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938

发布时间:2024-02-22 11:06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成年人总是认为孩子思维幼稚、理解力有限,这其实是一种________。得益于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便利的交通出行,如今的孩子比以往掌握更多知识,也更加渴望了解世界。阅读可以打开一扇扇门,让他们看见广阔的世界,了解活着的意义,也要面对死亡和失去。而友谊和爱,这些宝贵的品质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终将________他们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见 推动

B:偏见 引领

C:误读 促进

D:误解 带动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这些宝贵的品质犹如黑夜中的明灯”可知,所填词语要体现品质如明灯一般,带领指引着孩子走向未来。“推动”指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其常与“社会”“经济”等词语搭配,如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一般不与人搭配,排除A。“促进”指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不含有带领指引之意。“带动”指引导着前进;带头做并使别人跟着做。两词填入均不符合文意,如明灯般的品质不能“促进”或“带动”孩子们面向世界,排除C、D。
验证第一空,由“如今的孩子比以往掌握更多知识,也更加渴望了解世界”可知,成年人对孩子的认识是片面的。“偏见”指偏于一方面的见解;成见。其填入符合文意,当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9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2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

2、【言语理解】在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媒介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日渐拓展,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从原始的简单记录发展到对文化遗产的精准________,运用数字输入、摄像等各种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多形式的________,建立数字化的文化遗产档案和“非遗”博物馆等,都是当前很好的“非遗”保护方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复 展现

B:描述 挖掘

C:定位 探索

D:复原 采集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从原始的简单记录发展到……”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表述的行为应比“记录”更进一步,“描述”与此不符,排除B。“定位”不是对文化遗产的记录行为,排除C。
第二空,运用数字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采集信息”建立文化遗产档案和“非遗”博物馆,“展现”填入不合句意,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8题

3、【言语理解】科学的可靠性还源于科学界具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能对理论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在比较成熟的科学领域,一个问题无论问哪一个科学家,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没有公认的评价准则,同一个问题问不同的哲学家或伦理学家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令人无所适从。
从这段文字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A: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自立门户

B:哲学、伦理学属于不成熟的科学

C:哲学、伦理学没有一点可靠性

D:科学的可靠性不能全靠评价同一问题的一致度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科学的可靠性还源于科学界具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在比较成熟的科学领域,一个问题无论问哪一个科学家,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由此可得知科学的可靠性与这门科学的成熟性有关,然而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没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可以推出哲学、伦理学属于不成熟的科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于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的“文化”这一核心内容,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下列哪一说法与作者的观点相符?

A:中国书法历来重视展示汉字的内涵

B:书法研究应兼顾汉字的“形”与“义”

C:书法研究者应将汉字的“义”放在首位

D:书法欣赏中存在得“义”忘“形”的倾向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书法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接着指出当前书法研究存在问题——重“形”轻“义”。最后进行反面论证,强调不研究汉字的“形”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分析可知,作者反复强调“义”是汉字的核心内容,“形”是为其服务的,即强调书法研究应该将“义”放在研究的首位,即C项所述。
A项,文段无法得出“历来重视展示汉字的内涵”。B项,作者强调的是“义”更重要,“兼顾”则是将两者画了等号,与作者观点不符。D项与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相反,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5、【言语理解】钙需求的推荐量是根据人体每天从汗液、尿液等途径损失的钙量,同时考虑钙的吸收效率估算出来的。欧美国家的推荐标准是青少年每天1300毫克,成年人每天1000毫克,而老年人则是1200毫克。不过WHO/FAO联合专家组指出这个标准是基于欧美人群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他们指出,钙的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骨折高发的人群中,应该每天摄入400~500毫克以上的钙来减轻骨质疏松,但是对于骨折发生率低的地方则没有推荐。相比于欧美人群,亚洲人的骨折发生率就比较低。如果要直接回答“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钙”的话,答案是对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中国人,还缺乏确切的科学数据。
下列选项最适合做文字标题的是:

A:中国人要不要补钙

B:一般人群要补多少钙

C:中国人要补多少钙

D:正常体质者要不要补钙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钙需求的推荐量是如何估算出来的,接下来列举了欧美的标准,然后引出专家的观点——这个标准是基于欧美人群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最后提出,中国人需要多少钙,还缺乏确切的科学数据。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中国人需要补多少钙的问题,A、B、D三项均与此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一个人得病最深,莫过于病入膏肓而自以为没病。比如古代的蔡桓公,神医扁鹊几次提醒“不治将恐深”,他先不屑,后不理,再不悦,可当身体毛病________时再想医治,已经________。与其说蔡桓公死于病症,不如说死于讳疾忌医,实乃可叹可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 无计可施

B:发作 无从下手

C:暴露 于事无补

D:显露 无力回天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身体的毛病十分严重了,从而显现出来,“暴露”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与句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句意为蔡桓公病重时再想医治,已经无法救治了。“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填入最合句意。“无计可施”指没有办法可用;“无从下手”指没有任何途径没法着手去办,两项均不含病重无法挽救的意思,排除A、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2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7题

7、【言语理解】对于市场经济刺激而引发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纠纷,固然需要诚信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调节,但首要的、管用的恐怕还是法律信用规范的引导和调节。在法律信用制度的强制规范下,诚实守信的道德自律约束力会越来越强,社会的外在他律会逐渐变成内在的道德自律,从而使诚信原则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在市场经济中:

A: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B: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C:法律信用制度的意义

D:诚信原则建立的途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具体论述。由首句的关键词“固然……,但……”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但”之后的内容,即法律信用规范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然后下文对此展开具体论述,强调法律规范对于诚信原则的作用。选项中突出了“法律”的只有C,当选。
A项“他律”可以对应法律,但“自律”文段没有涉及。B项是转折前的内容,不是论述重点。D项“建立的途径”文段没有提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00题

8、【言语理解】土地流转有助于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并非完全正相关。规模经营主体或大户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是事实,但他们在耕种大面积土地时,很难像小户一样实现精耕细作,很可能出现土地产出率降低和经营亏损。因此,土地流转规模就不该是越大越好,而是要有个度。如果缺少度的把握而任由土地大面积流转,经营规模是变得可观了,单产却没像预期那样增加,这种流转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土地的流转规模应保证粮食单产不断增长

B:对土地流转的规模效应目前存在认识误区

C:土地流转应引导形成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

D:土地流转面积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弊大于利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土地流转的积极影响,然后以转折词“但”指出,我国土地流转存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并非完全正相关的问题,并具体解释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最后以 “因此”给出对策,即土地流转规模就不该是越大越好,而是要有个度,并强调了缺少度的把握的土地流转意义不大。文段的重点是“因此”之后的内容,即土地流转的规模要有个度,C项是对此的准确理解,当选。A项的“保证粮食单产不断增长”无中生有,排除。B、D两项均指出了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但未明确指出应该怎么做,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

9、【言语理解】传统的史学研究,由于其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尽管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造成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运用同样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却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B: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

C:研究历史还应注重运用“能说话的”史料

D: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以“法官”和“被告”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间的关系,然后以“所以”引出文段的结论——“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A项是对这一结论的准确复述。
B项,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研究者审判规则不同,而并非研究者武断,“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无法得出,排除。C项,“能说话的”史料文段未涉及,排除。D项,由“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可知,文段并非批判规则不统一,而是强调相同材料不同结果这一现象的正常,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10、【言语理解】岁末年初,一场“泄密风波”突如其来,包括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一时间,短信、电邮、网站弹窗纷纷发出警示,强烈建议用户修改密码,“今天你改密码了吗”俨然成为网民之间的问候语。“谁来保护我的信息安全”成为公众的揪心之问。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须予以重视

B:知名网站的信息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C:及时修改密码是保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D:网民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普遍担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提到了岁末年初的一场“泄密风波”,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使公众个人信息网上曝光,然后讲该事件导致广大网民乃至公众人心惶惶,因此文段意在强调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应予以重视,A项表述正确。B项的“知名网站”非文段论述重点,文段是由知名网站的泄密事件反衬信息安全形势的严峻,排除;C项,文段并非论述及时修改密码对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排除;D项,网民的担忧非文段重点,文段意在强调应有所作为以回应网民的担忧,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