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471

发布时间:2024-04-15 7:45     浏览量:29

1、【言语理解】①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自然人、法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但应当给予   
②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   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赔偿   扼杀

B:赔偿 抹杀

C:补偿 抹杀

D:补偿 扼杀

正确答案:D

解析:“赔偿”由违法行为引起,旨在恢复到合法行为所应有的状态,具有惩罚性;“补偿”由合法行为引起,旨在为因公共利益而遭受特别损失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补救,具有补足性。句中是国家以公共利益为前提的征收行为,用“补偿”更合适。“抹杀”指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扼杀”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的事物。句中的意思并不是彻底否认“那种精神”,而只是说会摧残、毁灭“那种精神”。所以选“扼杀”比较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总结的:“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远航,它有       的时刻,也时常充满惊涛骇浪。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雨和风

B:风起云涌

C:风平浪静

D:大风大浪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有……的时刻”与“也时常充满……”的对比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惊涛骇浪”形成反义对比关系,“风起云涌”、“大风大浪”明显不合句意,排除B、D。“细雨和风”是描写风雨,“风平浪静”是描写风浪,与后文的“惊涛骇浪”相对应,这里应选“风平浪静”,即C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因数,即如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显然,二者不是截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________________。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古籍妥存与向所有人开放不再冲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籍借阅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开拓思路

B: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

C:普通民众对古籍阅读的需求在日益增长

D:引导读者利用电子资源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比如”后内容是对空缺处句子的举例阐述,即此处强调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古籍“分身有术”,从而实现古籍妥存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双赢。空缺处句子后列举了让古籍“分身有术”的方法,C项与此不相关,排除。D项的“电子资源”对应“比如”后的第二个例子,过于片面,排除。A项的“开拓思路”表述不明确,未体现后文强调的“分身有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0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5题

4、【言语理解】“________________。”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要坚持。在保证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意义重大。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B: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C: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

D: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位于段首,所填句子应是引出话题的句子或者为全文的观点句。后文围绕“勤俭节约”展开论述,故首句应与后文保持话题一致。D项强调一点点衣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经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能够体现“勤俭节约”,填入恰当。
A项侧重节约粮食,较为片面,不如D项全面,排除。B项侧重“节俭”和“奢侈”的转化,文段没有涉及“奢侈”,排除。C项说的是财物是有限的,但是消费却是没有止境的,侧重要计划着花钱,概括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柏拉图说:“法律有一部分是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们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
这段话所阐述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A:教育作用 保障作用

B:指引作用 保障作用

C: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

D: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引用柏拉图的话,从两方面论述了法律的作用。首先指出法律对有美德的人的作用是教会他们需要遵循的规则,即教育作用;然后指出法律对不接受教诲的人具有治理作用,即强制作用。由此可知,法律的作用是教育和强制,只有C项体现法律具有的这两种作用。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6、【言语理解】①用人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这个人而不用那个人,而在于怎么样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最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潜能
②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长与短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策略
④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
⑤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⑥②④①⑤

B:⑤④⑥②①③

C:②⑤④①③⑥

D:①⑤⑥③②④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选项可知,首句有四个选择,选择较多且无明显特征,较难排除。④中有明显指代词,因此本题可从指代关系入手。④提到“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故其前文一定有提到长短互换的规律,只有②提到了长短互换的规律,故②④应相连,排除B、C。
⑥介绍了人的长处与短处不是绝对的,②则提到了长短可以转化,二者话题一致,应紧密相连,排除D。
验证A项,③先用“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策略”引入话题,然后⑥②④介绍了长与短可以互相转化,最后①⑤介绍了管理者的用人之道,逻辑无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50题

7、【言语理解】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面对美的东西,我们常常一往情深,或者一见钟情。而感情这个东西很奇怪,一方面,它是个人的,富有极端强烈的个性色彩,只有达到高度个性化的时候,它才是最真挚的。正是因为这样,感情这个东西,常常是隐秘的。人与人之间,难于传达,所谓父不能喻之于子,夫不能喻之于妻。然而,另一方面,感情这个东西却又最具有社会性,最需要普遍的传达,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们容易对美的东西产生真情

B: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

C:充分体现了个人意志的情感才是真挚的

D: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隐秘的,不易传达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话题——美的东西都充满了感情。然后通过“一方面”和“另一方面”论述了感情的两方面特点,即感情的个性、个人化与感情的社会性,只有B项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当选。
A项为引出话题的内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D两项属于“一方面”的内容,概括不全面。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①但我们必须在鼓励创业的同时,也树立起高度的风险意识
②如果说减税等鼓励创业的政策能够燃起大众创业热情的话,那么降低创业风险,及时为创业失败“止损”则能促使更多人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③创业需要不断试错,只有当失败不是创业者不能承受之重时,他们才不会对失败产生畏惧,最终找到成功的道路
④创业既是推动国家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个人梦想的最佳途径
将以上4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正确答案:D

解析:通读题干可知,①和④之间存在转折关系,④①应前后紧密相连,排除A、B。②提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③指出“最终找到成功的道路”,按通常逻辑,③应在②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9、【言语理解】“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得到广泛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是“质疑”并不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质疑”实际上是评判地学习和批评地接受,其目的是发现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质疑的结果,使其发现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只有在低速和弱引力场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质疑”:

A:作为科学基本精神的原因

B:与怀疑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C:对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D:具有的内涵及其实践价值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并强调质疑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转折指出“质疑”与“怀疑”的区别;最后明确了“质疑”的内涵,指出“质疑”的目的是发现以前工作的漏洞等,并以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的质疑为例说明了“质疑”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分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质疑”的内涵及其作用,对应D。
A项,文段并未介绍“质疑”作为科学基本精神的原因是什么,排除。
B、C两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对文段概括不全面,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9题

10、【言语理解】解释国家兴衰是许多学科________的学术好奇心所在,经济学家更是________地发展出各种理论框架,期冀破解经济增长之谜。激励学者们把中国这个经历了由盛至衰的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以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命名的所谓“李约瑟之谜”。这个谜题尝试回答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________于其他文明,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不绝 孜孜矻矻 迥然不同

B:旷日持久 孜孜不倦 遥遥领先

C:亘古不变 皓首穷经 名列前茅

D:持之以恒 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三空,由“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可知,所填词语是说古代中国科技水平领先。“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明显不同,不符合文意,排除A。“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在前面,本身已经包含了名次排在其他对象之前的意思,后不能再接比较对象“其他文明”,排除C。“一枝独秀”比喻人或事物超群出众,特别优异,常表述为某物、某人一枝独秀,一般不与“于”搭配,排除D。“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超越同类的人或事物,符合文意。
验证剩余两空:“旷日持久”形容耗费时日,也可以指持续时间长,用在文段中,指解释国家兴衰是许多学科长久的好奇心所在,合理;“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用在句中,指经济学家不知疲倦地发展出各种理论框架,也就是经济学家一直很乐于解释国家兴衰的问题,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