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744

发布时间:2024-02-03 0:50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大脑对于外界单调、规律的声音会产生谐振,同时会掩盖住其余声音,起到一种掩蔽效应,因为没有任何变化从而并不引起生理上的________与注意,会不自觉地________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噪声,更容易________于当下的活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适 忽略 习惯

B:反感 抵消 专注

C:体验 消解 聚焦

D:认知 弱化 沉浸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掩盖住其余声音”“起到一种掩蔽效应”可知,所填词语应与“掩盖”“掩蔽”词义相近。“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抵消”指由于作用相反而互相消除;“消解”指消除。三者均不符合句意,排除A、B、C。“弱化”指使变弱,填入能够与“掩盖”“掩蔽”照应恰当,符合句意。
验证其他两空:“认知”指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沉浸”指全神贯注于,填入均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可推出。
B项,由“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C项,由“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可推出。
D项,由“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可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多元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的成长空间,是时代给予每个追梦人的馈赠;________每个追梦人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________都在推动时代的进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 也

B:但 却

C:如果 就

D:只有 才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第一空前的“;”可知,其前后两个句子为并列关系。“但……却……”表示转折,“如果……就……”表示假设,“只有……才……”表条件关系,均不符合句意,排除B、C、D。A项,前句论述时代给予追梦人的馈赠,“而”引出与之相对的另外一面,即追梦人对时代的贡献,“也”表示并列关系,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2题,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5题

4、【言语理解】“阅读是纯个人的事,非常自觉的事。”阅读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在阅读中心灵能够自由地驰骋在各种时空、各个国度,在书本中寻得心灵的共鸣或是思想的碰撞,从而引发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但是现在真正沉醉在阅读中的人却不多,过度重视物质生活而看不起精神生活,只从网络上读取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只停留在获取信息没有引发思考,心态浮躁,难以静下心慢慢读一本书。如今很多书本,过分重视实用主义,过分强调阅读效果,如“3个月练成××”,“10天可以当××”。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阅读需要深入思考

B: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

C: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D:实用主义过分强调阅读的效果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能够让心灵自由地驰骋,能够引发思考;接着进行转折,指出现今的阅读只停留在获取信息上,过分强调实用性、功利性,歪曲了阅读的本质。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文段围绕“阅读”展开,D项强调的是“实用主义”,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深入思考”并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只是文段的侧面反映,也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1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1题

5、【言语理解】“网络热词”________。
下面句子诠释了网络热词的基本特征,请重新排序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正在成为锐不可当的意见载体和传播利器
②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想法和情绪,能够准确表达某一群体的意识
③不仅仅是互联网,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成了这股力量的推动者
④由于其反应迅速、高度概括、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并具有一定悬念性的特征

A:③①④②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④①构成因果关系,两句应紧密相连,排除A、B。③中的“这股力量”指的是①中的“锐不可当的意见载体和传播利器”,③应紧跟①后,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当今时代,我们的劳动可分两部分:一是为得到今天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付出的劳动;二是为未来的发展而预先支付的劳动。当两者的比例前者大于后者时,说明我们的劳动尚处在较低级阶段;而后者远大于前者时,则说明我们的劳动层次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发展、进步,提高人们的效率和层次,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要想使我们的社会更快地发展,我们就多从事一些为未来的发展而预先支付的劳动

B: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劳动层次的提高

C:在现代社会,任何人从事的劳动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D:

当今时代,我们的劳动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正确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通过分析两部分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说明只有劳动层次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A项颠倒了社会发展与劳动层次提高的关系,故应排除。C项中“任何人”的提法过于绝对。D项与“当今时代,我们的劳动可分两部分”不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①但是,当你一旦走入生活就不一样了,那里面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传神的细节
②特别是艺术的形式与美感,只能从人类的生活本身去发现、提炼与获得
③有一位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
④深入地去体察自然,才能胸有万壑,下笔有神
⑤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源于客观实际
将以上5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①⑤③④

B:③②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⑤

D:⑤②④③①

正确答案:D

解析:②以“特别是”开头,置于首句过于突兀,排除A。②论述艺术的形式与美感来源于生活本身,是对⑤中艺术源于客观实际的进一步阐述,⑤②应相连,排除B、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23题

8、【言语理解】童年的记忆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像无意中吃到一块不够时尚但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能包含所有孩提时期的甜蜜。那儿的光雕让我想到了天堂,它们就是我记忆中天堂的样子:有高大、拱形的门,门上缀着千万盏灯,璀璨又迷离。它们能驱散在黑夜中愈加浓郁的思念……水上公园的光雕还配了激光焰火,超过300米的“银河瀑布”横跨整个湖面,上面缚满的烟花同时燃放,像瀑布般洒下来。在一片辉煌之中,焰火组成的“红日”冉冉升起……它们丰富着我对天堂的想象。
根据本文,下列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在一片辉煌之中,焰火组成的冉冉升起的“红日”丰富着我对天堂的想象

B:那儿的光雕让我想到了天堂,仿佛它们就是我记忆中天堂的样子

C:记忆中天堂门上缀着千万盏灯,璀璨又迷离,能驱散在黑夜中愈加浓郁的思念

D:童年的记忆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像吃到一块时尚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

正确答案:D

解析:文中说的是“一块不够时尚但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D说的是时尚的水果糖,所以D不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就在“古典音乐注定是一种小众艺术”成为一种基本共识时,这个艺术门类的门槛却被新技术撬动了。之前,古典音乐使尽浑身解数,试图吸引新受众而不得,技术却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有适当的机会,人们其实渴望了解古典音乐。
以这段文字作为开头,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论述什么?

A:古典音乐的新魅力

B:古典音乐的受众群体

C:新技术促进古典音乐传播的方式

D:新技术在古典音乐传播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提到古典艺术的门槛被新技术撬动了,技术展现了吸引新受众的另一种可能性。由此可知,“新技术”对古典艺术的影响应为文章的论述主题,下文内容应与此相关,据此排除未提到“新技术”的A、B。D项为文段已有内容,排除。C项的“方式”是对末句“另一种可能性”的具体说明,故C项承接上文话题最贴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民众是否爱好学术,直接影响到学术本身的升沉;而学人不唤起国人对学术的自觉,“文德”不能与民分享,则“民德”就会堕落,“文德”本身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就没了提升的基础。为了使“文德”更好地转化为“民德”,蔡元培提出了以大学为社会文化中心的主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是“文德”的中心

B:“民德”是“文德”的本源

C:“文德”与“民德”的双向关联

D:“文德”对“民德”有提升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文德”与“民德”的关系展开。由“‘文德’不能与民分享,则‘民德’就会堕落,‘文德’本身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就没了提升的基础”“使‘文德’更好地转化为‘民德’”可知,“文德”会影响“民德”,“民德”也会影响“文德”,C项的“双向关联”概括恰当。
文段论述的是“文德”与“民德”之间的关系,A项只提到“文德”,未涉及“民德”,表述片面,排除。B、D两项均只涉及二者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48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