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419

发布时间:2024-04-10 3:18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①其中包括他们的肤色、相貌、身材、线条、姿态、气质、风度等许多方面
  ②这样的美,才是广大女性更加向往、追求和渴望的
  ③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是结实、精干、肌肉强健,富有区别于男子的特有曲线美
  ④越来越多的人们现在都倾向于认为:现代女性人体美,绝不是苗条、柔软、纤细
  ⑤当代青年人心目中美的典型,已不再是一个或一种人,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模式
  ⑥既不失女性的妩媚,又足以承担生活竞争的压力,担当起社会责任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⑥③②④①

B:⑤④⑥②①③   

C:⑤①④③⑥②

D:②⑤①③④⑥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通读六个句子,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描写现代年轻人心目中的美的语段,而从各种美中又着重谈了女性美,属于总—分结构。第一句是一个总起句。六个句子中,⑤是总起句应为首句,根据⑤句内容“多层次、多因素”,可以推出接下来是①句。接下来谈女性美,同样需要一个领起句,④句承启恰当。根据④句内容“绝不是……”接下来就应点明是什么,③句“应该是……”符合题意,为了表达的通顺⑥应在③后,②句“这样的美”承接前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王国维所讲的“二重证据法”,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这是以他本人多年研究实践的丰硕成果为基础的,自然也难免受到他那个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纸上之材料”,从《尚书》《诗》《易》,一直到先秦诸子和《史记》,差不多包括了所有有关的传世典籍,而“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即甲骨文与商周金文。王国维当年只能提到这两者,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到后来李济先生论“古史重建”时,就将田野考古放到突出的位置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A: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基础

B:所运用的核心材料

C:在当时受到的局限

D:与李济“古史重建”的区别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指出这一方法难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基于当时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所以王国维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的“纸上之材料”很丰富,而列举的“地下之材料”仅有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两种。由此可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受到的时代局限。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的“历史条件和基础”文段只是一笔带过,未展开陈述,故非文段重点;B项的“核心材料”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文段强调的是材料的局限;D项,文段只是提到李济“古史重建”部分弥补了王国维“地下之材料”不足的局限,二者的区别未具体阐述。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3、【言语理解】以人均收入衡量的发展差距,本身隐含着一个资源禀赋结构上的差异,即发达地区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本要素,从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相对不发达地区则具有劳动力丰富和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无疑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赶超的机遇。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有利有弊

B:发达地区相对来说劳动力比较缺乏

C:中西部可以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D:资本密集型产业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发达地区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本要素,从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相对不发达地区则具有劳动力丰富和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可知,发达地区相较于相对不发达地区,劳动力较为缺乏,B项符合文意;东部地区作为发达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D项符合文意。由“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无疑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赶超的机遇”可知,中西部可以利用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赶超东部地区,C项正确。A项,文段末句只提到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的优势,未提及“弊端”。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8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8题

4、【言语理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________,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莫衷一是 屡见不鲜

B:自以为是 数不胜数

C:各行其是 不一而足

D:积非成是 层出不穷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与“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行无依归”是并举关系,所填词语应包含价值观不统一之意。“自以为是”指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积非成是”指长期沿袭下来的谬误,会被认为是正确的。两词填入均不符合文意,排除B、D。“各行其是”指各自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去做,强调“行动”,而文意强调的是思想观念上的不同,排除C。“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填入符合句意。
验证第二空,句意为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在现在都是常见的。“屡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0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1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6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1题

5、【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是:

A: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B:我的心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C: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D:所有这些语言手段,尖锐、泼辣、犀利有力,像一颗颗威力无比的枪弹,戳穿了敌人的心脏。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将“青菜”比作“土地美丽的女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接着又运用了一次拟物的手法,将“青菜”比作“光辉”的发出者,第二次拟物手法运用有误,“青菜”无法发出“光辉”。
B项,将“我的心”比作“小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将太阳的光线和露水分别比作“金色的手指”和“珠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太阳“露出笑脸”和“悄悄地捡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将“语言手段”比作“枪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6、【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A: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B:时间过得如此之慢,经过整整两个小时左右,这场百无聊赖的会议才结束。

C:这些生动的事例,反映的是政府进行行政审批改革前后部分事项办理情况的有效改善。

D: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先“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B项语义矛盾,“整整”与“左右”相矛盾,删掉其一。C项搭配不当,“前后”与“有效改善”不搭配,应改为“反映的是政府进行行政审批改革后部分事项办理情况的有效改善”。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7、【言语理解】堵车会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但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濒临式微的广播业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
由上述文字可以得出:

A:堵车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B:广播业因堵车而重新焕发生机

C:发达国家的人们并不在意堵车

D:堵车经济可以减轻出行的疲乏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第二句“但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可知,文段重点谈论的是堵车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B项扩大范围,文段说的是广播业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而B项扩大到整个广播业,错误。
C项“并不在意堵车”无中生有。
D项“减轻出行的疲乏”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3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89题

8、【言语理解】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________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经历________后一刹那的超脱和明彻;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________乐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轰轰烈烈 痛苦 悲伤

B:刻骨铭心 沧桑 悲壮

C:平平常常 磨炼 凄美

D:惊天动地 磨难 壮美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修饰爱情,常用“轰轰烈烈”或“刻骨铭心”,排除C、D。
第三空,“悲伤”侧重伤心,“悲壮”侧重雄壮、壮烈。对应“撞击生命”,“悲壮”所含的雄壮力度与语境更相符。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9、【言语理解】“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靠激励,也有人寄希望于惩戒。这些都不无道理,但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法治精神的作用。常见媒体有这样的报道,一些考试尽管监考人员众多,监考规则严格,技术手段先进,却依然难以杜绝各种作弊行为。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规则活在心中,自然会有“不逾矩”的行动约束。
以上文字意在强调:

A:“法之必行”可有多种动力来源

B:法治精神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力

C:规则本身并不能杜绝违规行为

D:法治精神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规则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引用了有些人对于“法之必行”的动力来源的观点。然后由“但”一转,指出这些人忽略了法治精神的作用。接着从反面论证了法治精神的作用。故文段强调的是法治精神才是“法之必行”的动力,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是转折前的内容。C项是反面论证部分的内容。D项没有点出法治精神的作用。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2题

10、【言语理解】24.一些法学者缺乏对(       )在技术层面展开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对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的批判,喜欢大的宏观理论而厌恶所谓的雕虫小技,这是对法律人集体经验和智慧的(       )。

A:法制 漠视

B:法制 敌视

C:法治 漠视

D:法治 敌视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制”指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法治”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式。与其后“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相对应,第一空应选“法治”;“敌视”词意过重,用在此处不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