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531

发布时间:2024-04-21 0:48     浏览量:36

1、【言语理解】19.十多年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四大基础竞争力是:由独立司法机构支撑的      的法律机制,      的贸易环境,廉明的政府,信息的自由交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完备 优秀

B:完善 优越

C:完好 充分

D:完足 良好

正确答案:B

解析:“优秀”和“充分”都与“环境”不搭配,结合前文的“四大基础竞争力”,可知“优越”比“良好”更能体现竞争力,所以第二空选“优越”更合适。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追剧成瘾的人,很难忍住不超前点播。因为有一项能力,他们是相对欠缺的,这个能力叫作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能否为了长远收益,暂时控制自己的即时满足冲动。追剧成瘾且忍不住购买超前点播的观众,普遍都在寻求即时满足。
这段文字可用来回答:

A:追剧成瘾是因为缺少哪种特殊能力

B:即时满足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C: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超前点播掏腰包

D:怎样评价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行为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追剧成瘾的人,很难忍住不超前点播这一问题;接着说明原因,即他们相对欠缺延迟满足能力,并解释说明延迟满足能力可以暂时控制自己的即时满足冲动;最后补充说明追剧成瘾且忍不住购买超前点播的观众,普遍都在寻求即时满足。由此可知,文段重点在于分析“追剧成瘾的人,很难忍住不超前点播”的原因,所以文段回答的问题应是为什么有人愿意超前点播,C项正确。
A项仅涉及追剧成瘾,缺少核心话题“超前点播”,排除。B项无中生有,文段是对超前点播的心理学解释,而非对即时满足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排除。D项,“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均非文段重点内容,脱离文段核心话题“超前点播”,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酿成乃是中国农耕文明_______与西方工业文明_______的双重结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式微 侵凌

B:消亡 侵略

C:衰落 熏陶

D:变革 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历史,由此可知,西方工业文明促成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式是具有入侵性的,故第二空填“侵凌”或“侵略”,由此排除C、D;“消亡”词义程度过深,不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A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每年12月9日,不少高校都会举行“一二·九大合唱”。年轻的大学生通过合唱比赛的方式,跨越时空,与八十多年前的那群青年对话,缅怀那段“________________”的激情岁月。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诗词是:

A: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D: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正确答案:A

解析:“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抗日爱国运动,折射出那个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B、C两项说的是将士的爱国之情,D项表达的是作者的远大抱负。只有A项的“书生”能与“大学生”群体构成对应。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1题

5、【言语理解】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呈“倒三角”,而卫生服务的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呈“正三角”,导致大医院资源闲置,小医院资源不足。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不同要求提供相应服务并追求顾客满意度,已成为当下市场运作下供方的生存之基。人类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现代化的医院治疗,大量的疾病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可得到医治,部分慢性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家庭护理完成。因此,“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可行的、新型的就医模式。
上述这段文字支持的观点是:

A:我国卫生资源供需配置不和谐

B:“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新型的就医模式

C:“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可行的就医模式

D:“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新型、可行的就医模式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陈述了目前我国卫生资源供需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然后由“因此”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可行的、新型的就医模式。对应D。A项未涉及“因此”后观点,非文段重点。B、C两项片面,不具概括性。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是:

A: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B:今天来了三个学校的老师。

C:艰苦的环境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D: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中收到礼物的可能是李玲也可能是李玲的同学;选项B中“三个”可能修饰老师,也可能修饰“学校”;选项D中侧重他知道了没什么大不了或者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在作品主题上,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深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黑暗的社会进行犀利的________,对自身的弱点进行无私的________,对人性的弊病进行无情的揭露,对整个人类的命运进行深切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控诉 打击 同情

B:批判 剖析 关注

C:抨击 否定 关怀

D:讽刺 批判 慨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分析可知,中国现代文学对自身的弱点进行分析和评判,“剖析”“批判”符合文意,排除A、C。
第三空,“关注”“慨叹”从词义看填入均可,但“进行慨叹”搭配不当,排除D。
第一空,填入“批判”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如今通过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描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100年前对于宇宙的机械化的理解。从基本粒子的行为到宇宙的形态,从微观到宏观,现代物理学的这两大支柱,几乎可以解释人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一切自然现象。________________,物理学的这两大支柱各自主宰了微观和宏观领域,却彼此难以相容,因此造成了物理学历史上最大的裂缝。尽管无数一流的物理学家试图解决这个难题,但经过了80多年的努力,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这个困境还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但是事实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

B:人们在深入研究后意外发现

C: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D:与其他自然学科的研究经历相似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提到“……这两大支柱,几乎可以解释人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一切自然现象”,后文提到“物理学的这两大支柱……却彼此难以相容,因此造成了物理学历史上最大的裂缝”,由此可知,横线前后内容具有转折关系,A项以“但是”做转折,填入句中最恰当。
B项的“意外发现”、C项的“啼笑皆非”不合语境,D项的“其他自然学科”文段未涉及,三项均衔接不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9、【言语理解】内容产业包括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智慧。报业更多是生产信息,出版业主要集中生产知识和智慧,生产信息的必然先于生产知识和智慧的受到互联网冲击。其实原先不少报纸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来,报纸的这一特色日益褪色。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只是在海量信息层面做文章,竞争不过新媒体是自然而然的。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报业竞争不过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B:报业相比出版业更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C: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是其取胜的关键武器

D:今天报业欲生存应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报业主要是生产信息故而先于出版业受到互联网冲击;接着指出原先报纸也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日益褪色;最后运用假设的方式给出对策,提出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竞争不过新媒体是难免的。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报纸要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的“毋庸置疑”表述绝对,B、C两项均非文段重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0题

10、【言语理解】微软前技术总监纳森·梅尔沃德2001年组建“智力风险”公司,雇用一群最聪明的人________生产技术专利,迄今已申请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专利,这证明“想法”并不________,到处都是,我们以为发明所必须具备的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并不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集体 虚幻 千载难逢

B:合作 遥远 遥不可及

C:批量 稀罕 必不可少

D:专门 离奇 不可替代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由“到处都是”可知,句意为想法很多,因此此处应填一个表示少见的词语。“虚幻”“遥远”“离奇”都没有少的意思,“稀罕”填入最恰当。
第三空,填入“必不可少”也与句中的“必须具备”相对应。
第一空,填“批量”与“价值8000万美元”的大数据也相对应。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2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2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