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城市善治的破题关键,说到底得依靠广大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如何体现各类人才都有的城市包容,何以在城与人、管理与服务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怎样唤回社区交往、邻里互助的人情温暖……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角色应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实现城市共建共享。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城市善治需要政府转变角色,与市民打成一片
B:政府既要做好管理,又要做好服务
C: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发动群众,形成政府、市场与市民的合力
D:城市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实现社区交往、唤回人们的互助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即指出城市的善治关键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然后具体说明如何依靠群众的力量,即需要政府、市场、市民同向发力,实现城市共建共享。故文段强调的是城市治理要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对应C项。
A项“打成一片”表述不准确,且未强调依靠群众,排除。B项脱离了“城市治理”的话题,排除。D项,“怎样唤回社区交往、邻里互助的人情温暖”是文段列举的一个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之一,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2、【言语理解】①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________。
②如果生命是花,尊严就是________。
③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________。
④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澎湃 大地 发光 蓝天
B:流动 绽放 燃烧 飞翔
C:动力 芳香 火焰 腾飞
D:涌动 美丽 熔炼 翱翔
正确答案:B
解析:题中的四个句子结构相同,构成排比句式,设空处位置一致,故要填的词语也应保持词性一致。符合此特点的只有B。B项四词均为动词,且填入与“水”“花”“火”“鹰”对应恰当。A、C、D三项中四词词性并不完全一致,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3、【言语理解】苏轼一生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是他那名震天下的声望和直言无忌的性格不但使新党将他视同敌方的党魁,而且使旧党中的不端之士将他看成通向宰执宝座的最大障碍,从而不约而同地将他视若仇雠,进行无休无止的诬陷与迫害。如果说从友人的身上可以发现苏轼的某种性格特征,那么在敌人的身上就可以反衬出苏轼的这些特征。忠谠与奸邪、直率与狡诈、坦荡与阴险、善良与凶恶,这些互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往往分属于势不两立的双方。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苏轼的敌人是些什么人
B:党争对苏轼造成的影响
C:天才苏轼为何一生坎坷
D:乐天派苏轼的豁达人生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苏轼一生树敌颇多,包括整个新党和不少旧党中人;然后具体说明尽管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由于他的声望和性格,新党、旧党中的不端之士仍将他视为仇敌;接着通过论述友人性格可以体现苏轼的性格特征引出从敌人的性格也可以反衬出他的性格;最后介绍了一些对立的性格特征。由此可知文段围绕苏轼的敌人展开论述,且尾句提到了一些对立的性格特征,故下文应围绕苏轼的敌人的性格特征来论述,对应A。
B、C、D三项均未涉及苏轼的敌人,脱离了文段的主要话题,接下来不太可能讲述,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我们知道,制度是深深________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之中的。一种制度只有与自身的历史、文化高度融合,才能最好地发挥其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入 效果
B:渗入 效用
C:嵌入 效能
D:切入 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渗入”指液体慢慢地渗到里面去,比喻某种势力无孔不入地钻进来(多含贬义);“切入”指(从某个地方)深入进去,如切入主题。二者填入均与句意不符,排除B、D。
第二空,“效果”是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不能用来形容制度的作用,排除A。“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发挥效能”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2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3题
5、【言语理解】在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一些领域道德________,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________;如何实现文艺的社会价值,净化心灵、烛照前行,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失当 背景 主题
B:缺失 环境 议题
C:失范 场景 命题
D:缺乏 境况 问题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失当”常与“行为”搭配。“缺乏”侧重指数量少,而“道德”无法用数量衡量,排除D。“缺失”指缺少,失去。“失范”指失去规范,违背规范。对应“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失范”更恰当。
第二空,“场景”有戏剧影视中的场面的意思,故“场景”与“文艺工作者”也很对应。
第三空,“回答命题”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在古代的人体骨骼,甚至是在骨骼化石中,特别是在牙齿化石中抽取出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基因排列方式的研究,可以确定研究对象的遗传关系。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的古人类学家就根据这种研究,提出了亚洲古猿并非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东非发现的阿法种南猿才是人类直系祖先的论断,震动了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这样,一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的如何确定各考古文化与古代族群关系的难题,就可以通过一系列遗传基因的测定工作而逐渐得到解决,这必将引起一系列的重新检讨和新的理论思考。
以上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新的科学技术解决了考古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B:新的考古技术改变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C:新的理论观点改变了考古学的研究面貌
D:新的理论思考解决了考古学的一系列难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通过对牙齿化石中抽取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基因排列方式的研究,解决了困扰考古学家的难题。“基因排列方式的研究”属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范畴,这是科学技术而不是考古技术、理论观点或理论思考,由此排除B、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2题
7、【言语理解】所谓网络戏谑文化,是网民长期以来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互联网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语境,很多时候,反讽和隐喻比________更有力,嬉笑的态度比严肃的发言更接近事情本质,戏谑的效果通常是通过猛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才得以形成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轻描淡写
B:开门见山
C:直抒胸臆
D:指桑骂槐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反讽和隐喻”构成反义关系,“轻描淡写”和“指桑骂槐”明显不合要求,由此排除A、D。“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入题,不拐弯抹角;“直抒胸臆”指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由“反讽和暗喻”“嬉笑的态度”和“严肃的发言”可知,句意侧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如何入题,所以此处选“直抒胸臆”更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过去近20年间,地球深部生命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便是发现了海底洋壳生物圈。洋壳的体积庞大,是全球海洋沉积物总体积的5倍左右,栖息于此的微生物规模巨大,不可忽视,它们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和海底地貌风化都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然而,受采样技术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洋壳岩石生物圈的研究和认识还十分有限。此前,有限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洋壳表层的玄武岩中,而对占洋壳体积近三分之二的下洋壳,尽管认为其也是深部微生物的可栖息环境之一,但尚缺少直接的证据,对栖息于此的微生物及其对极端环境的应对策略研究还是空白。
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最可能介绍:
A:全球海洋沉积物在海底的分布特征
B:海底洋壳生物圈的发现过程和重要意义
C:海洋下洋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D:海底地貌风化对微生物生存的影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了海底洋壳生物圈的话题,并介绍了其相关情况和重要影响;接着以“然而”进行转折,说明目前对洋壳岩石生物圈的研究和认识还十分有限;最后重点说明了这种“有限性”,即此前有限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洋壳表层的玄武岩中,而对占洋壳体积近三分之二的下洋壳的相关研究是空白的。由此可知,文段的落脚点在下洋壳上——关于栖息于下洋壳的微生物及其对极端环境的应对策略研究还是空白的,故下文最有可能针对尾句提出的问题给出最新研究成果。
选项中只有C项提到了下洋壳这一关键信息,A、B、D三项均脱离了尾句的关键信息,与尾句话题衔接不紧密,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56题
9、【言语理解】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下列不属于古阳关闻名遐迩原因的一项是:
A:古阳关是通往西域边防的重要关隘
B: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C:古阳关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D:
古阳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正确答案:C
解析:古阳关闻名遐迩的原因,在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有体现。选项C是对阳关这一名称由来的解释,并不是其闻名遐迩的原因。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留学精英在国内形成的权威主义人格,在他们浸润于西方文化环境之后会有所改变,但他们作为成年人,其人格特征的改变是很难的。从权威主义人格到最终形成现代的民主人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国人的整体上来看,需要几代人的进化。具体到一个留学精英,我们需要确认,他是处在怎样一个现代政治人格的形成阶段,他身上有多少权威主义人格特征,多少现代民主政治人格的因素。一个形成民主政治人格的人,无疑会认同和选择民主宪政的建国方案,即使他偶尔接受威权政治,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但基本上属于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则会有两种情景:有的会选择民主宪政,但不会很彻底,容易动摇;大多数会选择各种威权政治方案。
以下各项中,与以上文字说法相符的是:
A:留学精英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会迅速转化成民主政治人格
B:民主主义人格的人绝不会接受威权政治方案
C:留学精英多属于权威主义人格
D: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只会选择各种威权政治方案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但他们作为成年人,其人格特征的改变是很难的。从权威主义人格到最终形成现代的民主人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知,“迅速转化”说法错误。
B项,由“一个形成民主政治人格的人……即使他偶尔接受威权政治,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可知,“绝不会接受”说法错误。
C项由“留学精英在国内形成的权威主义人格,在他们浸润于西方文化环境之后会有所改变,但他们作为成年人,其人格特征的改变是很难的”可推知。
D项,由“:有的会选择民主宪政,但不会很彻底,容易动摇;大多数会选择各种威权政治方案”可知,“只会”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