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373

发布时间:2024-04-05 9:31     浏览量:28

1、【言语理解】①他直起腰,快步朝前走去
②五分硬币从他手指缝钻出,掉到地上
③后面传来低低的细语和响亮的、富有节奏的高跟鞋敲打路面的声音;恍惚间,他看到了那熟悉的,随风摆动的裙子
④他朝着校门外的瓜子摊儿走去,手伸进裤兜……
⑤只有那五分硬币静静地躺在那里……
⑥他弯下腰,刚要将它拾起……
⑦高跟鞋的声响也渐渐远去。
将以上7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②⑥③①⑦⑤

C:②⑤①③⑦⑥④

D:⑤⑥③④②⑦①

正确答案:B

解析:由①的“他直起腰”,⑥的“他弯下腰”可知,⑥应排在①之前,排除A、C。⑥中的“它”指代的是②中掉到地上的硬币,因此⑥应在②之后,且⑤“只有那五分硬币静静地躺在那里……”言有尽而意无穷,明显应放在句尾引人回味,而不是放在开头引出故事,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2、【言语理解】血管是人的生命之河。堤坝薄弱,随时可能因“决堤”而危及性命;若河流阻塞,则循环受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后患无穷

B:遗恨无穷

C:危在旦夕

D:身心交病

正确答案:C

解析:

题干涉及的是“身体与生命”问题,B项“遗恨无穷”是指后悔,用于人,首先排除;D项“身心交病”,题干并没有提到心理、情绪会受到影响也排除;A项“后患无穷”指今后的祸害及忧患没有穷尽,强调以后的患祸很多,A用在这里有些夸大;C项“危在旦夕”表达了危险就在眼前,更符合语境,且C项与前句的“危及性命”相对应。故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①在对外斗争中,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
②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
③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
④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⑤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
⑥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②④⑥

B:⑤①③②④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⑤③②④①⑥

正确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均以⑥作为尾句,⑥前分别为④和①。①的“法律武器”与⑥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不对应,排除①⑥相连的D。①的“法律武器”针对的应是③的“破坏者、搅局者”,①③应相连,排除C。A、B两项的区别在于⑤的顺序。⑤提出“必须善于运用法治”的观点,其他几句都是对如何运用法治的具体阐述,⑤作为首句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4、【言语理解】不久前,“水电费纳入征信”的传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社会经济活动的精细程度看,征信这种数字式指标性评价,未必能穷尽经济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疏忽、出差、留学、搬家、住院乃至因纠纷而暂停缴纳,均有可能造成水电费的拖欠,显然,这些突发状况未必就能准确体现“个人信用”。倘若将这些指标以一种窄口径列入统计,就有可能造成误伤。正因为突发情况多,作为社会服务部门,更要尽到足够的提示、通知责任,并提供充足、便捷的补救渠道。在相关准备不充分时,水电费纳入征信理应审慎推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选取征信指标应做到谨慎合理

B:当下水电费不宜纳入征信系统

C:服务工作的精细程度有待提高

D:征信系统与日常活动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水电费纳入征信”这一话题。然后分析现有征信这种数字式的指标性评价不能准确反映“个人信用”,可能造成误伤。最后指出因为突发情况多,社会服务部门应做好提示、通知工作,提供补救渠道,在相关准备不充分时,水电费纳入征信理应审慎推进。由此可知,文段采用“引出话题—具体分析—得出结论”的结构,尾句为文段的观点句,即现在不应把水电费纳入征信系统。B项表意与此相符,当选。A、C、D三项均不涉及“水电费”这一话题,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56题

5、【言语理解】①我想于寒假中乘空来这里小住半月,以便尽量地________高寒幽寂的禅味。
②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________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③那一片刚播种不久的麦田,已经有了许多绿意,似乎在对季节进行着顽强的________和挑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略 坚强 抗议

B:领略 顽强 抗争

C:领会 坚强 抗争

D:领会 顽强 抗议

正确答案:B

解析:②句,“坚强”常指意志、性格或力量,表示刚强有毅力或坚固、强大;“顽强”常指意志、信念,表示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用来形容它们不畏严寒举起美的萌芽,用“顽强”更合适,排除A、C。
③句,“抗议”常与“强烈”搭配,与“顽强”搭配不当,排除D。
①句“领略禅味”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6、【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美国人称得上爱书,但是他们的藏书观却跟我们大相径庭。

B:大约6岁左右的那一年,外祖父从天而降,于是凭空多出一个爱我的外祖父,宛如神迹。

C:我外祖父也在大西北度过了诗意的30年光阴。

D:当然,这部小说已经尽力呈现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挟持之下如飘蓬般转徙。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大约”与“左右”均为表约数的词语,同时用在句中语义重复,删掉其一即可;C项,“诗意的30年光阴”语序不当,应改为“30年诗意的光阴”;D项,成分残缺,应在“转徙”之后加“的命运”。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7、【言语理解】学生的智力(       )包括知识,(       )包括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一个学生(       )有知识,(       )没有自己动手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不能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用之才。
填入画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 而且 只要 即使 也

B:虽然 但也 如果 但是 就

C:既 又 如果 却 也

D:一方面 一方面 只要 但是 就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识和能力都属于智力的范畴,二者之间是并列或者递进关系,排除转折关系的B项。第二句为假设关系复句,将A、C、D三项代入句中,可知只有C项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不能契合孟子“舍生取义”精神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C: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正确答案:C

解析:“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A项,意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爱国的丹心比个人的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B项,意思是为国家奉献生命,也体现了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C项,意思是为了自身的高洁品质而牺牲生命,没有体现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D项,意思是有的牺牲生命价值很大,有的牺牲价值小,体现了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6题,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6题

9、【言语理解】①当人感到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铺”中找到30至40种“药”来对症治疗
②每天坚持以舒适的姿态闭目养神10至20分钟,将思想集中在愉快的事情上,并多做腹式呼吸有助于提高人体的这种自愈能力
③这种治疗过程是由荷尔蒙、免疫抗体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
④经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至70%的不适和疾病
⑤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⑥科学家目前已经解开了机体自愈的一些秘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①③⑤②

B:⑤④②①③⑥   

C:④③②①⑥⑤

D:②⑤③①④⑥

正确答案:A

解析:通读六个句子,初步了解到这是一篇介绍人体自愈和如何自愈的短文。⑥很明显是引出短文内容的总起句,接下来就是介绍科学家的发现:人体有自愈能力及如何自愈。④和①说明人体有自愈能力,③⑤②说明人体的自愈能力是如何发生作用,以及如何使人体自愈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淡水水螅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它们不会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不会升高,繁殖能力也不会下降。即使身体被切成几段,它们也可以从一小段身体开始,重新长出完整的身体来。水螅能够永葆青春的奥秘在于:它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既是体细胞,也是生殖细胞。而对于大多数高等动物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已经分化出了许多专职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等等,其实这种分工使我们的生存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细胞的生殖功能和日常的生理功能是完全分开的

B:衰老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C:肌体本身并不具备再生能力

D:细胞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

正确答案:A

解析:由“而”提示的转折关系及横线后提出的“分化出……”可知,填入句子应是对前文“它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既是体细胞,也是生殖细胞”的转折,即强调高级动物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是分开的。A项的“完全分开”恰合此意,且与后文的“专职细胞”对应恰当。B、C、D三项填入均不符合叙述逻辑,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