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当雇员和雇主不共处一地的时候,管理工作就必须适应这种情况,要使每一个人学会把自己训练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能手,新的反馈机制必将形成、发展,老板和工人就能确定所做工作的质量了。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管理工作对处理雇员和雇主雇佣关系的重要性
B:在生产当中的老板与工人之间的新的反馈机制的作用
C:老板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D:新的反馈机制如何在老板与工人之间起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的核心词是“新的反馈机制”,首先可排除A、C;这句话强调了这种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如何”起作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尽管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但却迫在眉睫,不容________。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环境的________能力为基础;另一方面,环境保护________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推脱 承受 抑制
B:推脱 承载 制约
C:推托 承受 抑制
D:推托 承载 制约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推脱”的意思是推卸、推辞,主要指摆脱、开脱责任、问题、事情等,使与己无关;“推托”的意思是借故拒绝,即不直接加以拒绝,而是婉言拒绝。环境保护是人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故选“推脱”合适,排除C、D。第二空,“环境承载能力”是固定用法,排除A。将B项代入第三空验证,“制约”填入句中,也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6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6题
3、【言语理解】千百年来,传世的文学作品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引人向上向善、奋然前行。当文学遭遇网络,网络文学________。能否________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书写网络时代的崭新篇章,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应运而生 延续
B:铺天盖地 践行
C:水到渠成 继承
D:风起云涌 发扬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当文学遭遇网络”产生的结果应是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的出现。“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风起云涌”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三者均不能描述“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的出现,排除B、C、D。
第二空,“延续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为习惯表述。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6题
4、【言语理解】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地名所________的,不单单是基本的指路功能、符合定位的角色,更延展着历史文化,________着时代风情,是城市文化的吉光片羽。正因如此,早在1960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就成立了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专门负责地名标准化问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承接 蕴藉
B:承载 蕴蓄
C:承袭 蕴藏
D:承担 蕴含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承接”指承受,接受,常与“任务”“工作”等搭配;“承袭”指继承,沿袭,常与“制度”“衣钵”等搭配。这两个词均不能与“功能”“角色”搭配,排除A、C。
第二空,“蕴蓄”指蕴藏,积蓄;“蕴含”指包含在内。句中说的是地名中积蓄沉淀着时代的风情,选“蕴蓄”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历代官修史籍,由于受编史指导思想、前代档案和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完全准确,也不可能________。于是,后世各种史类的“札记”“纠谬”“商榷”等著作________。而历代笔记、诗文中所记作者亲历、亲闻的事实,便是这类“札记”“纠谬”之作的根据。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无巨细 汗牛充栋
B:十全十美 此起彼伏
C:面面俱到 层出不穷
D:字斟句酌 不绝如缕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文段可知,“‘札记’‘纠谬’‘商榷’等著作”是对官修史籍内容的纠正和补充,因此横线处所在句子应体现史籍的不全面。“十全十美”形容事情的结局非常完美或者人没有缺点,不能形容史籍,排除B。“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者说话非常审慎,指人的态度,不能指作品的特点,排除D。“事无巨细”指事情无论大小都管,形容非常细致;“面面俱到”形容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两者用来均可指史籍不可能将历史事件全面详细地记录下来。第二空,“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层出不穷”形容不断涌现。句意是由于史籍存在不能完全准确或详细记录下所有历史事件的问题,后世才会不断出现各种史类的“札记”“纠谬”“商榷”等著作,“层出不穷”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0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0题
6、【言语理解】19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了活力。手工制品经过了人们反复的________,造型接近完美。传统的手工文化形成的精细、优雅风格在欧洲由来已久,粗糙的机械制品与此格格不入。即便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________,也为人们所不能忍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设计 蹂躏
B:打磨 践踏
C:创新 挑战
D:更新 摧残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表达使手工制品造型趋于完美的工序。“打磨”指磨或擦器物表面,使光滑精致。填入符合句意。第二空,用“践踏”形容机械化生产对传统美感的粗暴破坏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9题
7、【言语理解】县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不只是属于整体社会的一部分。每个县域有自己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和语言传统,因此是一个亚社会。而且县域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由各种村落、乡镇和城镇等子体系构成,各个子体系之间以不同方式和机制形成关系,从而构筑成县域社会。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
A:县域的现实意义
B:县域的相对独立性
C:县域的社会学概念
D:县域的子体系构成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共包含两个层次,首先介绍了县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然后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具体说明县域是一个亚社会;接着由递进词“而且”进一步指出县域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体系以及县域社会如何构成。综合而言,文段是在论述县域的社会属性,C项正确。
A项,“县域的现实意义”文段并未提及,排除。
B项,“县域的相对独立性”是文段的部分内容,非论述重点,排除。
D项,“县域的子体系构成”是文段的部分内容,非论述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题
8、【言语理解】在我国夏商周时期,海贝作为一种产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来交换品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夏代的天然贝、骨贝和石贝。商周时期出土的贝更多,在山西保德和安阳殷墓中还发现了铜贝。春秋战国时期更有银贝、包金贝。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君王赏赐臣下若干朋贝的记述。
下面哪一项最好地概括了这段文字的大意?
A:海贝是最早的货币
B:商周时期出土的贝更多
C: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君王赏赐臣下若干朋贝的记述
D:贝是货币的早期形态
正确答案:D
解析:材料介绍了中国最早的货币形态——贝。材料首先说明夏商时期海贝是最早的货币,然后介绍夏商春秋战国各时期出现的贝的形式。A项仅列举海贝,概括不全。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发展没有局外人,谁也不能________,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置之度外
B:置身事外
C:置之不理
D:置若罔闻
正确答案:B
解析:题意为发展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毫不放在心上。常用来形容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句意不符,排除A。“置之不理”指放在一旁,不加理睬。“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形容不加理睬。两者均强调对事情不理睬,未体现参与之意,不符题意,排除C、D。“置身事外”指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表示对事情不参与,不关心。填入符合题意,且与“没有局外人”对应。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5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2题
10、【言语理解】在政治、经济多元和一体化的时代,文化语境也呈现多元,出现________的情感价值取向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充分尊重个人的情感选择。但是,过度________情感的极端自由、极端物欲,其实会给个人的幸福带来许多内伤。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林总总 鼓吹
B:琳琅满目 渲染
C:纷繁芜杂 追逐
D:标新立异 强调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修饰的是“情感价值取向”。“琳琅满目”多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纷繁芜杂”多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两者均不能修饰“情感价值取向”,排除B、C。“林林总总”形容众多纷繁。“标新立异”多指提出新的主张或见解。前者更能对应“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这一前提,排除D。验证第二空,“鼓吹”也符合文段批评的态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3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