能做精细动作,所以远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C:当上级决定把这次飞行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D:经过整改,这个单位的人员安排、生产计划以及科室人员的配置,都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介词使用不当,可把“关于”改为“对于”。C项不合事理,“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和“真是难以形容”矛盾。D项并列不当,“人员安排”包含了“科室人员的配置”,故二者不能并列。B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巩固计算思维是每个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在前一个水平的基础上向上发展。计算思维有助于任何领域问题的解决。比如,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通过推理设计小型实验的可行性路径,以及与他人共同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不同环境下采用这些策略,可以让学生明白计算思维远比计算机有用。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培养计算思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B:应当减少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

C:任何领域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计算思维

D:可以通过分阶段的方式培养计算思维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无中生有,文中最后一句话“可以让学生明白计算思维远比计算机有用”强调的是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而非以计算思维替代计算机;C项表述绝对,夸大了计算思维的作用;D项“分阶段的方式”文段没有提及。A项可由“巩固计算思维是每个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得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17题

7、【言语理解】当群体成员凝聚力很高时,群体成员倾向于让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保持一致,而其他有争议、有创意甚至更客观合理的观点则会遭到忽视或压制。这可能会导致群体做出不合理甚至很糟糕的决策。类似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在网络民意表达过程中。人们更可能被吸引到自身意见一致的论坛中,并在其中不断加深自己原有的观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群体迷思,形成不正确的却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占优势的意见,出现不同意见者“被代表”和把持言论的情况。
这段文字给政府管理的启示是:

A:网络舆论未必能够代表网民的真实想法,政府征求民意时应对此有所甄别

B:网络民意表达存在虚假性,不适合作为政府征求民意的渠道

C:网络空间匿名性造成网络民意容易被操控,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控

D:政府在通过网络征求民意时,应当少说多听,允许不同意见乃至质疑的声音存在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当群体成员凝聚力很高时,群体中有争议、有创意甚至更客观合理的观点会遭到忽视或压制,进而导致群体做出不合理的决策的现象;然后由此引出网络民意表达中的类似现象——可能产生群体迷思,“形成不正确的却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占优势的意见”,网络民意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由此可知,网络舆论未必能够代表网民的真实想法,政府征求民意时应对此有所甄别,A项正确。
B项,网络民意不一定能代表所有网民的意见,但不能推出其具有“虚假性”,且“不适合作为政府征求民意的渠道”过于绝对。C项强加因果,文段未提及“匿名性”与“被操控”的因果关系,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控”无法推出。D项的“少说多听”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12题

8、【言语理解】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的和物质      ,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      ,不顾一切,不计后果。这种做法,      和当今世界流行的价值观念有关,
      可能和西方文化的传统精神有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利益 开发 既 又

B:享受 追求 不但 而且

C:享受 索取 一方面 另一方面

D:利益 进军 或者 或者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一空,前文的“功利”已包含利益这层含义,这里再用“利益”则显得重复,故排除A、D。再看第二空,句中是说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的和物质享受所采取的具体做法,这里再填“追求”则与前句重复,且无“向……追求”的用法,“索取”符合句意。第三空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与前后句之间的并列关系相符。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命与运________如骨肉之不可剥离,然而倘作理性研究,________医学上的生理解剖,________需先就骨论骨,就肉论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然 如 也

B:必然 同 则

C:固然 同 也

D:固然 如 则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必然”指事理上确定不移的(跟“偶然”相对)。“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由后面的“然而”可知,此处填“固然”更恰当,排除A、B。
第二空,“医学上的生理解剖”是对前文“理性研究”所举的例子,故用“如”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10、【言语理解】能够感知味道的味细胞散布在舌头表面、喉咙、上颚深处名为软腭的部位等处。味细胞感知味道分子后,首先会通过味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延髓的孤束核。孤束核将接收到的味觉信息,传给大脑的初级味皮层,从而对味道的强度和性质进行分析。随后,味觉信息会与来自嗅觉、触觉、口感等信息相统合。至此,我们才形成对食物味的印象。在杏仁核(附着在海马体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会形成对食物的感情判断,下丘脑会分泌负责食欲的激素,海马体则形成我们对味道的记忆。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海马体是形成我们对味道记忆的关钥

B:味细胞散布广泛使我们有效认知味道

C:大脑初级味皮层是信息相统合的关钥

D:帮我们认识味道的并非舌头而是大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的是人感知味道的过程——味细胞感知味道分子,然后通过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孤束核,孤束核再将信息传给大脑的初级味皮层。随后,味觉信息与嗅觉、触觉、口感等信息相统合,形成对食物味的印象。末句进一步总结,杏仁核形成对食物的感情判断,下丘脑分泌负责食欲的激素,海马体形成对味道的记忆。由常识可知,文段中提到的“孤束核”“初级味皮层”“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等均属于大脑的组成部分,故文段旨在说明帮我们认识味道的其实是“大脑”,D项正确。
A、B、C三项的“海马体”“味细胞”“大脑初级味皮层”均属于人们感知味道的一个环节,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53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0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6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