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大部分的自然环境,若非人类加工________,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更谈不上美丽,更多的是荒凉与危险。就像一个看上去________的美人,你不知道她为了保养成这样, ________了多少气力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整理 天生丽质 浪费
B:改造 完美无瑕 花费
C:整修 素颜天然 耗费
D:修理 魅力十足 付出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整理”指使有条理有秩序,如整理房间、整理账目。“修理”指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其原来的形状、结构或功用等,如修理电器、修理桌椅等。二者均不能与“自然环境”搭配,排除A、D。第二空,对应前文加工改造大自然的语境,此处应表示美人看上去是纯天然、自然长成的,“素颜天然”更契合句意,排除B。第三空,“耗费”与“气力”搭配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2、【言语理解】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话。毛泽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回答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你讲得好。”
上述文字所要强调的内容是:
A:戒骄戒躁
B:毫不气馁
C:忍辱负重
D:持之以恒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可知,文段重在强调两句话,即“失败是成功之母”和“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前者说明成功来源于失败,应该吸取经验,而后者说明成功也是失败的来源,那么在成功后就不应该骄傲,即“戒骄戒躁”。因此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每种植物都有自己________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________。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也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特 交际 壮大
B:特有 对话 延续
C:独到 沟通 发展
D:特殊 交流 繁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独到”多指在学识、见解等方面与众不同(多指好的),不能用来形容“气味”,排除C。第二空,“交际”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二者均不能用于“植物和动物”之间,排除A、B。验证第三空,由句意可知“吸引授粉者”“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是有利于种群“繁衍”的行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4、【言语理解】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及其参与的各项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近群众,扑下身子搞好调研,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群众关注的烦心事、紧要事和身边事等细微之处入手,及时发现问题、精准研判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下列句子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B: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C: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设在文段中间,所填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指出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横线后具体阐述党员干部如何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即 “如何做”的问题,强调要走近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想,解决群众的问题。故所填句子也应说明为政者须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
A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指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强调百姓的重要性,与句意无关,排除。
B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强调富民,与句意无关,排除。
C项,“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指得到百姓的心就能治理好国家,得不到百姓的心就治理不好国家,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与句意无关,排除。
D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指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强调的是为政者要把握人民群众意愿,填入能够承上启下,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题,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
5、【言语理解】根据目前的考古报道和多项考古证据,中国最早的家绵羊在年代距今约为5600—5000年的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突然出现,而后向东部传播,在距今约4500年前后进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年代距今约为4500—4000年的不同地区的多个考古遗址里均发现绵羊骨骼。从历时性的角度观察,中原地区绵羊的出现有一个明显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家绵羊的出现则明显是西部早、东部晚,很可能有一个自中国西北地区向东传播的过程。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家绵羊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B:家绵羊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
C:古代中原地区家绵羊的来源
D:地理环境对家绵羊生存的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根据目前的考古报道和考古证据,指出我国最早的家绵羊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并指出其向东传播;接着用距今约为4500—4000年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证据对其传播方向加以佐证;最后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总结,指出我国古代家绵羊的出现是西部早、东部晚,可能有一个自西北地区向东传播的过程。由此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说明的是我国家绵羊的传播过程,A项表述与此相符。
B项,家绵羊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是对其传播方向的佐证,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
C项,文段仅介绍了家绵羊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突然出现,“中原地区家绵羊的来源”文段未涉及,且文段论述的对象是我国的家绵羊,并非仅仅是中原地区家绵羊,排除。
D项,“地理环境对家绵羊生存的影响”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
6、【言语理解】舆论认为,目前由美国牵头的反恐是“越反越恐”。因此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的途径就是通过全球合作,促进不同宗教文化的和平共处、逐步消灭贫困、以多边主义彻底取代单边主义、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合反恐措施。事实证明,只有合作,才可能真正促进国际社会的民主和安全。
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国际反恐新途径的根本原因是:
A:目前由美国牵头的反恐是“越反越恐”
B:国际反恐活动没有采用和平共处政策
C:国际反恐活动没有采取联合反恐措施
D:单边主义致使国际反恐斗争陷入泥潭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因此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的途径就是通过全球合作,促进不同宗教文化的和平共处、逐步消灭贫困、以多边主义彻底取代单边主义、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合反恐措施。”可知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国际反恐新途径的根本原因是“单边主义”的存在。这也是美国反恐“越反越恐”的根本原因。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脱胎于网络,而又与网络的侧重点不同。网络强调的是设备和主体之间的连接,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大数据是因网络的连接和对世界数字化而形成的数据资源,人工智能则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进化而成的处理数据的智慧体系。就当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群体﹑电子商务客户群体、电子金融和社交媒体用户群体等,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大数据规模最大的国家,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应用实践和人工智能衍生产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B: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构成情况
C:中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
D:人工智能衍生产品的发展基础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大数据、人工智能脱胎于网络但又与网络的侧重点不同;接着分别介绍三者的侧重点;然后就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凭借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等因素,成为世界上大数据规模最大的国家,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应用实践和人工智能衍生产品。由此可知,文段重点是论述中国在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C项表述与此一致。
A项错误,“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文段引入话题的内容,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
B项错误,文段未提及“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构成情况”,无中生有,排除。
D项错误,“人工智能衍生产品”非文段重点,且该项未提及“中国”,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57题
8、【言语理解】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既考虑到当前,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地绿、天蓝、水净的生存环境。这一思想与当今社会存在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是针锋相对的。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
生态伦理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B:
生态伦理思想对消费理念的影响
C: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D:
儒家与道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同之处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首句提出观点——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环保意识,选择适度消费方式;然后以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对当代人的告诫意义为例对此进行具体论述。综合可知,文段主要谈的是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意义,C项正确。
A项未体现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价值,排除。
B项,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不止“消费理念”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且文段论述主题为“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而不是“生态伦理思想”,排除。
D项,儒家与道家的对比为举例论证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
9、【言语理解】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C: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前两句为“同时”连接的并列结构,说明的是把人类的进程划分不同阶段的依据。最后一句为主旨句,说的是同一发展阶段或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作用,B项是末句的同义转述。
A项,文段说的是有“类似的需要”,而不是“同样的需要”,且缺少“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这一前提,排除;文段的论述主体是“同一进程的人类”,C项“同一个种族的成员”与其不符,排除;D项“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的表述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5题,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9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各句有歧义的一句是:
A: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B:小路边长着青草,小溪流唱着歌谣。
C:人类对外物的认识比对自己的认识要早得多,也深得多。
D:两个单位的代表都来到了现场。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中“两个”既可理解为修饰“单位”,也可理解为修饰“代表”。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