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344

发布时间:2024-04-02 11:44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①想想看,哪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学问________又积极劳动的人呢?
②有女儿在身边,她能得到一丝________。
③那月色________了我多年来内心的创伤,所有的仇恨在一瞬间消融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博 安抚 安慰

B:渊博 安慰 抚慰

C:渊博 抚慰 安抚

D:广博 安慰 安抚

正确答案:B

解析:①句,“广博”与“渊博”都可以与“学问”搭配,但“广博”侧重知识范围广,“渊博”侧重于学问博大且精深。对应“伟大的作家”,“渊博”用在此处更适合,排除A、D。
③句,“抚慰”是帮助别人从伤心、错误、忧虑中醒悟过来。“安抚”指安息、抚慰发怒或焦虑的人。此处针对“创伤”,用“抚慰”更合适。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2、【言语理解】研究源,是为了流。研究远古,是为了现实。创造物可以过时,创造的哲理不会过时。只要找到了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明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只要找到了中华先贤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换言之,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是:

A:研究先贤智慧,发展现代文明

B:我们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

C:中华先贤的文化可以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问题

D:创造物可以过时,创造的哲理不会过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指出研究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明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性,即可以在研究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最后“换言之”具体解释。A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B项偷换概念,将“新的辉煌”偷换为“新的文化”,且没有体现出“只要找到了……”这个重要前提。C项,文段说的是“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问题,而不是先贤文化直接解答。D项是论述部分,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半岛的阿尔马塔夫遗址中已清理出9000多件遗物,其中90%以上为当地的朱尔法陶,包括一件完整的朱尔法夹砂红陶罐;西亚釉陶仍为孔雀绿釉陶和熔块胎陶;中国产的瓷器有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花瓷、白瓷、青白瓷及广东地区产酱釉粗瓷等;另有泰国产青瓷。中国产的瓷器年代以明中晚期至清代为主。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玻璃手镯,还出土了一件侈口、细颈、圆形扁腹玻璃瓶。参考中国瓷器的年份,该区至少存在一个16至17世纪葡萄牙占领时期的人类活动层。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出:

A:

阿尔马塔夫最具地方特色的陶器是朱尔法陶器

B:

明初中国已与阿尔马塔夫存在频繁的官方往来

C:

阿尔马塔夫是古代亚欧文化艺术交流的集散地

D: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时期的阿尔马塔夫繁荣发达

正确答案:C

解析:

A项不能推出,由“其中90%以上为当地的朱尔法陶”不能推出其“最具地方特色”,排除。

B项无法推出,由“中国产的瓷器年代以明中晚期至清代为主”可知,“明初”说法错误,且“官方往来”文段也未提及,排除。

C项可以推出,考古学家在阿尔马塔夫遗址中清理出了西亚釉陶、中国瓷器、泰国青瓷,且至少存在一个16至17世纪葡萄牙占领时期的人类活动层,因此可以推断出阿尔马塔夫是古代亚欧文化艺术交流的集散地。

D项无法推出,文段只提到阿尔马塔夫至少存在一个16至17世纪葡萄牙占领时期的人类活动层,由此无法推断出当时“繁荣发达”,且也不能仅凭瓷器推断出当时的阿尔马塔夫是否“繁荣发达”,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6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0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4题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欲望膨胀,人们往往得陇望蜀,迷失在幸福价值的追求中。(贪得无厌)

B:一国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讲:“学习传统文化,没有下课的时候”。(苦口婆心)

C:从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实践来看,对个人和情感的诉求的确是吸引观众的金科玉律。(清规戒律)

D:我们铭记的是那段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提醒的是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时刻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语重心长”侧重于话有分量,情意深长;“苦口婆心”侧重反复劝导,不厌其烦。两词侧重不同,不能替换。C项“金科玉律”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清规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前者为褒义词,后者为贬义词,不可替换。D项“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聚集起来;“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前者为贬义词,后者为褒义词,不可替换。A项两词都表贪心之意,可以替换。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_____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_____,告之以祸难而观其_____,醉之以酒而观其_____,临之以利而观其_____,期之以事而观其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穷,勇,性,廉,信,识

B:穷,识,勇,性,廉,信

C:穷,勇,信,性,识,廉

D:穷,性,识,勇,信,廉

正确答案:B

解析:这是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这段古文的意思是:用向他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来看他的志向、志趣,用穷词激辩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用向他咨询计策来考查他的见识,用告诉他祸难来考查他的勇气,用喝酒来观察他的心性,用利益来考查他是否廉洁,用托付他办事来观察他是否讲信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

①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

②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直到一种名为“深衣”的连体服饰出现,才得以改变

③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

④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概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西周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制范围

⑤这种审美观念对中国妇女服饰观的影响竟长达千余年之久

⑥在商周前后,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时期的女性服装趋向完善和华丽,一袭长衫把女人的美发挥到极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④③①②⑥⑤

B:

④⑥⑤①③②

C:

⑥④⑤③①②

D:

⑥④②③①⑤

正确答案:A

解析:

观察选项,首句在④⑥之间选择。④是说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的形成及完善,⑥是说在商周前后女性服饰的发展趋向。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说整体——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再说部分——女性衣冠服饰在商周前后的发展趋向,故④作为首句更恰当,排除C、D。②中含有指代词“这种形式”,其余各句中,只有①中提到了“服饰形式”,故②应紧跟在①后,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7、【言语理解】网络问政,领导干部之责在于“问”,网民之责在于“正”。何谓“正”?就是要以正确的舆情信息影响领导干部。即使是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也应出以公心,不夸大,不歪曲,不谩骂。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反映意见、建议和诉求的重要渠道,这个渠道应当重用,但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削弱其公信力。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A:网络问政中领导和网民之间的相互责任

B:政府应该如何对待网络问政中出现的问题

C:网民在网络问政中的责任

D:如何增强网络问政的公信力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为主旨句,指出网络问政中网民之责在于“正”,其后围绕什么是“正”,为什么要“正”来阐述网民的责任。C项表述与主旨句表意一致,当选。
A、B两项没有突出“网民”的作用。D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

8、【言语理解】①人类的哲学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哲学
②才能历史地为人类提供“最高的支撑点”
③人类的历史是进步和发展的历史
④这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⑤因此,只有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哲学才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⑥才能把人类不断地推进到更为崇高的境界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⑤②⑥

B:①③④⑤⑥②

C:③①⑤②⑥④

D:④①③⑤⑥②

正确答案:C

解析:④含有指代词“这”,放在首句指代不明,排除D。③提出人类的历史是“进步和发展的历史”,①则提出人类的哲学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哲学”,即人类哲学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可见①是对③的进一步阐释,故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③①,排除A、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9、【言语理解】人体的免疫能力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是人体在________适应外界环境中锻炼成长而来的。如果孩子________处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完全不接触细菌,他们体内的免疫细胞就会像没有打过仗的新兵,不知道怎样杀灭有害物质,保护人体健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断 长期

B:逐渐 继续

C:积极 仍然

D:主动 始终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继续”“仍然”都表示一种状态的延续,第一空之前没有提及孩子以前也“处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继续”“仍然”填入不合语境,排除B、C。
第一空,A、D两项似乎都契合句子语境,但比较而言,A项的“不断”恰与“长期”照应,都强调一个时间过程,D项没有这种照应关系。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一朋友说,老娘84岁了,一人在老家,故很为老娘孤居而不安。想将老娘接来,又担心恰逢“七十三、八十四”这一关口(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中有寿命之坎儿一说),再一换新环境,不适应,万一出事。同时担心老娘因琢磨这个“七十三、八十四”而有心理压力。另一位朋友出招:当初自己老娘84岁时也是瞎琢磨,时常念叨。他就骗老娘说,“七十三、八十四”是孔子、孟子去世的年龄,他们都是男人,这实际上就是与女人无关,女人没有生命坎。他一说,家人都迎合,老母亲也就真信了,结果活到了93岁。
可从这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

A:迷信侵蚀国人的心理健康

B:健康状况与情绪呈正相关

C:人的健康与性别密切相关

D:老年人群是迷信的重灾区

正确答案:B

解析:作者由一位朋友为母亲84岁孤居而不安,引出“七十三、八十四”这一说法对老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后由另一位朋友的妙招得出:缓解心理压力,对健康长寿有益。故文段通过缓解“七十三、八十四”的心理压力而更健康长寿的事例,说明心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A、D两项的“迷信”非文段重点,C项是朋友骗老娘缓解心理压力的说法,均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52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3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52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3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