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①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②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③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独处不仅是忙碌之间的停顿,更像是一次身心调整、精神蓄力。④所谓“静一分,慧一分”,养一团清静之气,擎一片悠然心光,映照自己同万物的关系,正是独处的本意。
苏轼有句名言:“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这句话在原文中的恰当位置是:
A:③
B:②
C:①
D:④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中苏轼的话说的是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也就是强调要劳逸结合。①处后的“忙碌周期和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是对苏轼名言的进一步阐述。故这句话置于①处最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2题,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2题
2、【言语理解】怀着爱心的人必定真诚而大度,如果需要,他会________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捧出自己的心。爱的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心藏龌龊的人甩出的大把金币,有时还不如贫穷的善者脸上的一丝微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推心置腹
B:开诚布公
C:毫不犹豫
D:光明磊落
正确答案:C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作状语修饰“展示”。“推心置腹”形容待人真诚。“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A、B两项多用于交流、谈话的语境,如推心置腹地交谈,开诚布公地讨论,与“展示”搭配不当,排除。“光明磊落”形容人的行为正直坦白,毫无隐私暧昧不可告人之处,多用于形容做事风格。一般不能作状语,排除D。“毫不犹豫”填入体现了怀着爱心的人做出奉献举动是本能推动,与前句的“真诚”对应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5题
3、【言语理解】徜徉在这个花海中,常常使你思索起来,感受到许多寻常的道理中新鲜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意思
B:意味
C:涵义
D:意义
正确答案:C
解析:“道理”与“意思”“意味”“意义”均搭配不当,排除A、B、D。“道理”一般与“涵义”搭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
4、【言语理解】“我们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就把其定位于在特殊地点的特殊功能的君臣,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又屹立在这个文化之乡,必须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设计师又对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的技巧予以现代的形象表达,创造出一种“欢乐的圣地感”。
对孔子研究院的设计理念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建筑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
C:西方技巧与东方技巧的统一
D:建筑功能与审美趣味的统一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又屹立在这个文化之乡,必须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可知,孔子研究院设计的定位是现代建筑又必须包含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即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项,由“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在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可知孔子研究院的设计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B项正确。
C项,由“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的技巧予以现代的形象表达”可知C项正确。
D项,“审美趣味”在文中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9题
5、【言语理解】唐朝中期以后,帝国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续动荡,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成了唐帝国后叶的________。根据最终,中国进入了50余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看起来,黄河文明似乎已经________。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样彻底衰亡,而是________,一直延续至今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题 危在旦夕 薪尽火传
B:主线 岌岌可危 柳暗花明
C:主调 危机四伏 重振旗鼓
D:主流 危如累卵 涅槃重生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延续至今”可知,第三空所填词语应与此相对应,能体现延续性的词语只有“薪尽火传”。再把“主题”“危在旦夕”代入题干,也与句意相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6、【言语理解】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时,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分、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危害防护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说明书中需要涵盖的内容
B:要提供说明书以警示危害
C:不能对潜在危害加以隐瞒
D:应该标注明显的中文警示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时应当提供说明书,接着指出说明书应包含的内容,最后指出产品包装上应有警示标示和警示说明。故文段强调的是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时,要对其危害进行告知,C项与此同义,当选。其他三个选项都只是文段某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不全面。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7题
7、【言语理解】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宣布,他们成功地将基因工程猪的心脏移植给了狒狒,有望为将来实现猪-人器官移植铺平道路。乍看之下,猪和人似乎截然不同。可实际情况是,猪的许多器官系统与人体对应系统的相似度高达80%到90%——无论就解剖学特征还是器官功能而言。吻合度最高的可能要数心血管系统了。由于存在器官的惊人相似性和越来越严重的捐献器官短缺问题,猪被看成是潜在的人类心肺捐献体。虽然狒狒、猩猩等灵长目动物与人类关系更近,但猪作为器官捐献的来源更具吸引力,因为猪的数量庞大,而且符合伦理。
依据这段文字,我们无法推出的是:
A:器官高度相似性,使猪-人器官移植已开始发展起来
B:与人类一样,猪也可能患上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C:能在猪身上奏效的东西,在人身上奏效的概率也会很高
D:在医学世界里,猪能救人命的期待指数有可能越来越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只是说明人类“成功地将基因工程猪的心脏移植给了狒狒,有望为将来实现猪-人器官移植铺平道路”,由此不能推出“猪-人器官移植已开始发展起来”,A项时态错误。其他三项均可通过文段内容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48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48题
8、【言语理解】我国各地的雾霾,从总的方面来说是各种来源污染排放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产物,这里既有一次排放,还有二次化学转化和物理过程。从南到北情况十分复杂,当下的普遍情况既不同于当年伦敦的情况,也不同于洛杉矶的情况。曾有学者讲北京的情况属于“伦敦型”和“洛杉矶型”的复合型,实际上事情绝非是一个“复合型”可以概括。还让人担心的是:眼下从上到下、各省各地都认为燃煤是问题的根子,似乎实现城市燃气化以后,问题就可以大大解决了,其实我们的一次排放物或者说二次过程的产生物质决不只是一个二氧化硫,或者说再加上一个氮氧化合物那么简单。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雾霾形成的主要特点
B:雾霾形成的原因复杂
C:雾霾类型具有多样性
D:雾霾危害具有普遍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是通过“既有一次排放,还有二次化学转化和物理过程”阐述了我国雾霾形成原因复杂,然后以“实际上”“其实”引出的转折句来强调作者的观点。由“从南到北情况十分复杂”“绝非是一个‘复合型’可以概括”“决不只是一个二氧化硫,或者说再加上一个氮氧化合物那么简单”可知,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我国雾霾形成原因的复杂性,B项正确。
A项“特点”表述不明确,文段着重强调的是其原因的复杂性,排除;C项“类型多样性”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D项“危害普遍性”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42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3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0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3题
9、【言语理解】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航船行进在“新常态”这片新海域上。尽管有风浪、有礁石,但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世人________的答卷,呈现出增长平稳、改革深入、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侧目
B:注目
C:炫目
D:瞩目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可知,答卷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侧目”指眼睛不正视对方,形容敬畏;也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词义与语境不符,排除A。“炫目”侧重于光彩夺目,对应“有风浪,有礁石”,程度过重,排除C。“注目”和“瞩目”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引起别人注意,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后者侧重于影响范围广,很多人关注。句中用来描写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用“瞩目”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2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题
10、【言语理解】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理论,农业可能并非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在人口和环境之间关系逐渐失衡,供养人口的土地载能接近极限时的一种反映。环视我们的周围,可以发现日常食用的水产和肉食几乎绝大多数要依赖养殖。养殖并非野生资源丰富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自然界里可供捕捞的资源日益减少,这才迫使人们用养殖的方法来保证这些资源的供应。
这段文字的作者认为:
A:大自然的资源已接近枯竭
B:土地无法承载人类的生活
C:人类未来生活离不开养殖业
D:农业生产是人类的无奈之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农业可能不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在人口和环境逐渐失衡的情况下人类为了生存的选择;然后进一步分析,我们日常的水产和肉食几乎都依赖养殖,这恰恰是因为自然界资源减少迫使人类通过养殖来保障资源供应的证明。故作者认为人类选择农业并非自愿,而是环境所迫,D项表述与此相符。
A、B两项说法本身有误,C项不是文段论述重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1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