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724

发布时间:2024-01-31 18:14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戴口罩等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其实是一项“老”技术,此前研究人员在解决军事刑侦和视频监控问题时就曾长期研究过该技术,并发展出诸多成熟应用。因此,________________。但是以往的技术基础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戴口罩人脸识别“先天不足”的顾虑。相较于以往,口罩遮挡住面部,使得人脸识别系统收集到的面部信息大量减少。不过研究表明,人脸识别的关键信息集中于眉毛和眼睛,只要模型训练得当,戴口罩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并不会大幅下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高识别精度才是这一技术的难点所在

B:该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基础的

C: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D:人脸识别并不需要对全脸进行整体识别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横线前的“因此”可知,所填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即戴口罩等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是一项“老”技术,经过长期研究,已发展出诸多成熟应用。所填句子应体现在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B项的“该技术……有一定基础”与此对应恰当,当选。
A项提出这一技术的难点,与前文内容衔接不当,排除。
C项,文段论述的主体是在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扩大范围,表述不准确,排除。
D项说明人脸识别并不需要对全脸进行整体识别,无法作为对前文的总结,与文段衔接不当,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50题

2、【言语理解】曹雪芹通过贾府的衣食住行把_________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屋一室,或雕梁画栋,或_________,或金碧辉煌,或简约古朴,相映成辉,相映成画;一餐一饮,精烹细作,食不厌精;_________,雀衣彩绣,美轮美奂。但仍然没有宴席上的浅斟深酌,更能体现出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没有比推杯换盏之时的琴歌酒赋更能体现出翰墨书香之族的风流雅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筚门闺窦 岸芷汀兰 一裙一裳

B:兰艾同焚 粉墙黛瓦 一丝一缕

C:钟鸣鼎食 曲径通幽 一衣一带

D:桑枢瓮牖 小桥流水 一鞋一袜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一空,由“把……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可知,填入的词语应描述以贾府为代表的富贵人家的情形。“筚门闺窦”形容住室极其简陋,旧指穷人的住处。“兰艾同焚”指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桑枢瓮牖”指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三词填入均与语境不符,排除A、B、D。“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验证其余两空,“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和“雕梁画栋”相互呼应,符合文意。“一衣一带”与“一屋一室”“一餐一饮”对应,和“雀衣彩绣”相照应,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

3、【言语理解】在海洋最深和最寒冷的地方,海洋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可以达到极大的尺寸。鱿鱼、海蜘蛛、蠕虫和其他种类的动物会长到使世界各地的相关物种________的大小。这种现象被称为“巨型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黯然失色

B:相形见绌

C:自惭形秽

D:比上不足

正确答案:B

解析:由“达到极大的尺寸”“会长到使世界各地的相关物种________的大小”可知,此处是说在海洋最深和最寒冷的地方,一些海洋生物会长到其他地方的相关物种比不上的尺寸,所填词语应体现出“比不上”之意。“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其通常不用于大小之间的比较,排除A。“相形见绌”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其填入符合文段语意。“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文段未体现“感到羞愧”之意,排除C。“比上不足”指赶不上前面的。其通常与“比下有余”连用,意在表达居中之意,填入与文段句意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中国的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_______________,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比如,有些特色农产品,像东北参、冬虫夏草,在国外卖得都比一座楼房还贵,就是普通的蕨菜、核桃这些农产品,在韩国、日本都是十分抢手的紧缺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快农村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B:要重视发挥农产品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C:关键是要获得全面而准确的需求信息

D:资金匮乏是农村规模难以扩大的“瓶颈”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比如”之后是对观点句的例证,说明中国农产品在国外大有市场。文段第一句先强调了中国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横线后给出对策“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需要填入一个过渡句进行衔接,即如何知道哪些农产品适销对路,C项的“需求信息”符合文意,当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5、【言语理解】

艺术生的培养目前存在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学习艺术表演的学生人数很多,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却是人民群众对文艺演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好的文艺作品期待值很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各大艺术院校每年的艺术创作成果并不少,其中不乏精品,但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艺术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演出机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艺术院校没有建立一个长效的舞台演出机制

B:

院校的艺术作品虽然普通,却倾注了教师与学生的心血

C:

艺术创作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之间缺少一个通畅的交流渠道

D:

每个艺术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艺术理论和舞台实践的有机结合

正确答案:C

解析:

所填句子位于文段中间,应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再结合横线前转折词“但是”以及横线后总结词“因此”可知,所填句子应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与后文构成因果关系。文段首先指出艺术生培养目前存在的两大矛盾现象:学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大和人民群众对精品期待值高。接着介绍各大院校每年的艺术创作并不乏精品,接着转折指出问题。后文又通过“因此”得出结论,在艺术生培养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社会演出机会。因此横线处句子应表达各大院校每年虽有精品创作,但是学生参与到社会演出的机会不多,观众也没有很好的机会去观看到这些精品演出。C项是对这一内容的正确表述。

A项,“长效的舞台演出机制”并不一定是面向人民群众的社会演出,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

B项,前文指出各大艺术院校每年的艺术创作成果不少且不乏精品,“虽然普通”与“不乏精品”矛盾,排除。

D项,指出艺术人才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前文创作成果多且不乏精品不能构成转折关系,且“舞台实践”不等同于“社会演出机会”,与后文衔接不当,“艺术理论”的话题文段也未涉及,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

6、【言语理解】①早期的铜鼎,因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②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③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④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在不断变大
⑤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
⑥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②⑥①④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⑤③①④⑥②

D:①④③⑥⑤②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选项,首句在①、②、⑤之间选择,文段围绕“鼎”论述,①介绍了早期铜鼎形制单一,②介绍了鼎从日常用具变成政权标志,⑤介绍了鼎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按照一般叙事逻辑,应先介绍事物的概念再介绍其他,相比之下,⑤能够统领全文,做首句最恰当,排除B、D。
①提到了“早期的铜鼎”“充满了原始性”,③提到了“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按照时间顺序,①应在③之前,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

7、【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这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谁知道自己哪天要求到谁呢?

B:有人说水儿去南方打工了,也有人说她出国了,谁知道呢?总之,我心里真的对她很怀念。

C:“那么,谁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他笑着问,然后一屁股坐在前排中间的一个课桌上,自嘲地说:“一个政客,是不是?”

D:他已经一个月不见踪影了,对此司空见惯的老婆说:“谁知道又跑哪儿疯去了?我才不想管呢!”

正确答案:C

解析:四句话中,只有C项的“谁知道”是在提问别人“有谁知道”,A、B、D三项中的“谁知道”表达的都是一种不确定的语气,疑问中已经包含了答案,即“谁都不知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题,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题

8、【言语理解】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________中牢记初心使命,在________中不断修炼自我,在________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思践悟 细照笃行 知行合一

B:细照笃行 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C: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细照笃行

D:细照笃行 知行合一 学思践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学思践悟”的意思是学习并思考,再通过实践去体悟。“细照笃行”侧重像照镜子一样,深入查找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行动进行改进。与“牢记初心使命”相照应,“学思践悟”强调的“思考”“体悟”比“细照笃行”强调的“行动”更合适,排除B、D。第二空,与“知行合一”相比,“细照笃行”更能体现自我的完善,即“修炼自我”,排除C。验证第三空,“知行合一”填入与“主动担当作为”搭配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9、【言语理解】中国当今的伦理学研究,至少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接受西方的某些基本价值,按照西方的现代价值来探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建构新的伦理与道德;另一种取向则是试图回归中国的传统价值,从儒家等传统思想中获得理论资源来重塑中国的伦理与道德。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理论脱离实际太远,无法落地生根,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常道德思维有其独有特点,如果忽略甚至违背这一特点,伦理学理论就很难为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形成日常的道德共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

B:当今中国伦理学研究的瓶颈

C: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

D:伦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中国当今伦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目前的伦理学研究大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即理论与实践脱节,并具体说明了理论脱离实践的影响——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微乎其微;最后指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不能忽略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故文段主要强调的是伦理学研究必须重视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伦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
A项是原因,B项论述问题,C项是转折前的内容,均非文段重点,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54题

10、【言语理解】英国是个小国,但却是吸引全球投资资金流第二多的国家。这不仅仅因为英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更因为很多投资人视英国为通往欧洲大陆的一扇大门。公投结果使得将来英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________,而整个退欧谈判过程将至少需要2年,在这一期间所造成的各种不稳定性难以预计。因此,那些英国最大的投资国,在未来各种贸易关系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可能会________对英投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错综复杂 削减

B:盘根错节 删减

C:扑朔迷离 减少

D:蛇蟠蚓结 缩减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在未来各种贸易关系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含“不明朗”之意。“错综复杂”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两者都强调情况复杂,不能强调不明朗,排除A、B。“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符合文意,填入恰当。“蛇蟠蚓结”较为生僻,比喻相互勾结,如果不了解词义,可从通过第二空确定答案。
第二空,“缩减”常与“规模”搭配,与“投资”搭配不当,排除D。“减少投资”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