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699

发布时间:2024-01-29 2:18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当你打开书想在书中找到平静的时候,最初的几页是很难读进去的。最初的几页读完后,你就会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墙,把街面上的________还有喧嚣的声音阻拦在了外边。你似乎可以在________里闻到花香,听到鸟鸣,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车水马龙 白纸黑字

B:纸醉金迷 字里行间

C:灯红酒绿 语言文字

D:红男绿女 字字句句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二空,“字里行间”已含有“里”的意思,不能与后文的“里”连用,排除B。

第一空,对应“平静”“把……喧嚣的声音阻拦在了外边”,空缺处词语应含有吵闹,让人烦躁的意思。“红男绿女”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与句意不符,排除D。“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灯红酒绿”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车水马龙”与“喧嚣”的语境更相符。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2题

2、【言语理解】由于技术理性造就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人不得不屈从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及其由这一体系所规定的交换原则和利己主义原则,进而把适应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作为美德来看待,并由此造就了权威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盛行。这种伦理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又使得相对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得以产生和流行,它反映了在技术理性盛行的条件下,人的个性失落和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和矛盾。
这段话的主旨是:

A:技术理性造就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B:技术理性造成了人的个性失落和伦理价值观的混乱

C:技术理性造就了权威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盛行

D:技术理性把适应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作为美德来看待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文段最后一句话为文段的主旨所在,即技术理性造就了人的个性失落和伦理价值观的困惑和矛盾。B项与此相符。而其他三项均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全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汉学又称朴学,指汉儒的考据训诂之学,极盛于清乾嘉时代;宋学指宋代(也包括元明)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炽张于有宋一代。前者重文辞考据,后者重心性义理,门户之限甚严,彼此消长。
在以上话语中作者论述的是:

A:汉学与宋学之分别 

B:

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之分别 

C:

文辞考据与心性义理之分别 

D:

汉儒与宋儒的门户之争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分述了汉学与宋学各自特点,后论述了两者的区别。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目前国内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分散,既缺乏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也缺乏可操作的标准,执法主体缺位,执法力度不足。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难题,业内讨论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保护程度界定,难以区别正当或非法使用个人信息;信息泄露取证,难以确定个人信息是在哪个环节发生泄露;执法力度统一,难以确保多个监管主体执法的宽严尺度一致。
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在于:

A:保障信息充分流通的同时避免滥用个人信息

B:行业自律与政府部门监管相结合

C:要形成一定程度的执法威慑

D: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

正确答案:D

解析: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是要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三个难题,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且与首句的“法规分散”形成呼应。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20题,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31题

5、【言语理解】“多”与“少”,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对立存在,而恰恰是“量变”与“质变”之间的一个________。一味追求多,或一味追求少,都有可能把事物引向________的另一面。因而,在看待“多”与“少”上,也要有辩证的观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立状态 意料之外

B:中间过程 无法控制

C:相对状态 难以接受

D:演变过程 截然相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不仅仅是……而恰恰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对立存在”构成反对对应关系,表示“多”与“少”并非对立关系,“独立状态”“相对状态”均表示“对立”,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A、C。
第二空,由“另一面”可知,此处表达的是一味追求多或少,都有可能会把事物引向与其相对的反面,“无法控制”不能体现“另一面”的特点,排除B。“截然相反”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4题

6、【言语理解】唐大明宫遗址公园里,几位老者坐在路边的石凳上,________着冬日的阳光,倒也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享受 漫不经心

B:沐浴 悠闲自得

C:烘烤 百无聊赖

D:吸收 悠然自得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冬日的阳光是温暖和煦的,“烘烤”明显与之不符,排除C。“吸收”通常用于植物对阳光,不能用来形容“老者”,排除D。
第二空,“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悠闲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几位老者冬日坐在石凳上晒太阳的感觉应该是悠闲惬意的,“悠闲自得”填入恰当,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92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7、【言语理解】最近,一家英国公司用人工智能(AI)算法自动编写了《哈利·波特》续集——《哈利·波特与看起来像一大坨灰烬的肖像》。该公司表示,他们是想用AI与人类智慧结合的新手段制造出一些单凭人类或者电脑都无法实现的作品。虽然目前的《哈利·波特》续集有些四不像,但说不定在未来的文艺体系中,人机结合的作品真的能自成一派。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AI小说引起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B:人机结合可能会成为创作的一种方式

C:AI小说充分体现了英国人的游戏精神

D:人机结合的作品只能让读者啼笑皆非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通过一家英国公司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编写《哈利·波特》续集的例子,引出“人机结合的作品”的话题。末句表明观点,即“说不定在未来的文艺体系中,人机结合的作品真的能自成一派”。B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
A项的“引起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C项的“英国人的游戏精神”文段均未涉及,排除;D项的“只能让读者啼笑皆非”与末句“说不定”暗含的抱有期待的倾向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7题

8、【言语理解】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而裁员和降薪又造成低收入群体收入继续下降,需求更加疲软,生产过剩更加严重。
根据以上这段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过剩是由需求不足导致的

B:生产过剩是因为没有根据消费需求合理组织生产

C:扩大需求可以缓解生产过剩带来的压力

D: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是互为因果、反复加剧的过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论述了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之间互为因果、反复加剧的关系。B项关于生产过剩原因的表述从文中无法得出,故当选。其他选项均是文段意思的正确理解。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9、【言语理解】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最早采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并将这一传统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尽管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建立礼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强化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以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又出现“知识下移”“礼下庶人”的局面,这一传统和礼仪制度也因此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广泛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礼仪制度:

A: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B:是统治阶级树立社会准则的工具

C:产生的时期及进入下层社会的过程

D:由奴隶社会保存到封建社会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第一句介绍了礼仪制度的产生和推行。第二句对其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介绍,C项概括了这两点,为正确答案。
A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扩大了范围,文段只介绍了西周和春秋时期。B项“树立社会准则的工具”无法从文段推出。D项,礼仪制度的保存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10、【言语理解】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使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地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这段文字说明:

A: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行为

B: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材料首先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然后以“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为例,更明确地指出了湿地对洪水具有缓冲作用,而当前一些“围湖造田”的做法致使湿地没能发挥出这种作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应当改变现在的错误做法,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D项符合题意。文段并未就围湖造田的利弊进行分析,“弊大于利”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湿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但占用湿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会引起洪水,排除B项。C项“环境”的表述过于笼统,文段主要针对的是湿地的保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