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往往经验较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而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拥有很多经验是可贵的
B:拥有很多经验是危险的
C:拥有很多经验的人往往缺乏理性的知识
D:搞好革命事业没有理性的知识是不行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说拥有很多经验是可贵的,但满足于自己的经验是危险的。然后强调了不能以自己经验为满足的原因,即他们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认识。最后从反面强调,干好革命事业没有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认识是不行的。D项是文段主旨的正确表述。A项是文段论述部分,非文段重点。文段说的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B项缺少“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这一前提,排除。C项表述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2、【言语理解】很多貌似过时的史学争论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力求接触人类最大多数的努力。想想有多少人已经消失在过去,他们在人数上远比如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后代更多。最令人激动、最有创意的历史研究应该挖掘出事件背后那些人们所经历和体验过的人类生存状态。这类研究有过不同的名字——心态史、社会思想史、历史人类学或文化史,不管什么标签,目的只有一个,即理解生活的意义:不是去徒劳地寻找对这一伟大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是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研究聚集于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
B:要到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C:寻找和掌握社会发展必然规律并以这种“客观真理”来解释和改造社会
D:相信过去的人们以自己特殊的生存策略开辟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过去的史学争论是力求接触人类大多数的行为,然后说历史研究应该挖掘出先前人们经历过的生存状态,并指出这类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理解生活的意义。由冒号可知,其后句子是对如何理解生活意义的具体阐述。B项正是深入前人的生活去理解前人的经历和生活状态,由此理解生活的意义。填入符合题意。A项“下层百姓”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所说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以客观真理改造社会”无中生有,排除。D项说过去的人们开辟了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与文段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伦敦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在拥挤程度最甚的街道上,车速甚至在每小时12英里以下。面对这种状况,伦敦政府开始对机动车收取拥堵费,出行当天或者之前交费,每辆8英镑。起初,伦敦街道拥堵的状况有所好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拥堵又出现反弹。不久,拥堵达到了最大化,行车速度只能在每小时8英里以下。原来,在收取拥堵费之前,许多私家车主觉得城市的拥堵也有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从而有意无意地减少驾车出行的时间。可是当他们交了8英镑的拥堵费之后,就认为自己为“错误”付出了代价,驾车出行理直气壮,没有了“负罪感”。很多时候,面对别人犯下的错误,我们总想让对方付出代价。可是,有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宽容甚至“放任”他的错误。只有这样,他才会产生内疚感,从而能长时间地记住这个错误,永远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只从制定规则考虑没有从道德去考虑易适得其反
B:面对伦敦的交通拥堵最好的方式就是宽容
C:伦敦的交通政策不完善
D: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以伦敦收费治理交通拥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面对别人的错误,有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宽容甚至“放任”他的错误,只有这样他才会产生内疚感,从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若只从制度层面去考虑,容易适得其反。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伦敦的交通问题不是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B、C。D项明显不符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4、【言语理解】
东风刮来的云朵里,细腻如酥的雨丝儿飘落下来,当云朵被________得支离破碎时,丝丝状状中阳光________,空气中透出些寒气。又过了几天,深夜里,一股带着暖意和芬芳的神秘气息________,有什么东西似乎开始改变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撕裂 出现 突然侵入
B:分割 突现 黯然进入
C:割离 乍现 悄然潜入
D:分离 闪现 悠然涌入
正确答案:C
解析:
先看第三空,“黯然进入”偏消极,与文段整体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B。第二空,“出现”一词与题干散文风格的语体色彩不符,排除A。第一空,“割离”指割开、分离;“分离”指分开,别离。此处形容云朵被雨丝儿分开的状态,用“割离”更形象,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5、【言语理解】
今天的青年,有着同先辈们一样的“处处为国家着想”的赤子之心,一样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凛然担当。他们享受生活,但同时也勇于担当职责;他们关注个人权益,但同时也懂得尊重集体和他人福祉;他们主张自主选择,但也并不缺乏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一样是雷锋精神的坚定拥趸和积极行动者。
本段文字旨在说明:
A:
今天的青年同样具有雷锋精神
B:
新时代雷锋精神具有新的阐释
C:
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未发生改变
D:
雷锋精神已经融入到生活之中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今天的青年有着同先辈们一样的赤子之心和凛然担当;接着用三个排比句强调了今天的青年依然勇于担当职责,尊重集体和他人福祉,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一样是雷锋精神的拥护者和践行者。由此可知,文段的论述重点是今天的青年仍然具备雷锋精神。A项表述与此相符,正确。
B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今天的青年”,且文段未论述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新的阐释,“享受生活”“关注个人利益”“主张自主选择”是当今青年的特质,是为了说明今天的青年虽关注个人但仍具有雷锋精神,而非雷锋精神“新的阐释”,排除。
C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今天的青年”,且“在本质上未发生改变”文段未提及,排除。
D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今天的青年”,且文段主要强调的是今天的青年仍然具备雷锋精神,“融入到生活之中”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
6、【言语理解】“红段子”就要来了!在有关部委和几大移动运营商的联合高调推动下,中国手机短信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一场名为“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产业走向”的座谈会,在农历新年临近之际,拉开序幕。其受重视程度,从参会人员可见一斑: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撰文称: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效果催人奋进的短信,就是“红段子”。
对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是:
A:“红段子”有望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
B:“红段子”是很受欢迎的手机短信
C:“红段子”现象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D:什么是“红段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红段子”可能会在手机短信中流行起来。然后介绍了有关部委和运营商的重视。最后介绍了何为“红段子”。文段强调的是“红段子”可能在手机短信中流行,只有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混淆了已然与未然,排除。文段中列举诸多领导参加开幕式是为了证明“红段子”的受重视程度,C项将重点放在“领导”身上,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概括了文段末句内容,但并未点明主旨,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7、【言语理解】后来,他把木工手艺传给了女婿。女婿不负岳父的________,通过几年________的努力,技艺日益精进,终于成为________的能工巧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希望 卧薪尝胆 大名鼎鼎
B:厚望 锲而不舍 名扬一方
C:愿望 不离不弃 闻名遐迩
D:期望 日夜兼程 名噪一时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日夜兼程”指白天黑夜不停地走或不停地赶路。与句意不符,排除D。“不离不弃的努力”不搭配,排除C。“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文意没有体现“雪耻”的含义,排除A。
第一空,“不负厚望”是常见搭配。
第三空,此处填入“名扬一方”亦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59题
8、【言语理解】目前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会引起通胀吗?如果经济复苏不明显,而银行体系依然开闸放水,那么大量资金并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会推高物价指数,并带来通胀,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滞胀”。如果信贷的大规模投放伴随着经济复苏,那么,即使物价指数上涨,也是属于温和健康的上涨,和通胀无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通胀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B: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C:物价上涨的程度,是判断通胀是否发生的主要标志
D: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大规模信贷投放和通胀之间的关系。文段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会引起通胀吗”这个问题后,紧接着从“经济复苏不明显”和“伴随着经济复苏”两个背景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从中可知,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9、【言语理解】在元代画家的笔下,花鸟画已经成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途径,这种发展无疑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发展至明清时期,许多花鸟画家更把家国观念、道德品评、祈求幸福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寄托于画中,有些画家甚至将花鸟内容个性化,借以表达喜怒哀乐。因此,画家创作时重视追求境界多于形似,因而特别讲究笔墨运用,注重意境。他们不把绘画称为“画画”,而叫“写画”,确实有其原因。
这段文字意在:
A:比较元代和明清绘画技法的不同
B:叙述古代花鸟画的演变过程
C:解释“画画”和“写画”的区别
D:强调明清花鸟画的创作更加注重意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了花鸟画在元代的发展丰富了其内涵,紧接着说明了花鸟画在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指出“画家创作时更加注重意境”正是他们把绘画称为“写画”的原因。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明清花鸟画的创作更加注重意境。文段并未将元代和明清绘画技法进行比较,A项无中生有。B项内容非文段重点所在。“写画”在文段末句提到,是为了说明“意境”,非文段重点。D项是对“因此”之后内容的概括,符合文段主旨。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10、【言语理解】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换言之,________________。文化发展了,经济也就转型升级了,文化份额的增加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巨大的直接作用。
填入上文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A: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应当多从文化上寻找出路
B:文化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C:经济结构决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进步
D:发展文化经济是调整和改革我国经济结构的前提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换言之”可知,空白处所填句子应是对前文“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义转换,即另一种说法。C项中“经济结构决定文化发展”在前文中没体现,排除。前文中说的是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B项“重中之重”、D项的“前提”程度都过重,与“有助于”不相符,排除。A项是对前文的同义转换,当选。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1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