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488

发布时间:2024-04-17 0:58     浏览量:33

1、【言语理解】①当幼虫将要羽化时,会在黄昏及夜间钻出地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开始蜕皮羽化
②因此,夜晚便成了蝉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
③成功的蜕变对蝉儿来说非常重要,一旦蝉在蜕变的过程中受到骚扰,翅膀就不能正常地发育生长,会导致它一生都不能飞起来
④为了避免在蜕变的时候受到干扰,蝉喜欢在夜晚爬上树枝进行蜕变
⑤夜幕降临,人们准备入睡的时候,蝉儿们开始忙碌起来了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⑤

B:⑤①④③②

C:④②⑤③①

D:③①④②⑤

正确答案:B

解析:②有明显的总结词“因此”,置于尾句的可能性较高,可首先锁定B。验证B项,⑤引出“夜晚蝉儿们忙碌”的话题,①④③具体介绍蝉夜晚蜕变的原因及其重要性,②以“因此”得出结论,且“活动最频繁”与首句的“忙碌”构成呼应。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题

2、【言语理解】“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居民健康,致力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是具有非凡的整合和协调潜力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依据是公共医学与卫生经济政策等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政府与不同学科间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B

解析:由“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可知,A项正确。B项无中生有。由“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可知,C项正确。由“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可知D项正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4题,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4题

3、【言语理解】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A:外观形态

B:材料来源

C:结构特点

D:制作工艺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可知“这”所指代的对象为前文所述内容,即“‘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对此概括准确的为结构特点,C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9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9题

4、【言语理解】说起乡愁,那是一种________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________于儿时的故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割舍 回荡

B:与生俱来 氤氲

C:永生难忘 徜徉

D:刻骨铭心 徘徊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二空,“回荡”一般搭配声音,“徜徉”“徘徊”的主语一般是人,均不能与“余香”搭配,排除A、C、D。验证B项第一空,“与生俱来”指一生下来就有,“与生俱来的情怀”搭配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2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24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27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27题

5、【言语理解】文学批评中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论其世,才能知其人其文。接受美学有条重要原则叫“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才谈得上理解接受,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时而异,故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讨论作品的接受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

B:不同时期的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C:不同人生阶段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D:讨论作品必须考虑作者所处时代及作者的经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引出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最后得出结论:“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可知,A项的“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与此相符。D项说的是“知人论世”,B、C两项表述无中生有,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使用了类比表达方法的是:

A:我们都是远视眼,模糊了离我们最近的幸福。

B: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C: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一件也不需要用钱来买。

D:在宇宙的秩序中,人类有独特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也有独特的地位。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中以“在宇宙的秩序中”与“在人生的秩序中”,“人类有独特的地位”与“童年也有独特的地位”,构成两个类比句式。其他三项均未使用类比表达方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5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8题

7、【言语理解】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将原有的国家课程体系内的核心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类课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整合 梳理 重组

B:重组 整合 梳理

C:重组 梳理 整合

D:梳理 重组 整合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三个词语存在顺承的逻辑关系。“梳理”是对信息的整理过程,应在“重组”和“整合”之前;在“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最后整合形成课程。符合这一顺序的为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汉语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语言,在网络语境催生下,大量新颖别致、有时代内涵的新词族________。它们在类推机制下以共同的语素为基础,形成可不断扩充的庞大词汇家族。如:“微×”词族、“晒×”词族、“×奴”词族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达在当下的口语交流中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鸣惊人 遍地开花

B:脱颖而出 屡见不鲜

C:横空出世 细大不捐

D:异军突起 俯拾皆是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此处用来形容“新词族”这一新生事物,二者均不恰当,排除A、B。
第二空,句意为此类的表达在当下的口语交流中很多或常见。“细大不捐”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26题

9、【言语理解】调查显示,一方面当前的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和特征

B: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C:影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

D: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文段从两方面论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既涉及成绩,也涉及问题,B、D两项分别对应一方面,均不全面,排除。C项文段未涉及,排除。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据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法国良心”的伏尔泰说的。作为捍卫“言论自由”标志性的符号,这句话一直被欧美媒体和政客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考证,伏尔泰并未说过这句话,这好像在西方“言论自由”的说法上戳了一个窟窿。一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称,在美国有18种“言论自由”不受保护,“欧洲人权公约”对言论自由限制的内容比言论自由的内容长一倍。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西方“言论自由”存在双重标准

B:西方“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

C:西方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

D:有人借伏尔泰之名杜撰了言论自由的名言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伏尔泰的名言是西方捍卫“言论自由”的标志性名言。接着转折指出该句话并非出自伏尔泰的事实,并表明绝对自由在理论上的不成立。接着通过一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的说法指出西方关于言论自由的限制很多,即在事实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由此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A项“双重标准”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对西方的“言论自由”进行了全盘否定,不符合文意;D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是文段的重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