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103

发布时间:2024-03-09 10:29     浏览量:27

1、【言语理解】8.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的,当思想史的研究者发现一些来自伟大头脑的伟大思想起源甚卑,有时便可能会感到尴尬。如果允许我们将任何相对稳定的社会或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将会发现:要在正式思想及其相对应的民间思想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是非常困难的。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的交流是复杂的

B: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往往受到民间思想的影响

C:思想史的研究者有必要改变对民间思想的看法

D: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共同构成稳定的社会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是一段关于民间思想和正式思想关系的论述。选项中能体现二者关系的只有A,又由“民间思想和正式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的”可知,正确答案为A;D项将文中“如果”臆断为确定的事实,所以是错误的;选项B、C文中未体现。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饮食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是较稳定的领域,国有盛衰,代有兴亡,用筷子吃饭数千年不变,与宴饮相关的某些礼仪程式也很少变化,盛行西周的乡饮酒礼,上可溯至三代遗风,下传至清道光年间,其敬老、尊长、议政的古风_________,连酒会程序——谋宾、迎宾、旅酬和送宾等礼仪也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通 相差无几

B:一脉相承 大同小异

C:如出一辙 毫无二致

D:衣钵相传 半斤八两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饮食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是较稳定的领域”“用筷子吃饭数千年不变,与宴饮相关的某些礼仪程式也很少变化”可知,敬老、尊长、议政的古风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延续、流传下来。“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侧重事物有关联而不是事物存在继承关系,与文意不符,排除A。“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填入与“上可溯至三代遗风,下传至清道光年间”相呼应。“如出一辙”比喻两种言论或事情非常相像,侧重相似而不是继承,且多含贬义色彩,不符合文意,排除C。“衣钵相传”指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空缺处所填词语修饰的是“古风”,而不是技术、学术,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D。
验证第二空,“大同小异”指大体上相同,略有差异,与“用筷子吃饭数千年不变,与宴饮相关的某些礼仪程式也很少变化”相呼应,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6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1题,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3、【言语理解】

东风刮来的云朵里,细腻如酥的雨丝儿飘落下来,当云朵被________得支离破碎时,丝丝状状中阳光________,空气中透出些寒气。又过了几天,深夜里,一股带着暖意和芬芳的神秘气息________,有什么东西似乎开始改变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撕裂 出现 突然侵入

B:分割 突现 黯然进入

C:割离 乍现 悄然潜入

D:分离 闪现 悠然涌入

正确答案:C

解析:

先看第三空,“黯然进入”偏消极,与文段整体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B。第二空,“出现”一词与题干散文风格的语体色彩不符,排除A。第一空,“割离”指割开、分离;“分离”指分开,别离。此处形容云朵被雨丝儿分开的状态,用“割离”更形象,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4、【言语理解】好的作品会对一些人的人生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让人生目标更加________。曾几何时,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平凡的世界》,成为许多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圣经”,成为他们一生中经受________、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笃定 磨难

B:确定 波折

C:淡定 磨炼

D:镇定 挫折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淡定”指遇事沉着、冷静,一般形容人的性格或遇事时的表现;“镇定”一般指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这两个词语均不能用来形容人对“人生目标”的态度,排除C、D。“目标更加确定”指的是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清晰;“目标更加笃定”指的是实现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不动摇。文意为好的作品能给人战胜苦难的动力,让人坚定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故“笃定”更契合文意,暂定A项。
验证A项第二空,“磨难”指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比B项的“波折”程度更重。由“圣经”“苦难”“强大的精神动力”可知,此处不是经历了小的波折,而是经历了大的磨难,A项正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2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7题

5、【言语理解】国有企业之所以需要改革,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它的产权属于国家,从而产生了国企经营非人格化的矛盾。后果是,企业管理者不必对企业负责,企业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在改革中,国企开始面向市场,同时政府也给予了其充分的自主权,但这又导致一些国企高管强化了内部人控制,使国企成为某些人假公济私的腐败通道,而通过股份化改革吸收的公众资本由于力量微薄,根本不可能对此起到制衡作用。显然,混合所有制模式建立以后,如果国有企业的这种内部人控制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改变,那么,它的效果也只能是有限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经营非人格化导致国企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B:混合所有制模式能有效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C:公众资本力量是无法制衡国企内部人控制机制的

D: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国有企业需要改革的原因是它的产权属于国家,国企管理者不对企业负责,企业效益低下;接着指出,改革使国企开始面向市场,但由此又导致国企高管强化了内部人控制,滋生了腐败,而公众资本由于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最后得出结论,若国企内部人控制机制不改变,其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效果也只会有限。故文段强调的是国企内部人控制机制,只有C项体现,为正确答案。
A项只是国企改革的原因,非文段重点所在,排除。由文段尾句“它的效果也只能是有限的”可知B、D两项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79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7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

6、【言语理解】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总是曲里拐弯,充满细节、血肉,剪不断,理还乱。在是否宜居方面,与摩天大楼相比,苏州园林、四合院并不落后;与以购物为唯一目的的超市相比,庙会、集市带来的不是混乱,而是更顺乎人情。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其实并不混乱

B:表面纷乱的传统生活有自己的魅力

C: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比现代生活更好

D:摩天大楼和超市代表的现代生活缺乏人情味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纷乱的;接着由“并不落后”“更顺乎人情”可知,作者对这种表面纷乱背后的实质是认可的,甚至是赞美的,认为其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的。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0题

7、【言语理解】装在司机座位上的这个系统可以在司机疲劳驾驶的时候,发出________或者自动刹车。此外,这个系统不但可以提醒车辆被盗,还可以通过________到的数据识别出盗贼的身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警戒 采集

B:警报 汇集

C:警示 收集

D:警告 搜集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警戒”指为防备出各类问题而采取保障措施,与“发出”不能搭配,排除A。“警报”指通过电台、电视、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警示”指警告,启示;“警告”指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付的责任。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汇集”侧重于“汇”,即汇合;“收集”侧重于“收”,即接收;“搜集”侧重于“搜”,即搜罗。这个系统是装在司机座位上的,当盗贼偷盗车辆时,其会对盗贼的身份信息进行接收,故此处用“收集”最恰当,排除B、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1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1题

8、【言语理解】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文风与人品、政治与学术,向来很难划开一道理性的界限,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其实,元好问早就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刘因也曾说“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
以下观点与原文意思最相符的是:

A:“文如其人”式的说法过于武断

B:凭感觉去评价人是不可靠的

C:知人知面不知心

D: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人习惯于把知识与思想、文风与人品、政治与学术联系起来,然后用元好问和刘因的诗对这一倾向进行了否定。元好问的诗说的是文章好,未必人品好;刘因的诗说的是文章不好,未必人品不好。综合可知,文段意在说明一个人的学问、作品的高低与其人品的高下并非完全对应,所以单从这些来评价人太武断,A项与此为同义转换。
B项“凭感觉去评价人”范围太广,而文段主要针对的是从学识、文风来断定人品的问题。C项也脱离了从学识、文风来断定人品的问题。文段只是否定了“文如其人”这一方法,D项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2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2题

9、【言语理解】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根本目的。如果把城市治理比作绣花,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就是那条在千头万绪中________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疏通

B:贯彻

C:联合

D:串联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线”搭配,且能体现“线”的作用。“疏通”指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或指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双方的争执。“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多与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搭配。二者与“城市治理方方面面”搭配不当,排除A、B。“联合”指联系使不分散;结合。强调的是结合在一起,而句意为使城市治理的各方面有所联系,并没有强调要将各方面结合在一起,不能体现“线”的作用,排除C。“串联”指贯穿连接。填入形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这条线将城市治理的各方面联系起来,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题

10、【言语理解】当中国还处在古典的地方主义文化中时,一方面家乡观念牢固地限制了人口迁徙,另一方面人口迁徙又是自由的。人口的迁徙未必一定会令被迁徙地获得发展,但是,考察人类历史,可以认为:凡是发展了的地区,一定是人类迁徙进入的结果。有西亚人口的迁入,才有了古希腊的辉煌。有欧洲大陆人口的迁入,才有了英伦三岛的崛起。有了潮水般的闯关东,才有了清朝晚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富饶。地区的繁荣,离不开迁徙而来的人口的创造与建设。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地区间的流动、迁徙人口就是“外来人口”

B:在中国的古代,人口迁徙是受到限制的

C:对于迁徙而来的人口,不应该歧视和排斥

D:没有人口迁入,就不会有地区的发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人口迁徙的话题,并指出人口迁徙未必一定会使迁徙地获得发展,然后以“但是”引出观点——凡是发展了的地区,一定是人类迁徙进入的结果。最后举例说明,并重申观点“地区的繁荣,离不开迁徙而来的人口的创造与建设”。由此可知,论述人口迁徙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应为文段主旨,D项正确。
A项,“外来人口”的概念在文段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与“另一方面人口迁徙又是自由的”相悖,排除;C项的“歧视和排斥”问题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