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315

发布时间:2024-03-30 17:20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①影响生物寿命最关键的因素是基因
②同种生物的自然寿命是类似的
③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④环境可以决定相关基因是否表达,而这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又会影响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由此控制生物的寿命
⑤在这个前提下,个体的寿命则由环境决定
⑥生物的寿命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物质是基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⑥③⑤

B:④⑤③②⑥①

C:①③④⑥⑤②

D:⑥①③②⑤④

正确答案:D

解析:⑥提出生物寿命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观点,其他句子均围绕“遗传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具体展开,故⑥应为首句,只有D项符合。验证D项顺序,⑥提出决定生物寿命的两方面因素,①③②三句论述遗传物质即基因的影响,⑤④两句论述环境的影响,文段构成总分结构,逻辑通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9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9题

2、【言语理解】大连人直面历史,表现出了应有的________,采取了极为________的做法,他们没有“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而是完好地保留了那些欧式建筑、广场和绿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度 睿智

B:理智 开明

C:魄力 大胆

D:胸襟 另类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均为褒义词,均符合直面历史的语境,较难排除,继续看第二空。
第二空,由“直面历史”“完好地保留了那些欧式建筑、广场和绿地”可知,历史对大连人而言是不愉快的。大连人没有用“砸碎一个旧世界”的方法来埋葬历史,而是用完好地保留的做法来铭记历史,这体现的是大连人理念的先进和开通。文段是褒义语境,D项“另类”含有贬义,排除。A项“睿智”形容人的思想英明有远见,不能形容做法,排除。B项“开明”指人思想开通,不顽固保守;C项“大胆”指胆量大,有勇气,不畏缩。文段意在表达大连人对待历史的坦然大气,而非强调其胆子大,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3、【言语理解】这些年西汉纸不断出土,从材料上看,西汉纸大多夹带许多未被捣碎的纤维团,这种纸制作粗糙,组织松散,纸浆分布不匀,透眼较多,不太适于落笔着墨,书写起来也不顺畅。西汉纸大多不平整,像被揉搓过一样。出土的很多纸上都没有字,即便有字,也是写在纸的右下角,常见的有“付子”“细辛”等。经考证它们基本都是汉代的药名。于是有学者推论,如果这类纸用于包装药材,那些写在纸角的字,恰好就会露在药包的表面。这样看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来早在蔡伦之前纸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B:纸张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经历了漫长过程

C:西汉的古纸极有可能主要用来包装东西

D:我国古代造纸起源与中药学发展不无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空缺处位于文段尾句,且由“这样看来”引出,故空缺处所填句子为文段的总结句。文段首先介绍了西汉出土的纸的特点,指出其不适合用来书写;然后指出,出土的很多纸上都没有字,即便有字,也是写在纸的右下角,且基本都是汉代的药名;最后指出,如果这类纸用于包装药材,那些写在纸角的字,恰好就会露在药包的表面。故文段意在说明西汉的古纸很可能是用来包装东西的。
A项与文段论述的重点无关,填入此处过于突兀,排除。
B项,文段并未提及纸张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经历的过程,排除。
C项与文段主旨内容对应恰当,当选。
D项,中药学的发展在文段中并未提及,文段列举药材名只是为了说明西汉的古纸极有可能主要用来包装东西,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

4、【言语理解】好的作品会对一些人的人生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让人生目标更加________。曾几何时,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平凡的世界》,成为许多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圣经”,成为他们一生中经受________、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笃定 磨难

B:确定 波折

C:淡定 磨炼

D:镇定 挫折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淡定”指遇事沉着、冷静,一般形容人的性格或遇事时的表现;“镇定”一般指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这两个词语均不能用来形容人对“人生目标”的态度,排除C、D。“目标更加确定”指的是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清晰;“目标更加笃定”指的是实现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不动摇。文意为好的作品能给人战胜苦难的动力,让人坚定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故“笃定”更契合文意,暂定A项。
验证A项第二空,“磨难”指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比B项的“波折”程度更重。由“圣经”“苦难”“强大的精神动力”可知,此处不是经历了小的波折,而是经历了大的磨难,A项正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2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7题

5、【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A: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都被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

B: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C: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D:王辉返校后,对抢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感谢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多数人知晓。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报告”可以倾听,不能注视,可删除“注视和”。B项“威慑”本身已含有“使人……”的意思,与句中的“令人”语意重复。D项“这件”只能与“好事”搭配,“好人”不能用“这件”修饰,可删除“好人”。“高低”是两面,“增长”是一面,但吸收储蓄额的高或者低都是一种流动资金的增长,所以并不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语病。C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中国长江以南的居民最初来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的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时就有一次南迁高峰。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现在能够说,早在3世纪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开始渡过长江,进入拥有季风气候、热带丛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长,13世纪晚期移民数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史

B:介绍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C: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D:说明人口压力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了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紧接着又说明了根据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所掌握的南迁具体情况——3世纪开始,唐代迅速增长,13世纪达到高峰,之后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由此可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

7、【言语理解】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秦汉的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接着指出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最后具体论述了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具体影响。文段强调的是秦汉文化形成的定势对后世的影响,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脱离了“秦汉文化”这一关键词。C项与文段内容无关。D项的“前提”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56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1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1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6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6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51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1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1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8、【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年一度的东海市第六届集邮活动日主会场活动今天在邮电大厦举行,李副市长到会表示祝贺。

B: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

C: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形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以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D:林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第六届”不可能“一年一度”,可将“第六届”或者“一年一度的”删除;B项搭配不当,“生活水平”与“改善”不搭配,“精神生活”与“提高”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或“所以他被选为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C项没有语病,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9、【言语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软硬件”同时发力将助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农业科技创新既帮助农民不断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又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李登海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批又一批领先国际的粮食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从地瘠“斗笠田”到丰产“吨粮田”,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春耕”,从“灾殃难测”到“高科技防灾”,现代科技为我国农耕注入了“硬核生产力”。这就意味着粮食丰收,库存充裕,藏粮于民,才会国泰民安。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B: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C:藏粮于民,才能国泰民安

D:提升科技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引出粮食安全的话题;然后通过“既……又……”说明科技手段的注入对农业的巨大作用,并对此进行举例说明;最后以三个“从……到……”说明现代科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文段主要讲的是现代科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文段的标题应该与文段主旨相契合,对应D。
A、B、C三项均未提及文段主题词“科技”,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41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老心不老 老机器 老朋友 老地方

B:反戈一击 易如反掌 反客为主 反守为攻

C:见教 见解 固执己见见义勇为

D:诊断准确 断案如神 妄下断语 断章取义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人老心不老”的“老”是年岁大的意思;“老机器”的“老”是陈旧的意思;“老朋友”“老地方”的“老”是原来的意思。C项,“见教”的“见”表示对我怎么样;“见解”“固执己见”的“见”是对事物的看法、意见的意思;“见义勇为”的“见”是看见的意思。D项,“诊断准确”“断案如神”“妄下断语”的“断”是判断、决定的意思;“断章取义”的“断”是截断的意思。B项的四个“反”都是翻转、改变的意思。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