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937

发布时间:2024-06-01 10:09     浏览量:38

1、【言语理解】“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环游世界。”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这句名言可谓________。科学类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出现很多专业用语,或引用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________。科学类流言经常会反复传播,即使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客观上存在“________”的效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语中的 偷梁换柱 众口铄金

B:一言蔽之 故弄玄虚 以讹传讹

C:一语成谶 移花接木 三人成虎

D:一针见血 信口开河 风声鹤唳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中说的是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传播得非常快,恰恰印证了“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环游世界”这句名言。“一言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后多接总结性内容,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B。“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填入也不能体现这句名言与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的契合性,排除D。
第二空,“偷梁换柱”和“移花接木”都含有依靠手段欺骗别人的含义,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以从第三空入手分析。
第三空,“众口铄金”形容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强调的是舆论的力量大。“三人成虎”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三人成虎”与形容谣言传播的语境更契合。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题,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题

2、【言语理解】科普创作历年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还需要作者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要培养青年科普作者,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就需要遵循科普创作的特点和规律。比如,进一步明确科普创作的地位,将其放到与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等同等的地位予以重视,或者建立科普人才的培养机制等。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科普创作需要多方面的巨大投入

B:科普作者应当遵循科普创作的特点和规律

C: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比科普创作更重要

D:建立科普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不仅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还需要作者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可知,A项正确。原文是说“要培养青年科普作者,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就需要遵循……”,而不是说“科普作者应当遵循……”,B项偷换概念,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原文说的是“与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同等的地位”。D项,“不可或缺的环节”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3、【言语理解】在元代画家的笔下,花鸟画已经成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途径,这种发展无疑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发展至明清时期,许多花鸟画家更把家国观念、道德品评、祈求幸福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寄托于画中,有些画家甚至将花鸟内容个性化,借以表达喜怒哀乐。因此,画家创作时重视追求境界多于形似,因而特别讲究笔墨运用,注重意境。他们不把绘画称为“画画”,而叫“写画”,确实有其原因。
这段文字意在:

A:比较元代和明清绘画技法的不同

B:叙述古代花鸟画的演变过程

C:解释“画画”和“写画”的区别

D:强调明清花鸟画的创作更加注重意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了花鸟画在元代的发展丰富了其内涵,紧接着说明了花鸟画在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指出“画家创作时更加注重意境”正是他们把绘画称为“写画”的原因。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明清花鸟画的创作更加注重意境。文段并未将元代和明清绘画技法进行比较,A项无中生有。B项内容非文段重点所在。“写画”在文段末句提到,是为了说明“意境”,非文段重点。D项是对“因此”之后内容的概括,符合文段主旨。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4、【言语理解】夏季天气炎热,人很容易犯困、无精打采,这时不妨吃几颗葡萄来帮你提神、消除疲乏之意。因为在葡萄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成分,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从而为大脑供给所需能量,快速恢复大脑活力。同时,葡萄中还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能对神经产生良好的________,帮助人体________衰弱的神经,这也是提神醒脑的有效途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刺激 调理

B:应激 调节

C:激变 调整

D:激发 调剂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应激”指对刺激产生反应,是被动行为。而题意是氨基酸对神经所起的作用,是一种主动行为,排除B。第二空,“调整”指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如“调整物价”“调整时间”“调整方案”等。“调剂”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如“调剂物资”“调剂生活”等。两者均与“神经”搭配不当,排除C、D。“调理”指调养,调护。“调理身体”为习惯搭配,因此“调理”与“衰弱的神经”搭配也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7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5题

5、【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不能契合孟子“舍生取义”精神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C: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正确答案:C

解析:“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A项,意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爱国的丹心比个人的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B项,意思是为国家奉献生命,也体现了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C项,意思是为了自身的高洁品质而牺牲生命,没有体现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D项,意思是有的牺牲生命价值很大,有的牺牲价值小,体现了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6题,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6题

6、【言语理解】威慑其实是让假想敌的内心产生恐惧,从而阻止他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但是这种恐惧的根源有两个:第一,对手要认可威慑方所具备的实力,很难想象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威慑强大的美国;第二,对手还要相信威慑方动用实力来达到目的的决心,换句话说,对手要确认威慑方的意图。如果对手认为威慑方并不具备真实的进攻性意图,那么简单的展示实力或者言语威胁就毫无意义了。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威慑方通过让潜在对手相信自己的实力以达到威慑的目的

B:威慑的目的在于阻止强大对手的攻击并使其产生惧怕

C:威慑方真实明确的意图更能给对手带来恐惧

D:威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威慑方的认知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了威慑其实是让假想敌的内心产生恐惧,接着说明了这种恐惧的两个根源,根据其中的“对手要认可威慑方所具备的实力”“对手要确认威慑方真实进攻意图”以及文段的末句可知,威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威慑方的认知。D项与此相符。A项,让潜在对手相信威慑方的实力只是达到威慑目的的条件之一,还需要对手认为威慑方具备真实的进攻性意图,排除。由“威慑其实是让假想敌的内心产生恐惧,从而阻止他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可知,B项表述错误。由题意知,真实的进攻性意图能使对手产生恐惧心理,C项“真实明确的意图”偷换概念,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38题

7、【言语理解】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为中华民族写历史,让我们一起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宏观地看我们两岸合作的意愿。
句中的“意愿”指:

A:愿望和前景

B:心愿和远景

C:心愿和心景

D:愿望和景致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上在考查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搭配。根据语境,说的是两岸合作的前景良好,C、D首先排除。“远景”通常和“目标”搭配,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人们一般都喜欢追逐日出或日落景观,但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意识到,其实在与太阳相反一侧的天空,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景观,比如说人们能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山影”和“地影”。日出或日落后,在太阳照射下,高大山峰投射出巨大阴影。此时站在该山峰的观察者观察这个阴影,阴影看起来像金字塔,这就是山影。而地影,是地球本身投射在大气层上的影子。除了登山家或摄影师,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山影和地影,并将它们作为一种景观来欣赏。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大多数人不喜欢欣赏“山影”“地影”景观

B:人们不把“山影”“地影”作为景观来欣赏

C:“山影”和“地影”是鲜为人知的山上景观

D:只有极少数人能发现和欣赏“山影”和“地影”

正确答案:D

解析:A、B两项理解不正确,由“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山影和地影,并将它们作为一种景观来欣赏”可知,文段提到的是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两种景观,从而不能欣赏,并不是不喜欢欣赏,或不把“山影”“地影”作为景观来欣赏,排除。
C项理解不正确,由“比如说人们能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山影’和‘地影’”可知,“山影”和”地影”是影子景观,不是山上景观,排除。
D项理解正确,由“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意识到……‘山影’和‘地影’”“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山影和地影”可知。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有些被宣称为“清热下火”的凉茶,其实连茶的“远亲”都算不上,它们不含通常的“茶叶”,只是含些中草药提取液。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的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但是,这样一种“有效”却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都会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B: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

C: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

D: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凉茶其实不含茶,然后从医学角度对凉茶宣称的“清热下火”功效进行了解释,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们感觉到的清热去火与凉茶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最后以转折词“但是”指出,消费者之所以对质疑凉茶的言论进行攻击,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对凉茶的实质了解不够。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题干中并没有说凉茶会对健康不利,A项错误。作者对凉茶的“清热下火”功能进行了直接的否定,而不仅仅是“怀疑”,C项错误。文段说的是“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D项“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10、【言语理解】一个人走在森林里,膨胀的暖流扑面而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________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润的凉意令人感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________,但泥土中仍________着湿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泻 干涸 残存

B:汹涌 断流 留存

C:肆意 枯竭 保存

D:奔腾 湮灭 残留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用于修饰“热气”。“肆意”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不能用于形容“热气”,排除C。
第二空,“湮灭”指埋没磨灭,用在此处与“泥土中仍有湿气”语境不符,且与“河道”搭配不当,排除D。
第三空,对应“它们虽早已……”,此处表示的应是河道的水虽已干枯,但泥土中还剩下些湿气。“残存”侧重未被消除尽;“留存”侧重持续存在。“残存着湿气”更符合语境,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