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913

发布时间:2024-02-19 16:56     浏览量:28

1、【言语理解】城市移民化潮流的背后,更是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人口迁移的潮流将中国大片尚未都市化的乡村地区与移民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最初开始的以谋生为目标的打工赚钱,到今天迁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农村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农业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中的财产与权力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已成大趋势

B: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解体

C:城乡的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D:移民潮引发了农村的重大变迁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城市移民化潮流的背后,更是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可推出,表述正确。
B项,虽然人口迁移给农村带来巨大变迁,但由此不能推出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解体,“已经解体”表述过于绝对。
C项,由“人口迁移的潮流将中国大片尚未都市化的乡村地区与移民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推出,表述正确。
D项,由文段第一句话可以推出,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0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8题

2、【言语理解】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不再需要等待皮肤在实验室中研发出来,化妆品公司也将能够更加快速地通过________皮肤来创建相应的模型,而且还能够创建更加强大的原型。皮肤非常薄,对3D打印而言,制造皮肤将是一个相对________的过程。3D打印机中的一个注射器能够沿着器官线移动,并非常缓慢地挤压出细胞溶液。然后,再一层层增加,以此达到用户所想要的厚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印 容易

B:复制 简单

C:保养 复杂

D:修复 简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不再需要等待皮肤在实验室中研发出来”可知,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创建模型所用的皮肤可以通过“打印”得到。“复制”“保养”“修复”均与“3D打印技术”无关,排除B、C、D。第二空,由“皮肤非常薄”及后文对制造皮肤过程的描述可知,未来打印皮肤将变得不再困难,“容易”填入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3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8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8题

3、【言语理解】站在亲情的角度,人们都希望逝者没有真正地死去,希望他们永远地活下去。这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每个死亡的生命至少在肉体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特征,并且整个肉体也必然会消失。从精神层面讲,生命的延续是脱离生物学概念的,一个人生命在精神层面存在多久,取决于这个生命为世界带来了多少值得怀念的东西。现代生命观跳出了肉体的观念,将捐出自己的器官视为生命的延续,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存续的最好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表明:

A:精神层面的死亡不同于肉体层面的死亡

B:捐献器官是延长生命在世界上存续时间的一种方式

C:生命观应该跳出肉体层面,倡导器官捐献

D:人们不希望亲人离世,也不愿意捐献他们的器官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生命”的话题:站在亲情角度,人们希望亲人生命永远延续;站在客观角度,每个死亡的生命必然伴随肉体的消失;然后说明从精神层面讲,生命的延续取决于这个生命为世界带来了多少值得怀念的东西;现代生命观跳出肉体观念,将捐献器官视为延续生命的最好方式。由此可知,文段是在论述肉体消失后使精神层面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器官捐献。
A项未提到“器官捐献”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
C项的“生命观”非文段重点,且未体现“器官捐献”的精神意义——延续生命,排除。
D项“也不愿意捐献他们的器官”文段未涉及,且无法推出,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4、【言语理解】所有的政策法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因而几乎所有的始作俑者其经历都充满着艰辛。
这句话强调的是:

A:所有的政策法规都是人制订的

B:开创者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困难

C:法规制订者必须具备充分的才智和坚强的毅力

D:制订一项新的法规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正确答案:B

解析:“因而”后面为文段欲强调的内容,制定政策法规的先行者都会遇到很多困难。A项只是对“所有的政策法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的简单理解。C、D两项未提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江西东乡县、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云南昆明市官渡区发现了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采取了捕杀和紧急强制免疫,疫情已得到控制。

B:古城淮安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洪泽湖、铁山寺、明祖陵、周恩来故居等名胜古迹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C:当今社会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联合国医疗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艾滋病感染者。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紧急强制免疫”后加“措施”。B项,主客倒置,应是“中外游人”为“流光溢彩的风姿所倾倒”。D项,“否则”与“不采取紧急行动”意思重复,可删除“不采取紧急行动”。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网络尤其是微博等传播渠道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多信息省去了求证环节就被________发布了出去,为流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些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也可以为传播权威信息所用,公开透明的传播渠道本身也有________功能,也可以大大缩短流言的生命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 自净

B:随意 反省

C:广泛 修正

D:轻松 过滤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与前文的“省去了求证环节”相对应,填“直接”或“随意”比较合适,排除C、D。
第二空,“反省”针对的主语是人,而此处主语是“公开透明的传播渠道”,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7、【言语理解】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许多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偏差,这种学术问题的争论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越是前沿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诚实研究的根本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B:基于诚实所做的科学研究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

C:实验研究不能轻率得出结论,应反复验证

D:研究结论的推翻和不断修正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即亮明观点,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实验有偏差甚至错误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接着用“许多学术论文”和“前沿的科学研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错误来支持上述论点。由此可知,这种现象是应该被理解的。B项符合此意,当选。其他三项在文中均未提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8、【言语理解】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      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踟蹰 游走

B:彷徨 奔走

C:犹疑 奔跑

D:徘徊 穿梭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可知,杨杏园白天是现代记者,晚上是古典诗人,说的是他进行传统与现代两种角色的转换,即一种思想的游移,而不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做出选择。所以可排除“彷徨”、“犹疑”等具有主体选择意味的词语。游走:奔波,游逛;穿梭:形容往来频繁。显然“穿梭”更符合记者到处寻找新闻的忙碌工作状态,故答案为D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城市减灾没有终止点,恰恰是减灾驱策着一座城市不断夯实功能,深挖基础。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一场风暴、一场大雪、一次大雨使城市困扰或瘫痪也是不时发生的。人们交口称赞的巴黎“地下宫殿”,在近日法国遭遇的强降雨天气中,也显现出疲惫,包括巴黎在内的中央大区和大巴黎地区等19个省发生了洪水灾害。由此可见,“下水道良心”如巴黎,同样面临自身的问题,自然灾害面前,城市建设有与时俱进的课题。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城市发展是漫长的建设过程

B:发展仍是城市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

C:城市减灾是长久课题

D:城市减灾的疑难杂症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可视为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城市减灾没有终止点;接着进一步论述,即使在发达国家,灾害致城市瘫痪也有发生,并举巴黎“地下宫殿”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以“由此可见”再次总结提出观点:自然灾害面前,城市建设有与时俱进的课题。C项的“长久课题”是对“没有终止点”“与时俱进的课题”的同义转述。A、B两项未提到“城市减灾”这一话题,排除;D项强调城市减灾的困难,而文段强调的是城市减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45题

10、【言语理解】假若城市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公平分配,那么就不会出现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区别,也不会有一些教师因教育资源的过度聚集而“暴富”。假若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得到公平分配,边远地区的山村学校能获得更多的投入,那么,乡村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B:教师收入的两极化

C: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域差距化

D:学校划分的等级化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论述的是如果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就不会产生教师收入两极化和学校划分的等极化。A项概括得最为全面。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