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26.下面各句在横线处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1)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_____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2)他1953年秋天由师范学校毕业_____,在这里任职快30年了。
(3)在这条熟悉_____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4)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_____最大障碍。
A:(1)(2)
B:(2)(4)
C:(3)(4)
D:(1)(3)
正确答案:C
解析:“的”是结构助词,在偏正短语中通常不可省略。(3)中“熟悉”作为定语修饰“林荫大道”的“的”字不可或缺。(4)中“障碍”是名词,和“取胜”构成偏正短语,属于修饰关系,要加“的”。(1)中“经济”与“发展”是主谓结构。(2)中的“的”作为语气词,可以省略。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 ,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 ,在某一细节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 ,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无法 。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察秋毫 周密 威慑力 搪塞
B:明辨是非 周详 使命感 推脱
C:抓大放小 透彻 好习惯 塞责
D:高瞻远瞩 入微 内聚力 敷衍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段文字旨在说明公司领导在注重细节方面如何有效管理员工。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对应关系。从几个词语的含义中可知与“注重细节”意思相近的只有“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对应“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周密”对应“细致”;“威慑力”对应“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搪塞”对应“马虎”。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从长远来看,要维持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繁荣,就必须注重提高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这最终决定了一个城市真正的________,决定了一个城市是不是________长期居住,是不是值得在闲暇之时走进________,去发现和体验每个人各具特色的生活状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内涵 值得 千家万户
B:品位 适宜 大街小巷
C:地位 方便 街头巷尾
D:价值 能够 寻常巷陌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提高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会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故“适宜”比“值得”“方便”“能够”更贴切。
第一空,填入“品位”符合句意。
第三空,填入“大街小巷”亦与后文“去发现和体验每个人……”对应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4、【言语理解】对孩子来说,没有哪种 比同龄人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方法
B:方式
C:形式
D:行为
正确答案:B
解析:“方法”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式”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题干中讲到是“同龄人”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并且是要“引起心灵的共鸣”,这属于一种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良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这段文字主要表明:
A: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B:自古以来,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C: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
D:幸福生活是靠奋斗获得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并取得了一系列改造自然、建设发展的伟大成果;最后对此进行总结,幸福需要依靠奋斗获得。选项中提到“奋斗”这一主题词的只有D。
A、B、C三项均是文段分说的内容,概括不全面。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6、【言语理解】为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申遗无疑意义重大。但是更值得思考的是,申遗只能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名分,要想使传统文化真正发扬光大、深入人心,还有许多文章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当代人的文化定位接轨,这样才能唤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人们参与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要提升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参与度
B: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C:要给传统文化资源申请文化遗产保护,使其发扬光大
D: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激发国人的民族认同感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强调了“传统文化申遗”意义重大。然后指出,申遗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手段,要想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做的还很多。接着给出对策,“最重要的是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当代人的文化定位接轨”。B项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
A、C、D三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
7、【言语理解】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地区忽视有限的环境容量,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频发,环境质量陡降。
B: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
C:随着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中国观众更希望在电视荧屏找到文化根脉与精神的时代表达。
D: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引起了……问题”与“……问题频发”句式杂糅,选择其一即可。B、C、D三项无语病。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8、【言语理解】成功摘掉“雾都”帽子的伦敦,是许多人心目中治理空气知耻而后勇的________。但60年后,伦敦的境况并不乐观,空气难达标,欧盟屡警告,这似乎也昭示着空气治理从来不是________的事情,也提醒着我国治理之路的漫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 易如反掌
B:象征 按图索骥
C:榜样 闭门造车
D:典范 一劳永逸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由“但60年后,伦敦的境况并不乐观”“提醒着我国治理之路的漫长”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表达空气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闭门造车”比喻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两者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易如反掌”形容事情非常容易办到。“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可以得到永久的安逸。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一空,“标志”指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物或事件。“知耻而后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用含褒义色彩的“典范”修饰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传承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刻精神内涵,民间艺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也成了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手工技艺,离开村庄谋生。对于大多数普通艺人,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只是一个概念,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和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仍然是最先考虑的因素。传承文化和提高收入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过程之中。对于民间艺人,作为“理性人”去追求收入最大化无可厚非,而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民间艺人基本生活和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真正让民间艺人扎得住根、沉得下心。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激发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B:
经济效益影响民间艺术的传承
C:
提高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
D:
民间艺术传承的断代危机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民间艺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成为传承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接着分别从年轻人和普通艺人谋生的角度说明传承文化和提高收入之间的矛盾,并对民间艺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行为表示理解;最后从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阐述应该思考如何在保证民间艺人基本生活和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由此可知,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对策”的行文结构,对策部分为文段重点,即如何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A项表述与此一致。
B项,仅对应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体现文段尾句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对策,非文段重点,排除。
C项,仅对应“在保证民间艺人基本生活和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与文段强调的“如何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真正让民间艺人扎得住根、沉得下心”的论述重点不一致,排除。
D项,“断代危机”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3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3题
10、【言语理解】10年过去了,1997年泰铢大幅贬值诱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整个地区带来的痛楚和无奈似乎还 。发生在泰国的危机竟然波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对泰铢汇率的“矫正”迅速 为地区性金融危机,至今仍让人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忆犹新 蔓延 扼腕叹息
B:恍如昨日 扩展 谈虎色变
C:历历在目 演变 心存余悸
D:历久弥新 衍生 不寒而栗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对泰铢汇率的‘矫正’”和“地区性金融危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件,而“蔓延”和“扩展”是指同种性质的事物在程度上的加深,排除A、B。从文段的语境分析,“历久弥新”与“痛楚和无奈”不对应,排除D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