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790

发布时间:2024-02-07 13:20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从统计学角度看,用平均数指标反映趋势虽精确敏感,但也有其致命弱点,尤其是平均数的“________”,很容易掩盖个体之间的差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管窥天

B:削峰填谷

C:大而化之

D:等量齐观

正确答案:B

解析:“平均数”是把总数按份均匀计算,以多补少。“以管窥天”指通过竹管来看天,比喻目光狭窄,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等量齐观”指把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三者均不能用来说明“平均数”的特点。排除A、C、D。“削峰填谷”,即削低山峰来填平山谷,取其比喻义,与“平均数”的特点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1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1题

2、【言语理解】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过去经历过一个否定的过程,将其置于流行文化的反面,但从来没有“无根”的流行文化。所谓流行文化,也不过是在对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扬弃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特别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需要厘清的一点是,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立足这一点,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之与流行文化元素和新技术相嫁接,就成为当下发展、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流行文化要植根于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

C: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辅相成

D:新技术模糊了传统与流行的界限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反驳了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对立的观点,指出流行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然后指出传统文化遭遇的危机,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最后给出了解决对策,即应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之与流行文化元素和新技术相嫁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分析可知,尾句对策为文段论述的重点,B项与之对应,当选。A项,文段论述的重点为传统文化,而非流行文化,排除。C项,“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辅相成”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未提到“文化”这一关键词,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4题

3、【言语理解】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贸易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跟着国旗走,但文化几乎总是________着权力。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伴随着其文化的________,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和体制。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依附 渗透

B:追随 繁荣

C:附和 普及

D:配合 伸张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附和”指(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题意并未体现贬义的语境,排除C。“依附”指附着,依赖。“追随”指跟随。“配合”指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与“不会跟着”“总是伴随”相对应,第一空选“依附”或“追随”比较恰当,排除D。
第二空,“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和体制”说的就是文化渗透,故“而且”之前的第二空不能填“渗透”,排除A。“文化”与“繁荣”为习惯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4、【言语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强化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对互联网使用者发布的信息进行________,这不利于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实现。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________。如果散布谣言也属于“自由”,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散布谣言,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过滤 偷梁换柱

B:整合 断章取义

C:评价 混淆是非

D:审核 以偏概全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句意为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价”也不合句意,排除C。
第二空,一些学者将“散布谣言”也当作是一种“自由”,认为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把关、负责违背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显然偷换了概念。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都不合句意,排除B、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5、【言语理解】《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________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________,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  脱胎换骨

B:认识  发扬光大

C:诠释  古为今用

D:观照  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此处表达的是《经典咏流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重新进行解读,所填词语应体现解读之意。“认识”指通过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两者均不能体现解读之意,排除B、D。“阐述”指论述。“诠释”指说明;解释。两者填入均符合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重新解读的语境,保留。
第二空,“脱胎换骨”比喻重新做人或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经过重新解读并不可能与过去的完全不一样,词义程度过重,排除A。“古为今用”指弘扬古代的精粹,使之成为现今有用的东西,与“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相呼应,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6、【言语理解】200年前,徽班进京、花雅之争,更为通俗的京剧最终战胜昆曲,________了整个梨园,但京剧如今却处境尴尬。近年来,对昆曲打捞热度不减,国粹京剧反倒像一个________的贵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占据 失意

B:垄断 落寞

C:统治 失宠

D:霸占 没落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垄断”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泛指把持和独占。通常与“市场”“资源”搭配,与“梨园”搭配不当,排除B。
第二空,“失意”意为不如意,不得志。京剧也有过辉煌,所以“失意”不符合文意,排除A。“失宠”指失去荣宠或宠爱。“没落”指衰败。文段说的是京剧从辉煌走向衰败,所以用“没落”更恰当。且“没落的贵族”为惯用搭配。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①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________。
②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________,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众人拾柴火焰高 凤毛麟角

B:一个好汉三个帮 冰山一角

C:众人拾柴火焰高 冰山一角

D:一个好汉三个帮 凤毛麟角

正确答案:B

解析:①句,由“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多向别人虚心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一个好汉三个帮”更符合语境,排除A、C。②句,结合“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考古已发现的只是秦陵的一小部分,用“冰山一角”描述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

8、【言语理解】①但实际调查的匮乏,并不足以令那些笃定“甜食可以治愈”的人们完全信服
②“吃甜食会让人心情变好”似乎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条“真理”
③但迄今还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容易受抑郁症影响的人倾向于增加糖分摄入量的假设
④即高糖分的饮食全部或部分源于人们原本就糟糕的心理状态
⑤而换个角度说,心理疾病是否也可能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糖分
⑥然而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糖分摄入水平越高,抑郁症患病的可能性越大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⑥④⑤①②

C:②⑥①③④⑤

D:②⑥①⑤④③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一共给出了③和②两个首句。③以“但”字开头,表转折,其前应该有其他内容,不适合做首句,首先排除A、B。再观察C、D两项,区别在于后三句的顺序不一致。④说高糖分的饮食全部或部分源于人们糟糕的心理,明显是对⑤中“心理疾病是否也可能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糖分”的具体说明,⑤在④之前,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53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3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3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58题

9、【言语理解】执行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世界级优秀企业总是能够让那些令人振奋的战略规划________地得到落实,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目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

B:分毫不差

C:不遗余力

D:滴水不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强调的是世界级优秀企业的执行力强,战略规划的落实效果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这种精准性。“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不遗余力”形容做事卖力。这两个词语均描述的是人的态度,不能说明规划的落实效果,排除A、C。“分毫不差”侧重于没有一点差错;“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周密严谨,毫无漏洞,侧重于严密,没有漏洞。“分毫不差”更符合执行力强、具有精准性的语境,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1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1题

10、【言语理解】下列有歧义的一句是:

A:这是什么水果,给我再来一个。

B:算了吧,散伙吧,我们肯定没有希望了。

C:人家二班女生都走了,你说咱们能不去吗?

D:许多想抄近道走捷径快些达到目的地的人却往往欲速不达。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既可理解为“二班的女生都离开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去了”,也可理解为“二班的女生都去了,我们怎么能不去呢?”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