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712

发布时间:2024-01-30 10:04     浏览量:30

1、【言语理解】当地震爆发时,震波从破裂处向地球的各个方向传播,就像向池塘水中投一石子,波纹从石头在水池的撞击点向四面传播而传遍池塘一样。当这种震波在地球表面出现时,它们带有大量关于震波从地球内部向地表传播的长途中所遇到的地质状况的信息。因此,这些震波将由分布在世界各地地面上数百个地震台或观察站记录下来,供科学家们研究。
根据这段文字,科学家研究震波是为了获得关于哪方面的信息?

A:地震爆发

B:地质状况

C:震波传递路线

D:震波传递方向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可知,震波带有大量在传播途中所遇到的地质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地震台或观察站记录下来,以供科学家们研究,因此科学家研究震波是为了获得关于地质状况的信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机遇与每个人的未来________,把握机遇,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然而,机遇又像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偶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如果你不懂珍惜,她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捶胸顿足

B:息息相关 扼腕叹息

C:休戚与共 后悔莫及

D:生死攸关 自怨自艾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从第一空入手即可得出答案。“生死攸关”指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用在此处形容“机遇与每个人的未来”之间的关系,程度过重,排除D。“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共同承受。与句意不符,排除C。“息息相关”与“休戚相关”都有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意思,但“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息息相关”不含词义;“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本题是用来形容“机遇”与“每个人的未来”的关系,“机遇”没有祸福可言,用“息息相关”比“休戚相关”合适,排除A。
第二空,此处填入“扼腕叹息”表达失去机遇的心情亦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3题

3、【言语理解】脾胃俱旺者由于多食多饮,致使脂肪堆积于体内,脾胃气机凝滞,不能运化水湿,痰湿内生而成病;脾胃俱虚者,胃虚则食少,脾虚则失运,中焦生化不足,水谷之精气失于运化,转为痰浊,贮积于皮下膜外,形成肥胖。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脾胃俱旺者病,脾胃俱虚者胖

B:脾胃俱旺者堆积脂肪易致胖

C:脾胃俱虚者水谷之精气失于运化易病

D:人不宜多食多饮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原文“脾胃俱旺者……痰湿内生而成病;脾胃俱虚者……形成肥胖”可知,A项理解正确。堆积脂肪易致胖的是脾胃俱虚者,B项理解错误。C项中的“脾胃俱虚者……易病”表述错误,D项属妄加推断,文段中没有体现。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在《士兵突击》这个没有坏人的世界和极端      的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却那么热烈、那么戏剧性,它把观众卷入其中并      他们沉睡的正义感、神圣性,通过理想化的存在体验催生道德的价值观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纯净 诱导

B:纯粹 诱发

C:干净 诱导

D:纯洁 诱发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二空。根据原文,应该是唤醒“沉睡”的正义感、神圣性,所以应选“诱发”,排除A、C。纯粹:不掺杂其他成分的;无掺和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纯洁:纯厚清白,纯正洁净。由“极端”和“没有坏人的世界”可知选“纯粹”合适。所以答案为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优秀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________的员工,更需要员工发挥其聪明才智。如果领导者不能充分信任员工、激励员工,很多员工并不会多走一步,主动承担责任,为企业做出额外的贡献。即使员工能对上司的吩咐一五一十地执行,不会消极怠工,但也绝不会主动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 完成

B:兢兢业业 工作

C:脚踏实地 改进

D:言听计从 创新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对应后句的“对上司的吩咐一五一十地执行”,即强调员工的服从,“朝气蓬勃”明显与此不符,排除A。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对应前文的“发挥其聪明才智”“多走一步,主动承担责任,为企业做出额外的贡献”,最能体现员工这种主动性的为D项的“创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6题

6、【言语理解】两相比较,白话文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往往在韵律上缺少美感,篇幅冗长。而文言文能用_________传达出深层或多层意思,其凝练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白话文_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语双关 略逊一筹

B:只言片语 无与伦比

C:三言两语 相形见绌

D:寥寥数语 无可比拟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两相比较”和“而”可知,白话文的特点和文言文的特点在语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由“白话文……篇幅冗长”可知,文言文相对简洁,所填词语应表达简洁之意。“一语双关”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不能表达简洁之意,排除A。“只言片语”指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其强调的是言语的零碎,不完整,而非简洁,排除B。
第二空,“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通常用法为“与……相比相形见绌”,其填入此处存在语法错误,排除C。“无可比拟”指没有可以相比的。句意是文言文的凝练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白话文比不上的。“无可比拟”填入符合语境,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6题,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

7、【言语理解】3D电视是一种能够________实际景物的真实空间关系的新型电视,对观众而言,延伸于屏幕前的景物具有________的震撼效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模仿 近在咫尺

B:展示 活灵活现

C:展现 栩栩如生

D:模拟 触手可及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均可形容3D电视与实际景物的表现之间的关系,较难排除,继续看第二空。
第二空,“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B、C两项的效果普通电视也可以实现,无法对应“延伸于屏幕前的景物”“震撼效果”的语境。排除。“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触手可及”更能体现3D电视投射立体影像营造的真实可感的氛围,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4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9题

8、【言语理解】“进去,只留下脚印;出来,只带走照片”,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它直观地提示我们,依托生态发展旅游,必须       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遵循 注重

B:遵照 强调

C:遵守 注意

D:尊重 重点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的突破点在第一空,主要考察的是词语的搭配习惯。“遵循”一般与规律、原则等搭配;“遵照”一般与指示搭配;“遵守”一般与纪律、规则等搭配;而“尊重”通常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上并没有付诸行动。由后文的“自然规律”可知,这里填“遵循”最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下列无语病的一句是:

A:手机价格降得最厉害,同一型号的手机年末和年初的价格悬殊一半多。

B:中国在这几年可以说是正掀起了学电脑高潮。

C: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圆满成功。

D: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用词不当,“悬殊”为形容词,此处应用动词,可改为“相差”;B项的错误在于时态使用不当,“了”表示已经完成,而“正”表示正在进行。因此去掉“正”或者改为“正在掀起学电脑高潮”;D项出现两个错误:一是搭配不当,用“成就”一词来说明高考考得好不恰当,把“成就”改为“成绩”。二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是小王,后句主语是高考,本句应改为“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小王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众和执法者对待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与中国人“逢年过节喜庆应该放鞭炮”的社会习俗是不一致的。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是“辞旧迎新”,是“热热闹闹过新年”的重要标志。甚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会有“如果不放鞭炮,怎么能算过年?”这样的意识。所以许多人看到别人违反法规放鞭炮、点烟花,不仅不鄙视他,而且还会觉得挺高兴,乐观其成,无形中减弱了执行的惩罚效果。   下列论断最符合上文观点的是:

A:在法律和社会习俗不一致时法律的实施效果不会太好   

B:法律实施效果的好坏完全由法律本身所决定   

C:凡是违反社会习惯的法律法规都应当被废除   

D: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应当征求民众和执法者意见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由民众和执法者对待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后文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为例,说明因为这一规定与习俗不一致,所以人们看到违反法规燃放烟花爆竹者不鄙视,无形中减弱了法规的实施效果。
A项与文段例子一致,符合文段观点。
B项“完全由法律本身所决定”与首句观点相悖。
C项“凡是……都应当……”表述过于绝对。
D项“应当征求民众和执法者意见”文段未提及,属于过度推断。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1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