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传播学中有个名词“议程设置”,认为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却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左右人们的意见,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议程。不过,媒体却极少反思,他们自身的选择又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会关注某些问题,而忽视另外一些问题?这样的反思媒体应该时常进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慎之又慎。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众媒体不能决定人们对事件的具体看法
B:公众应客观冷静地对待某些热点话题
C:大众媒体应对自身影响舆论的方式进行反思
D:大众媒体应在议程设置上持慎重态度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议程设置”的含义,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媒体应该多反思,在自身选择上慎之又慎。根据“议程设置”的含义可知,媒体自身的选择即议程。故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大众媒体应在议程设置上持慎重态度,D项当选。
A项不是文段论述重点,且与文意相悖。B项脱离了论述对象“大众媒体”。C项“自身影响舆论的方式”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论述的是“议程设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5题
2、【言语理解】在基层工作中,长期直面各种矛盾和诱惑,不断经受大事急事难事烦事的考验,可以在挑重担、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的磨砺中壮筋骨、长才干,练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培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成长为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高手,发展成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能人。
上述文段主要说明了:
A:基层锻炼是干部培养的必要条件
B:基层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C:基层需要能力强的干部
D:基层工作有助于干部成长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基层工作的困难性,即要长期面对各种矛盾和诱惑,要不断经受考验。然后指出这个过程对于干部成长的积极意义:可以壮筋骨,长才干,练就政治品格,培养百折不挠的性格,最终成为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能人。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基层工作有助于干部的成长、成才,对应D。
A项,培养干部并非只有基层锻炼这一个途径,“必要条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项,“面临巨大挑战”为文段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需要能力强的干部”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题
3、【言语理解】《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________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________,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 脱胎换骨
B:认识 发扬光大
C:诠释 古为今用
D:观照 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此处表达的是《经典咏流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重新进行解读,所填词语应体现解读之意。“认识”指通过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两者均不能体现解读之意,排除B、D。“阐述”指论述。“诠释”指说明;解释。两者填入均符合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重新解读的语境,保留。
第二空,“脱胎换骨”比喻重新做人或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经过重新解读并不可能与过去的完全不一样,词义程度过重,排除A。“古为今用”指弘扬古代的精粹,使之成为现今有用的东西,与“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相呼应,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4、【言语理解】指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运动员们训练态度很努力,为的是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C:经过近一年零三天的调查,他们终于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D:王老师在课堂的演讲中,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训练态度”与“很努力”搭配不当,可改为“训练很努力”或“训练态度认真”;C项“近”为模糊的时间概念,“一年零三天”为准确的时间概念,二者矛盾;D项介词赘余,应改为“王老师的课堂演讲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文化自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仅仅在嘴上说说的,更不是虚无缥缈的“________”。文化自信来自对民族历史的深刻了解,对国家现实的全面把握,对发展战略的正确设计,对前途目标的精准判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饼充饥
B:纸上谈兵
C:空中楼阁
D:水中捞月
正确答案:C
解析:“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纸上谈兵”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水中捞月”比喻徒劳而无功。四个词语中能用“虚无缥缈”修饰的只有“空中楼阁”。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4题
6、【言语理解】智慧城市在带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能够在人口、空间、人工智能等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________________。例如:深圳市确定了智能交通总体框架,既为治堵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支撑,又通过互联网民意平台推动了交通治理的共享共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B:有助于撬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和法治化支点
C:形成信息早掌握、问题早解决的良好局面
D:有助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
正确答案:A
解析:空缺处位于文段中间,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缺处前说的是智慧城市能够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所填句子应是由此得出的观点;空缺处后以“例如”开头,介绍了深圳市智能交通总体框架推动了交通治理的共享共治,是对所填句子的观点的具体论述。综合分析可知,空缺处所填句子应体现智慧城市的共享共治作用。
A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空缺处前后内容对应恰当,当选。
B、C、D三项均未提及“共享共治”,填入与空缺处前后文衔接不恰当,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6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
7、【言语理解】宋代真是大发宏愿的时代,绘画写实技巧________,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与自然物象________。恰恰宋代又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双峰对峙,正是“图像证史”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炉火纯青 不分轩轾
B:目无全牛 不分畛域
C:登堂入室 不谋而合
D:登峰造极 不爽毫厘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填入词语修饰的对象“绘画写实技巧”。“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一般主语是“人”,不能是一个“时代”,排除A。“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主语也是“人”,故排除B。“登堂入室”指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水平。“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C、D两项词义符合语境,备选。
第二空,文段强调的是绘画写实技巧高超,作品与真实的自然物象非常相似。“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爽毫厘”形容一点不差。比较可知,只有“不爽毫厘”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8、【言语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________,如果不遵守,再好的法律也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行 一纸空文
B:施行 一纸空文
C:实行 纸上谈兵
D:施行 纸上谈兵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实行”指实现,对象多为抽象事物,如理论、纲领、方针、主张、计划、规则等。“施行”指执行,使规章法令等发生效力,也指按照某方式或办法去做。本题中针对的是法律,故选“施行”更合适。
第二空,“纸上谈兵”的主语一般是人,而本题第二空的主语为“法律”,故第二空选“一纸空文”更合适。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9、【言语理解】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见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效果。
这段文字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A: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政府有责任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的集体行为是公民选择的体现。然后指出公民不采取行动,政府没有动力推动环保政策。最后反面论证,即使政府制定了环保法规,公民不遵守也无法达到效果。故文段强调的是公民个体要有环保意识,只有A项与此相符。
B、C两项强调的主体都是“法规”,D项强调的主体是“政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10、【言语理解】法律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这其中也包括着另外一重意思,即法律的生命在于影响政治、改造社会。法律与政治两者之间具有先天的联系。经典的法学家其实都是政治哲学家。他们从来都没有孤零零地谈论法律。他们关于法与法律的见解往往是在对非法律问题的探究中引申出来的。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孤零零地探讨法与法律问题不能得出关于法与法律的有益见解
B:探讨法律问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变迁,这样才能使法律真正获得发展
C:法律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系还表现为社会变迁影响法律的发展
D:政治哲学家所讨论的主要是如何运用法与法律影响政治、改造社会
正确答案:B
解析:原文只说“他们从来都没有孤零零地谈论法律”,由此并不能推出“孤零零地探讨法与法律问题不能得出关于法与法律的有益见解”,A项错误。C项“社会变迁影响法律的发展”的内容文段没有涉及,属无中生有。D项文段只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影响政治、改造社会”,由此得不出这便是政治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由“法律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可知B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