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112

发布时间:2024-03-10 7:15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50年前,世界人口大约只有如今的一半,人类曾希望用所谓的“绿色革命”阻止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杂交种子和化肥使用量的猛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统计显示,与我们父辈生活的时代相比,当下全球的粮食产量翻了将近一番,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农业生产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增长了两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对粮食危机的本质认识不足

B:杂交种子和化肥并非“绿色革命”的本质

C:解决问题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D:“绿色革命”并非解决粮食危机的良药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绿色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后给出具体的统计:粮食产量翻了将近一番,但是农业生产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增长了两倍。故文段意在强调的是解决粮食问题不应该以生态环境为代价,C项与此相符。A项“粮食危机的本质”和B项“‘绿色革命’的本质”文段未提及。D项,文段并非说明“绿色革命”不能解决粮食危机,而是强调以“绿色革命”来解决粮食危机对生态的影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2、【言语理解】交通的拥堵只是一面镜子,________出的是面对汽车与人口激增带来的交通压力、环境压力,许多城市还没有做好准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映

B:体现

C:折射

D:展示

正确答案:C

解析:“展示”常用于褒义语境中,与题中“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的搭配不当,排除D。“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都符合句意,但通过题干中“交通的拥堵只是一面镜子”的比喻,可知用“折射”更为恰当,排除A、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3、【言语理解】如果两个朋友已相识多年,他们之间的感情必然非常      :有时亲密无间,有时形同陌路。潮起潮落,甘甜苦涩。我们如何平静地对待这些起起落落,直接影响到友谊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厚 发展

B:复杂 进展

C:细腻 保持

D:多样 延续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冒号后面对感情状态的描述可知,感情是“复杂”的,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社会和文化推崇慷慨行为,但这种行为往往要求一个人为他人利益贡献自己的资源,所以这很难用一般的经济理论解释。然而,有神经科学论文指出,即使会牺牲自我利益,有些人也会对他人慷慨大方,这是因为当人表现出慷慨时,会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而这些区域与产生幸福感的区域相互关联。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牺牲自我利益去满足他人的行为不应过多推崇

B:人类做出慷慨行为与产生幸福感时的大脑机制相同

C:慷慨行为能增加幸福感是人们慷慨待人的原因之一

D:经济学理论能够充分阐述人类利他行为的机制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文段未提及是否应推崇慷慨行为,“不应过多推崇”无中生有,排除。
B项说法错误,文段只提到慷慨行为会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与产生幸福感的区域相互关联,由此并不能推出人类做出慷慨行为与产生幸福感时的大脑机制相同,排除。
C项说法正确,可由“有神经科学论文指出,即使会牺牲自我利益,有些人也会对他人慷慨大方,这是因为当人表现出慷慨时,会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而这些区域与产生幸福感的区域相互关联”推出,当选。
D项说法与文段首句的“这很难用一般的经济理论解释”相矛盾,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6题

5、【言语理解】抗战小说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一般强调英雄人物的“神圣使命”,强调军人形象塑造,________百姓形象。而在《怒吼的平原》中,作者将普通群众纳入群像之中,军与民的笔墨虽不是________,却同样饱含深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忽视 厚此薄彼

B:削弱 等量齐观

C:忽略 伯仲之间

D:淡化 平分秋色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句意为抗战小说中强调军人形象,不强调百姓形象。“忽视”“忽略”均侧重不注意、不重视。而文段中表达的意思是有意识地不强调,两词均不符合句意,排除A、C。
第二空,由“虽不是……却同样……”可知,所填词语应表同样之意。“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其强调的是存在差别,但同等看待,不符合文意,排除B。“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21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6题

6、【言语理解】“互联网+”,是一种科学地驾驭技术、利用技术基础上的提速、提质、提效。作为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的互联网,用于建设和发展是积极正面的,用于攻击和损毁是消极负面的。既要积极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这一先进工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建立良好秩序,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范由于破坏性运用所带来的被动和伤害。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互联网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B: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就是对互联网辩证地趋利避害

C:“互联网+”的出现就是为了消除互联网的消极负面作用

D:互联网使得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耽误了学业,是弊大于利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指出,互联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运用。A、D两项分别由其一面得出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的结论,推断失当,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有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7、【言语理解】正统的解释认为缠脚是一种控制妇女的方法,是封建统治者所愿意看到的。从理论上说是没错,但是,缠脚从它最初发生到缠脚小到三寸,有个很长的过程,像宋朝那样只是把脚稍缠得瘦点,不可能对妇女有什么限制。缠脚使妇女便于被控制,有利于黑暗制度的稳定之类的言论,应该是这种极端的病态式缠脚普及之后才产生的。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缠脚从最初出现到缠脚小到三寸,经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

B:缠脚是封建统治者创造出来用于控制妇女、加强皇权的残酷政令

C:缠脚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或许是古代妇女某种习俗的病态演变

D:缠脚最初出现的真正原因可能不是作为封建统治者控制妇女的一种方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了关于缠脚原因的正统解释,然后对此解释进行分析。由宋朝的“只是把脚稍缠得瘦点,不可能对妇女有什么限制”可知,缠脚最初可能不是出于控制妇女的目的。由此可见,之前正统解释认为缠脚是一种控制妇女的方法的观点并不确切。故D项为文段的主要观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就一个群体而言,发生某种风险的几率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趋向一个常数。层次越高,范围越大、人数越多,这个客观存在的  就越  、越稳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定数 集中

B:变数 显著

C:常数 明显

D:固数 明确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第二句中的指示词“这个”可知,第一空中“客观存在的”应该是前面所说的“常数”,从而使前后保持一致。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9、【言语理解】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些规律逐渐显现出来,认识不到的话则会误导舆论和政策。劳动经济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特别是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之后,求职者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单纯的大学毕业几个月之后的就业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可靠性不高

B: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有待商榷

C: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需要一定时间

D:求职时间长短与工作匹配程度成正比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如果认识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些规律,就会误导舆论和政策,接着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求职者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单纯的大学毕业几个月后的就业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有待商榷。A项“可靠性”表述太笼统,C项并非文段主旨所在,D项本身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10、【言语理解】这些文学巨匠________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等众多派别,他们的作品很直观地反映了由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法国文化的辉煌,也淋漓尽致地________了社会的现实状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包涵 映射

B:涵盖 映射

C:包涵 折射

D:涵盖 折射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涵盖”指包容、覆盖,涉及对象为范围。此处用来表达“文学巨匠”涉及的派别广,用“涵盖”更恰当,排除A、C。
第二空,由“也”可知,此处存在并列关系,即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前文的“直观地反映”意思相近。“映射”意为反射,反映;“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根据词义可知,“映射”填入更符合句意,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