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362

发布时间:2024-04-04 4:45     浏览量:33

1、【言语理解】①为了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乐园,她把全部心血都(       )在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了。
②一般而言,年轻人对流行歌曲会有更多的兴趣,而老年人在这方面就要(       )多了。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       )显得太单薄了!

A:灌注 淡薄 未免

B:注入 淡泊 不免

C:倾注 淡漠 难免

D:贯注 淡薄 以免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①句。“注入”指投放;输入;灌入,与句意不符,排除B。“贯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也不合句意,排除D。再看②句。“兴趣”一般与“淡薄”搭配,“淡漠”常与感情、记忆类词语搭配。故②句应填“淡薄”。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手机可能使一个孩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近日,看到一个“标题党”: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人们的深深忧虑。因此,中小学都将大力治理学生手机问题纳入重难点,很多学校校规中明确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上课堂,违者将受重罚。即便如此,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还是依然呈现蔓延之势,拥有手机的学生越来越低龄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别让手机危害孩子

B:未来让手机给毁了

C:恐怖的手机危害

D:手机,身边的炸弹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手机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横线处位于文段中间,其前文是“标题党”,其后文是“表达了人们的深深忧虑”。并且文段后半部分“因此……”说明为了缓解人们的忧虑,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横线处所填句子应该比较夸张地体现手机对孩子的严重影响。比较四个选项,C、D两项只说明手机危害,未指出危害的对象——孩子,作为标题不太恰当,排除。A项直接说明手机危害孩子,B项指出未来被手机毁灭,“未来”也能对应“孩子”的年龄和身份,B项比A项语义更重,更能体现出“人们的深深忧虑”,并呼应“标题党”。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5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55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59题

3、【言语理解】现在国内每年创作歌曲10万多首,但作品虽多,好歌难求。尽管也有歌曲通过网络一时蹿红,但无论在知名度还是传唱度上,都与“30年30首歌”难以媲美,更谈不上久唱不衰。创作乏善可陈,通俗歌曲不通俗、流行歌曲不流行,已成为目前流行歌坛的致命症结。
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

A:我国每年创作的歌曲数量过多

B:网络歌曲只能流行一时 

C:

好歌难求是流行歌坛最大问题 

D:

流行歌曲无法长久传唱

正确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谈论了现在国内歌曲创作的现状——作品虽多,好歌难求。文段第二、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流行歌坛的致命症结是创作乏善可陈。选项B、D分别是歌坛目前出现的问题的一部分,A项的“数量过多”从文中无法得出,且文段主要说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故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有语病的一句:

A:她上班不出“百天”不仅清理了三个多月的乱帐,还很快学会了电脑操作、事故处理

B:文艺作品本是人类灵魂的温床,却老是讳言万千灵魂应该有的归向

C:一个案件尚且如此,要思考人生的大问题更需要长时间单独的安静

D: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语序混乱,其它各项均没有语病。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这种恢弘的春天的仪式,是古老先民为子孙创造的狂欢节,它依然________着祖先们的记忆、嘱托和想象,让春天变得如此华丽,盎然________着他们的激情,那么浓郁、雄健、炽热,洪波涌起,渐至澎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承载 疏放

B:记载 释放

C:浸透 吐放

D:渗透 绽放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记载”指把事情写下来,“仪式”并无此作用,排除B。“渗透”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与“记忆、嘱托和想象”搭配不当,排除D。
第二空,“疏放”指放纵或(文章)不拘常格,不能与“激情”搭配,排除A。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5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1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

6、【言语理解】俄罗斯近年来数次切断对邻国的天然气供应,在欧盟国家引起不小的(       ),认为欧盟的能源安全随时可能要受到威胁。

A:震惊

B:震动

C:恐惧

D:麻烦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下文“认为欧盟的能源……可能要受到威胁”可知,俄罗斯的行为让欧盟国家引起的反响应该用一个比“威胁”程度低的词,否则“认为”后面的内容与之不合逻辑,排除A、C,“麻烦”显然不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新鲜”与“创新”,二者有一字之别却________。当今,一些篆刻家努力创作出某些颇为“新鲜”的作品,它们也许是“创新”的前奏,却缺乏艺术土壤的滋养,必会________而凋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去甚远 昙花一现

B:毫无二致 烜赫一时

C:大相径庭 电光石火

D:各有千秋 稍纵即逝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却”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一字之别”构成反义关系。“一字之别”表示差距小,故所填词语应表示差别很大。“毫无二致”表示完全相同,与文意相悖,排除B。“各有千秋”指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侧重各有各的价值。其不能与“一字之别”构成反义关系,排除D。
第二空,句意是,一些“新鲜”的作品缺乏艺术土壤的滋养,生命很短暂,所填词语应表达短暂出现之意。“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符合文意;且“昙花”能够与后文表示花落的“凋谢”相对应,填入恰当。“电光石火”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出现一瞬间,多用于形容短暂、迅速,如“电光石火之间”,填入此处词义程度过重,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

8、【言语理解】最好的和最宝贵的书,读了以后,会把你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样的书会在我们心里唤起________意识、________渴望、________感情;这样的书会从沉睡中把我们唤醒,使我们摆脱困惑的泥潭,引我们走上开拓生活之路的人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烈的 崇高的 纯洁的

B:强烈的 纯洁的 崇高的

C:纯洁的 崇高的 强烈的

D:崇高的 强烈的 纯洁的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突破。分析可知,三者中唯有“强烈的”能与“渴望”进行搭配,体现了“渴望”的程度和状态。同时,“崇高的”“纯洁的”与“意识”“感情”也搭配得当,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8题,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题

9、【言语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D: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从研究目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特点——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然后从研究方法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注重从整体把握事物,而不是细致讨论具体对象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因为上述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C项是对这一结果的同义转述,当选。
A项“历史背景”文段没有涉及。B项仅局限于研究目的,D项仅局限于研究方法,均是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10、【言语理解】“刻章办证”的小广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办证俨然成为一个行业。正是长期以来“以证治国”的管制思维,给人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催生了________的证件需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异

B:异化

C:固化

D:变化

正确答案:B

解析:“固化”指使固定,变固定(多用于抽象事物)。“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二者填入均与句意不符,排除C、D。“变异”与“需求”搭配不当,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