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①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
②为了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网络不应成为法外之地
③这一成熟经验和理论认识同样适用于网络治理
④市场经济发展到哪里,法治就需要跟进到哪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⑤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肆意妄为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④②③
B:④⑤①②③
C:④③①⑤②
D:⑤②③④①
正确答案:C
解析:观察选项,④、⑤作为首句均无明显不妥,不易排除,可转换思路从③的指代词入手确定顺序。分析选项可知,③之前为②或④。由③的“同样适用于网络治理”可知,“这一成熟经验和理论”论述的应是“网络”之外的领域,②与此不符。验证④,④论述的是“市场经济”领域,且③的“这一成熟经验”指代的是④的“市场经济发展到哪里,法治就跟进到哪里”,“理论认识”指代的是④的“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故④③应相连,符合的只有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2、【言语理解】美国坦普尔大学研究人员以2500多名志愿者为对象,利用计算机对影响未来财富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排名。这些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教育、种族、性别、身高、地理位置以及延迟“即刻满足”的能力(自控力)等。结果显示,职业和教育是预测高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所处地理位置和性别,紧跟其后的就是人的自控能力,它对收入的预测性明显超过年龄、种族和身高等因素。研究人员认为,重视儿童自控力的培养有助于挖掘孩子未来的赚钱潜力。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性格决定命运
B:自控力强的人更富有
C:财富从孩子抓起
D:神奇的财富猎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坦普尔大学对影响未来财富的决定性因素进行研究;接着列出这些决定性因素的内容并引出实验结果;最后以“研究人员认为”引出文段结论,即重视儿童自控力的培养有助于挖掘其未来的赚钱潜力。由此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通过援引实验,强调自控力对未来赚钱潜力的影响。标题应涵盖这部分内容,对应B。
A项,无中生有,“性格”在文段中未提及,排除。
C项,表述不明确,未指出从孩子入手是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排除。
D项,“财富猎手”表述不明确,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
3、【言语理解】梵净山虽被喀斯特地貌地区包围,却不是喀斯特地貌,而是特殊的变质岩山脉地貌,梵净山因此成为________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生态孤岛”,展现了独特的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特征。还原其形成,则要________到14亿年前。当时的梵净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之后,古陆漂移碰撞,火山岩浆迸发,一片火海中,梵净山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屹立 还原 粉墨登场
B:傲立 回归 拔地而起
C:伫立 追溯 横空出世
D:矗立 倒流 破土而出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还原其形成”“14亿年前”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时间的回溯,“追溯”“倒流”均可用于回溯时间的语境。时间不能“还原”,排除A。“回归”指回到(原来的地方),也不能形容时间,排除B。第三空,“破土而出”多用于种子,用来形容山脉不恰当,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4、【言语理解】“一带一路”跨文化认同的矛盾除了语言障碍外,还源自文化冲突、利益偏差、政治误解等多种因素。实现价值共识的最好方式就是________共同的文化记忆,打开被现实利益束缚的________,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情共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唤醒 牵绊
B:挖掘 枷锁
C:搭建 锁链
D:追溯 牢笼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文意为实现价值共识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搭建”指搭盖(多用于建筑),与“文化记忆”搭配不当,排除C。“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文意强调的是要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而不是探索共同的文化记忆的由来,排除D。
第二空,所填词语与动词“打开”搭配。“牵绊”指纠缠使不能脱开,“打开牵绊”搭配不当,排除A。“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打开枷锁”搭配得当,且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5、【言语理解】陈老师说:“童欣,这几天老有人告你的状,请你拿一面镜子仔细地照照自己。”
陈老师是否要童欣去拿镜子照?
A:要去拿镜子照
B:有镜子不需要照
C:与此无关
D:不知道
正确答案:C
解析:“请你拿一面镜子仔细地照照自己”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意为:请你好好地反省一下,检查一下自己的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唐晓娟不得不对赵阳这种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两人矛盾的方式表示十分的遗憾。
唐晓娟是否赞成赵阳的做法?
A:赞成
B:不赞成
C:没有明说
D:与此无关
正确答案:B
解析:“不得不对”,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对”。代入原文就是“唐晓娟对赵阳这种……方式表示十分的遗憾”,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古人早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________,更直言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足见读书对人心善良与审美韵味的________价值。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赋予人不同的读书境界,这就更使人一生________与书为伴。清人张潮就写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生历练助读书得真意,而读书本身________不是借他人之笔丰富自我的人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慨 培养 须 未尝
B:叹息 培养 需 如何
C:感叹 塑造 需 怎么
D:喟叹 养成 须 何尝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空,句中强调的是一生与书为伴的必要性,与侧重需求的“需”相比,表“必定、一定要”的“须”填入更恰当,排除B、C。
第四空,“未尝”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尾句为问句,填入“何尝”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8、【言语理解】埃及人避免采用希腊人的风俗习惯,而一般说来,也就是避免采用任何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是,虽然其他埃及人都很小心地遵守这一点,但是在底比斯诺姆涅阿波里司附近的一个很大的城市凯姆米司,有一座奉祀达纳耶的儿子培尔赛欧斯的方形神殿。
根据上述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埃及与希腊为敌
B:埃及与希腊没有任何关系
C:凯姆米司是埃及的一个城市
D:培尔赛欧斯是埃及本土的神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文段中“埃及人避免采用希腊人的风俗习惯”并不能推出埃及与希腊的关系。
B项,由“避免采用任何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可知,“没有任何关系”说法过于绝对。
C项,可由“在底比斯诺姆涅阿波里司附近的一个很大的城市凯姆米司”得出。
D项,由“虽然其他埃及人都很小心地遵守这一点,但是……有一座奉祀达纳耶的儿子培尔赛欧斯的方形神殿”可知,“培尔赛欧斯”并非埃及本土的神。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
9、【言语理解】前来巴塞罗那“朝圣”的年轻学生终年不绝,他们与其说为凭吊中世纪名胜而来,不如说是被安东尼·高迪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所吸引。毕加索虽说出生于马加尔,但在巴塞罗那的阿吉拉宫,你可以观赏到他从8岁起按年代陈列的琳琅满目的作品。达利早年狂热地迷恋海洋,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有着白色粉墙的渔村里度过,但他超现实主义的天才之作却珍藏在这个艺术的圣地——他的诞生与安息之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现代主义的作品吸引了年轻的艺术家
B:
巴塞罗那是一个绘画艺术的圣殿
C:
画家的作品不一定保存在他的出生地
D:
年轻学生“朝圣”巴塞罗那不是为了凭吊中世纪名胜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巴塞罗那是一个拥有着浓厚的艺术魅力的地方。四个选项中只有B、D两项提到了关键词“巴塞罗那”,而D项“不是为了凭吊中世纪名胜”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且片段阅读的答案一般是从正面而非反面去说明某个观点,故排除D,选B。本题命题不科学,答案存在争议,因文段中列举的几位艺术大师,都是现代主义艺术巨匠,所以A项有很大的迷惑性,但A项却没有提到“巴塞罗那”这个非常关键的主题词,所以不能选。而B项也存在缺陷:文段中提到的“安东尼·高迪”是个伟大的建筑设计师,而非画家。综合比较四个选项,只能勉强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①谣言止于智者,粉碎谣言靠的还是民众自身的审慎与理性
②流通的信息不仅要多,更要有质量
③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会内生出强大的信息鉴别机制
④信息够不够有说服力,不是权力可以命令的
⑤消除谣言的最好方式并非杀鸡儆猴式的惩罚,而是保证提供充分信息
⑥一万个流言也抵不上一个权威的信息,虚假信息反令民众茫然失措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②⑥④
B:⑤⑥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⑥⑤④
D:⑥④①③②⑤
正确答案:B
解析:通读六个句子可知,③讲的是“强大的信息鉴别机制”,①中“粉碎谣言靠的还是民众自身的审慎与理性”,③、①从信息的鉴别入手,从机制到民众,排序合理,故③①承接;且纵观六个句子,⑤具有较强的总起句特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0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