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694

发布时间:2024-01-28 13:23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当你在家里拍了张炫富的钻戒照片,然后上传到自己的微博或者朋友圈,那么事情可能就不只是你想炫耀一下那么简单了。你分享的照片不是一张单纯的照片,它还隐藏着诸多信息,如拍照时间、相机或手机的型号、拍照地点的经纬度等。所以,当这张照片摆上互联网时,对熟悉科技的窃贼来说,你就是一个明确且不需踩点的目标。如果你还发布了“今天去看场电影或者明天去哪里旅游”的分享,那就是在进一步指引窃贼可以什么时候来偷了。
无法从这段文字推出的是:

A: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去作案

B:面向公众的信息安全教育需要引起重视

C:在网络社交平台炫富很可能会泄露隐私

D: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发生在网络社交平台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中“当这张照片摆上互联网时,对熟悉科技的窃贼来说,……那就是在进一步指引窃贼可以什么时候来偷了”可知,A、B两项正确。
由“当你在家里拍了张炫富的钻戒照片,……你分享的不是一张单纯的照片,它还隐藏着诸多信息”可知,C项正确。
文段只说了网络社交平台的分享会泄露个人信息,并不能推出“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发生在网络社交平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许多人善意地对某人建言,内容值得一提,但时机不对,反而造成当事人的________与羞愤。有的人讲话内容________,时机也对,但对象不够成熟,讲得再多也________。对不同的对象,要能讲出适合他听的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尴尬 精辟 徒劳无益

B:不齿 丰富 白费口舌

C:误解 透彻 无济于事

D:苦恼 鲜明 枉费心机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与”可知,第一空词语与“羞愤”之间为并列关系。“尴尬”指神色、态度不自然。“不齿”指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苦恼”指痛苦烦恼。选项中含有“羞”这层含义的只有A项的“尴尬”。将A项代入第二空验证,“内容精辟”搭配也恰当。将A项代入第三空验证,“徒劳无益”指白费力气,没有一点用处。填入也符合语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3、【言语理解】有人曾________“人工智能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虽然________,但也说明了现状。通常,当解决问题需要推理、决策、理解、学习这类最基本的技能时,我们才认为它跟人工智能相关。常见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很多通过机械的计算和机械的记忆实现的东西,一般不把它看成人工智能的本质应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嘲笑 苛刻

B:调侃 尖酸

C:揶揄 刻薄

D:嘲弄 刻毒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人工智能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指出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界限不明的问题,带有开玩笑的意味,“嘲笑”“嘲弄”语义程度过重,排除A、D。第二空,“尖酸”指说话带刺儿,使人难受。“刻薄”指(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人工智能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说法虽然有批评,但算不上尖利,排除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7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2题

4、【言语理解】政府部门对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各地方、各部门要________,不能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现行的法律法规大都针对传统经济,面对新业态、新模式时显得不适应,各地政府部门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监管,经常走一律禁止或________的极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革故鼎新 兼容并包

B:顺势而为 放任自流

C:因势利导 视而不见

D:有的放矢 推波助澜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似乎都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从第二空入手。
第二空,由选择词“或”和后文的“极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一律禁止”意思相反,表示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即含有完全不管的意思。B项“放任自流”指听其自然,不加约束或干涉,符合文意。“兼容并包”指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一般为褒义词,用来描述政府部门走极端的做法不恰当,排除A。“视而不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二者均不能与“一律禁止”构成反义对应,排除C、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5、【言语理解】画者练就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乐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前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画家构思的过程

B:艺术创作过程的快乐

C:好画诞生的过程

D: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讲的是:画家有着一双画眼,能捕捉到许多美的画面,并沉醉在享受美感的快乐之中。这些快乐感慢慢地在心中积淀,并逐渐形成了新的、以前从未见过的画面,而这种在画家心底里形成的新的画才是真正的画。可见文段意在说明艺术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形象,是虚构的,用心看到的形象。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其交通就越安全。然而,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其交通危险性的级别也可能不同。一个最惊人的例子就是比利时和荷兰。两国的人均GDP相同,两国为邻国,甚至共用一种语言,但在比利时驾车更危险。答案是:腐败程度。根据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指数,2006年荷兰的透明指数位列第9,比利时位列第20。
由此推断,作者接下来要讲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B:国家清廉指数和交通安全的关系

C:比利时和荷兰两国交通状况的比较

D:交通安全状况的各种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其交通就越安全”,接着以“然而”作转折提出自己的观点,“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其交通危险性的级别也可能不同”,究其原因,是“腐败程度”不同,并以比利时和荷兰两国为例进行佐证。由此可见,作者接下来要讲的应是国家清廉指数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只有B项提到了这一观点,当选。
A、C两项文段已经谈论,接下来不可能再具体阐述。D项为无关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7、【言语理解】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________。这在________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资讯 拓展

B:信息 延伸

C:新闻 扩大

D:内容 开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扩大”“开拓”均不能与“知识面”搭配,排除C、D。
第一空,根据“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可知,“资讯”更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8、【言语理解】做学问首先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________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许多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________,越是________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争论 错误 严谨

B:异议 弱点 复杂

C:偏差 瑕疵 前沿

D:意见 局限 真实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错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须与“错误”构成递进关系,即与“错误”意思相近,但语义程度稍浅。四个选项中只有“偏差”符合要求。
第二空,“弱点”一般用来形容人或物,不适合用来形容“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排除B。
第三空,“越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不合逻辑,排除A。“科学研究”没有真实不真实之说,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9、【言语理解】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成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非强即弱、非胜即败。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这段话谈论的核心意思是:

A:生活是一个合作的舞台

B:双赢符合现实人生的辩证法

C: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

D:利人与利己并存不悖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成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和“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可知,文段所要说明的是“利人利己”即双赢的处事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A不是文段的核心意思,选项C、D文段并未提到。故本题答案为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天文学家认为,整个地球都是由环绕早期太阳的尘埃造就的,太阳系中的固态物质概莫如此。     ?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么,固态物质又从哪里来呢

B:但是,尘埃本身又从哪里来呢

C:天文学家的观点可靠吗

D:为什么天文学家这样看呢

正确答案:B

解析:天文学家的观点不可能是“未解之谜”,故可排除C、D项。再根据话题统一性原则,前文阐述了太阳系中的固态物质包括整个地球都是由尘埃造就的,故后句中追问的便应当是尘埃从哪里来,即B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