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943

发布时间:2024-02-22 22:13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沉浸在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生物中,有助于维持肌肤不可或缺的健康微生物群系和肠道菌群。研究显示,如果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亲近大自然,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不会形成适当的免疫功能来保护自我。沐浴在大自然中,可以摄取那些能产生大量健康微生物群系的东西。由于一些城市缺少公园,树木稀少,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免疫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生物群系和肠道菌群减少了

B:孩子们的免疫功能退化了

C: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

D:成年人的健康水平下降了

正确答案:B

解析:横线处位于文末,其前文是“由于一些城市缺少公园,树木稀少,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免疫力不足”,因此横线处应填入“由于”造成的“结果”。再由“研究显示”可知,文段论述的对象是“儿童”与“大自然”,因此“结果”应与“儿童免疫力”有关,B项与此相符。其他选项均未体现儿童免疫力与大自然的关系。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0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0题

2、【言语理解】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②⑥③④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⑥③④⑤①

D:⑥⑤①③②④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选项,四个选项均以①或④结尾,①写的是残荷消逝,④写的是变成残荷,显然,①应排在④后面,排除A、D。由②中的“虽然”和④中的“但是”可知,②、④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②④,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6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6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36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

3、【言语理解】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不是________地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假思索

B:囫囵吞枣

C:按部就班

D:一成不变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调整”构成反义对应,表达“不变”的意思。“不假思索”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囫囵吞枣”指读书等不加分析笼统接受,“按部就班”指遵循一定的程序,“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D项的“一成不变”符合文意,排除A、B、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

4、【言语理解】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________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________的英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 举世无双

B:万夫不当 当之无愧

C:无所畏惧 虚有其表

D:威武不屈 独一无二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填入词语应能修饰“勇”。“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万夫不当”形容人非常勇猛。“无所畏惧”形容非常勇敢。“威武不屈”表示坚贞顽强。“威武不屈”不能体现“勇”,排除D。
第二空,“虚有其表”为贬义词,与句子感情色彩不符,排除C。句中说的是与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更称得上英雄。“举世无双”填入句中程度过重,排除A。“当之无愧”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3题

5、【言语理解】有人说,民主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转的过程。离开了这个过程,民主的陀螺就会倒下。就民主决策而言,正确的决策结果自然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而决策的过程,对人们凝聚信心的影响更大。
这段文字中的比喻意在强调:

A:民主决策过程对民主的重要性

B:只有通过民主决策,才能凝聚信心

C:决策过程中的民主,是广泛的社会参与

D:有效的参与过程,便是凝聚信心的过程

正确答案:A

解析:题目问的是“民主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转的过程”这个比喻所强调的内容。由文段最后一句可知,作者重点阐述的是民主决策的过程比正确的决策结果对人们信心的凝聚影响更大,即强调过程对民主的重要性。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以和为贵、________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形成了________、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和睦相处 无与伦比

B:谦顺礼让 不绝如缕

C:和而不同 博大精深

D:守望相助 兼收并蓄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守望相助”指为了防御外来的侵害,邻近的村落协同看守瞭望,遇警互相帮助。与“以和为贵”并列,“和睦相处”“和而不同”恰当,排除B、D。
第二空,“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此处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完美和独一无二之意,排除A。“博大精深”形容“中华文化”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8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7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9题

7、【言语理解】我国《民法总则》颁行以后,就将展开民法典分编的立法。期待在分编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护,进一步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当前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高科技发明面临着被误用或滥用的风险,这会给个人隐私权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人肉搜索”泛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非法盗取他人的信息、邮件等行为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人格权,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做出有效应对
文中提出的“有效应对”,主要是指:

A:加强人格权立法,提升人格权保护水平

B:通过分编立法,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C:强化对“人肉搜索”等不法行为的打击

D:注重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法治研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表达了对民法典中强化个人人格尊严保护的期待,接着分析原因——高科技发明可能会对个人隐私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上做出有效应对。因此,“有效应对”主要是指前文提到的在民法典的分编立法过程中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A项与此相符。
C、D两项均未体现出“立法层面”,B项未体现“人格权”,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作为一种依靠界笔、直尺等工具创作的绘画,界画主要表现的是宫室、楼榭等宏伟建筑,而这类建筑的________之处往往在于土木结构的复杂精巧,所以能画得准确细腻已是极为不易,而要在此基础上________出风神气象,就更需洞悉无遗、铢积寸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奇 表现

B:高妙 传达

C:独特 渲染

D:非凡 勾勒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往往在于”可知,所填词语应能概括“复杂精巧”这一特点。“高妙”指高明巧妙;“独特”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非凡”指超过一般,不寻常。三者填入能够体现这类建筑的复杂精巧。“新奇”侧重指新鲜、新颖,不能与“复杂精巧”相对应,排除A。
第二空,所填词语应能与“风神气象”搭配。“勾勒”指用线条描画出轮廓,亦指用简练的文笔叙述大概情况,常与具体事物搭配,如“勾勒图画”,与“风神气象”搭配不当,排除D。“传达”“渲染”均可与抽象事物搭配,但“传达”多搭配精神、命令等,“渲染”多搭配气氛、论调等。与“风神气象”搭配,“传达”更恰当,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7题

9、【言语理解】人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是根本,在水土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种业成为挖掘增产潜力、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它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而且是人类赖以持续生存发展的战略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种业的重要性

B: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C: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引出“种业”的重要性。选项中只有A项与此相关。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随着距离车站越来越远,火车的隆隆声慢慢      了,四周一片寂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逝

B:消释

C:消失

D:销蚀

正确答案:A

解析:句中说的是随着火车越开越远,其声音也越来越小,渐渐听不到了。“销蚀”意为损耗腐蚀,适用于资源等消耗品;“消释”意为消融、消除,常用于疑虑、嫌怨、痛苦等。这两个词都不用于形容“声音”,排除B、D。“消失”与“消逝”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由“越来越远”、“慢慢”、“一片寂静”可知,句中侧重于描述隆隆声由大到小以至最后听不见了的过程。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