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具有________的特性,常常在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这就使得汉语表述简洁而又传神。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龙点睛 言简意赅
B:深入浅出 正本清源
C:言简意赅 画龙点睛
D:正本清源 深入浅出
正确答案:C
解析:“正本清源”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用在句中形容“成语”的“特性”或“作用”不恰当,排除B、D。与“言简意赅”相比,“画龙点睛”用来修饰“作用”更恰当,排除A。“言简意赅”与“画龙点睛”分别对应末句的“简洁”与“传神”。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2、【言语理解】
①与传统媒体“你给什么我看什么”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同,网络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
②然而,很多学者担忧过度个性化的推荐会引起“回声室效应”
③由于网络信息的过载和多样,很多社交媒体也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用户推送更加个性化的新闻,让新闻更加符合每个人的口味
④现代人已经习惯通过社交网站来获取各类新闻信息
⑤这些个性化算法使得只有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一致的信息才会被呈现,人们的视野越来越窄,可以接触到多元化信息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⑥根据算法的推荐,人们逐渐接收到的都是和自己意见相似的新闻与朋友分享的信息,持不同观点的人也逐渐形成愈发封闭的小圈子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④②⑥⑤①③
B:
⑥①②④③⑤
C:
⑥⑤①②④③
D:
④①③②⑥⑤
正确答案:D
解析:
观察选项,首句在④、⑥中选择,④指出现代人已经习惯通过社交网站来获取新闻信息;⑥指出根据算法的推荐,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大多都与自己意见相同,且不同观点的人会逐渐形成封闭的圈子。分析两句可知,④引出话题,⑥指出具体问题,④作为首句更恰当,排除B、C。再看A、D两项,②前分别为④和③,②中包含转折词“然而”,讲的是很多学者担忧过度个性化推荐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前应论述个性化推荐带来的好处,对应③中的“让新闻更加符合每个人的口味”,因此③②更合适,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
3、【言语理解】房价理性回调,让老百姓能够用合理的价格实现住房梦想,其后自然会去大胆地消费和开支。从这个意义上讲,救市的确要救房地产,但是救房地产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房价下跌,一直跌到让多数老百姓能够承受为止。
这段话表达了希望房价下跌的观点,其理由是:
A:目前的房价缺乏理性
B:老百姓期待合理的住房价格
C:房价跌到多数老百姓能够承受的程度,就会拉动住房消费,使房地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提升经济
D:房价虚高使老百姓住房梦想成为泡影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房价理性回调,让老百姓能够用合理的价格实现住房梦想,其后自然会去大胆地消费和开支”可得出本题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近现代对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B:当代教育应关注中华文化因素
C:中华文化应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D:文化交流中应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在文化认识上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在教育中应发挥主体作用。C项表述与此相符。
A、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关键词;B项未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4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4题
5、【言语理解】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在20世纪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危机”,并对自身产生了否定与质疑。因此他们将自然而然地寻求中国文化的“拯救”。甚至有人断言,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文化的唯一领跑者。这种观点看似充满了自信,但仍是“文明古国” “泱泱大国”盲目自足心态的流露。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没有疑义。可是,中国从近现代以来就遭受过巨大的内部割裂与外来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存在着模糊之处。当前,我们还尚未建立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的“文化输出”步履维艰。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盲目自信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障碍
B: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文化输出的前提
C: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
D: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给中国文化对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有人断言“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文化的唯一领跑者”,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尚未建立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新文化价值体现使得我们的“文化输出”步履维艰。由此可知,B项为文段主旨所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了能在激光脉冲照射下收缩的肌肉细胞。这种被称为“生物综合设计”的仿生学新理念除了________自然生物进行设计,还直接使用了真正的肌肉组织,不但融合了生物组织的优点并跳过仿生肌肉阶段,将目标专注于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轻量、低耗的肌肉组织控制系统,同时也模糊了自然物和机械装置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参考 界限
B:对比 概念
C:模仿 功能
D:根据 差异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仿生学新理念是仿照自然生物进行设计的,填“参考”或“模仿”恰当,排除B、D。
第二空,与“模糊”搭配,“界限”比“功能”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________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________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逝 吞蚀
B:消失 吞噬
C:消融 吞没
D:消灭 蚕食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消融”侧重“融”,多用于冰雪的融化,排除C。“消灭”是多指主动的行为,这里“大都市”是被淹没,并不是主动的行为,排除D。
第二空,“吞蚀”侧重“蚀”,即腐蚀。“吞噬”侧重“噬”,即吞并。文段说的是研究者认为楼兰是被沙漠淹没,说的是被黄沙吞没,而非被腐蚀,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8、【言语理解】海洋学家揭开了珊瑚礁颜色绚丽多变的秘密。原来,珊瑚虫体内负责控制色素生成的基因存在多种变异,激活的基因越多,珊瑚颜色就越明亮鲜艳。这些色素对与珊瑚共生并为之提供食物的海藻有保护作用。在日照强烈的地方,为了避免海藻被阳光杀死,珊瑚虫便会生成更多色素,珊瑚的颜色就会更鲜艳。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保卫海藻
B:阳光与珊瑚
C:多彩珊瑚之谜
D:乐于奉献的珊瑚虫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海洋学家揭开了珊瑚礁颜色绚丽多变的秘密,后文从珊瑚虫身体构造以及其与海藻的关系出发,具体解释其原因。故文段主要讲述的是珊瑚呈现多彩颜色的秘密。C项对此概括恰当,适合作为标题。其他三项均与珊瑚的颜色无关。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0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8题
9、【言语理解】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6日发布声明,就其网站刊载的一篇将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和兴奋剂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道歉。这篇文章认为叶诗文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道歉声明中提到:“我们注意到相关讨论中指出的一些错误,以及相关统计中缺乏更多的细节,造成了我们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而需要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对此表示遗憾
B:这不是我们的意图
C:我们向叶诗文道歉
D: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介绍《自然》道歉这一事件的起因——网站刊载了一篇将叶诗文与兴奋剂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后文对文章的内容及道歉声明进行具体阐述。道歉声明中前文承认自己文章存在缺陷造成了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末句应对此进行澄清,即说明指责叶诗文并非自己文章的初衷,B项“这不是我们的意图”填入衔接恰当。
A项“表示遗憾”是外交领域常用的措辞,常含有失望、不满的意思,不符合道歉的语境,排除。C项直接向叶诗文道歉,未表明自己无意指责叶诗文的意思,衔接前文过于突兀,排除。D项肯定“这是一个问题”,未体现学术刊物《自然》道歉并解释的态度,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6题
10、【言语理解】从积极层面上看,过度消费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升的一种表征。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升级,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商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增快,以及浪费现象的突出。但更根本的原因是,消费社会的语境通过赋予商品和消费新的内涵,始终在不断怂恿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以下最适合作为上文标题的是:
A:过度消费其实无法控制
B:转变观念,减少过度消费
C:是什么催生了过度消费
D:被符号绑架的过度消费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过度消费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提高的表现,然后说明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客观上会导致过度消费,最后由“但”转折,说明引发过度消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消费社会的语境通过赋予商品和消费新的内涵,怂恿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论述的是引发过度消费的原因。C项“是什么催生了过度消费”符合文段主旨,作为标题恰当。
A项“无法控制”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转变观念”无中生有,文段中只是说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升级,排除。D项“被符号绑架”的结论从文段中无法得出,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1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