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929

发布时间:2024-05-31 17:43     浏览量:53

1、【言语理解】“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20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的艺术理念,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上去,这是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阐述,实则它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再怎么创新,再怎么放飞自我,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吴冠中看来,抽象绘画就像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和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艺术才有根基,才能保持与观众的交流。
下列观点符合“风筝不断线”理念的是:

A: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B:艺术创作应该以生活为基础

C: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D:艺术离开民众就失去了土壤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吴冠中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用“看上去……实则……”的句式强调这一理念实际介绍的是艺术无论怎样创新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接着用吴冠中关于风筝、天空的比喻再次介绍了艺术创作基础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和感受,要想让观众接受、欣赏艺术,艺术作品和生活间必须有线相连。由此可知“风筝不断线”理念指的是创作艺术作品要以生活为基础。B项正确。A项的“高于生活”、C项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文段均未涉及。文段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要以生活为基础,D项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与文段主旨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46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53题

2、【言语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五千年抗击灾难的历史。在战胜灾难的过程中,这个民族越来越强大。这次雪灾和历史上的一次次灾难一样,在带给我们教训的同时,我们这个民族一定会通过抗灾收获些什么。尤其是在这个广土众民的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灾难将成为比农业社会更可靠的信赖关系的催化剂

B:灾难将为政府组织民众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有益的经验

C:灾难将促使民众更加成熟

D:灾难将促使政府和民众更加成熟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与常识不符,排除。B项“应对各种危机”表述夸张,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只提到了“民众”,没有提到“政府”,由文中的“广土众民的国家”可知D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中国社会中的个体首先是天然地生活在一个他自己不能选择的网络中。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功与失败总是嵌入在他的社会网络中而难以独享。这就是说,他在没有打算拥有社会网络的时候,别人在道义上就是他的潜在资源,而无论他愿意与否,他本身也是别人的可利用者。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社会网络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B:

中国人都生活在网络世界

C:

中国的民间潜在资源 

D:

中国的社团的发展基础

正确答案:A

解析:C项的“民间”与D项的“社团”都为无中生有,排除。文中的“网络”特指“社会网络”,故A项比B项更确切。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我们仍然看到煤是暗的,墙是亮的,这是明度恒常性。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的知觉不变,这是颜色恒常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知觉恒常性是相对的

B: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C:视知觉的恒常性最为明显

D:视知觉恒常性的各种表现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介绍知觉的恒常性的概念,然后举了视知觉的恒常性的例子进行具体介绍。文段重点在于介绍何为知觉恒常性,对应B。A项所说的“相对”在文段未提及,排除。文段说的是“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C项的“最为明显”过于绝对,排除。D项的“表现”是举例的内容,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家庭农场的出现、成长、壮大,一方面顺应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民进城转变身份的要求,让农民进城居住、生活无________;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重新________农业生产秩序,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从________的农户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依靠工资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过上“体面”生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衣食之忧 调整 困顿

B:生存之虞 治理 芜杂

C:燃眉之急 整理 沉重

D:后顾之忧 整合 繁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题意为让农民没有生活上的担忧。“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与题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治理”指统治,管理。如治理国家。与“秩序”搭配不当,排除B。第三空,“困顿”指劳累到不能支持,(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繁重”指(工作、任务)多而重。此处形容农户劳动,“繁重”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7题

6、【言语理解】后世学者常常将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探究,却很少有人观察到几乎同时发生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至少在经济领域,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与甘地的非暴力主张很可参照。
作者写作这段文字意在指出: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联系紧密

B:学者忽视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1919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C:“五四运动”前后,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受到甘地主张的影响

D:“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俄国和印度两大思潮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作者用“事实上”引出了自己的观点——“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D项的表述与此一致。A项未提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不够全面。B项学者的研究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观点,其本身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C项只涉及“经济领域”的影响,过于片面。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物品的预设用途为用户提供了该如何操作的线索,比如平板是用来推的,旋钮是用来转的。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________体现,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如果简单物品也需要用图解、标志和说明书来________操作方法,这个设计就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面 呈现 粗糙

B:有效 指导 落伍

C:充分 解释 失败

D:合理 演示 笨拙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一看便知”“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可知,填入词语应表体现很彻底之意。“合理”指合乎道理或事理,与题意无关,排除D。“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全面”指完整周密,兼顾各方面的;“充分”指足够。A、B、C三项填入均可。
第二空,“指导”可与“操作”搭配,与“操作方法”搭配不当,排除B。
第三空,“粗糙”侧重于不精致。对于简单物品也需要解释操作方法的设计,用“粗糙”描述程度过轻,“失败”更能表达其根本缺陷,排除A。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4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4题

8、【言语理解】当资产价格下跌,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抛售资产,________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出现恶性循环,市场流动性________,最终引发金融体系的崩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推动 降低

B:促使 缺乏

C:导致 枯竭

D:驱使 消失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推动”和“促使”多用来指出现比较好的结果,文中“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指的是不好的结果,据此可排除A、B。“驱使”指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如不堪驱使;推动,如好奇心驱使,主语多为人或内心的某种欲望。此处句子的主语是抛售资产这一行为,适用对象不符,排除D。验证第二空,用来修饰“流动性”的丧失,“枯竭”符合。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7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7题

9、【言语理解】世博会有一句专属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各个时代的重大创新发明、生活方式,都由世博会催生和起步,小到电灯、电视、热狗、冰激凌、拉链,大到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都从世博会开始,之后走进无数人的家庭,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正因为“一切始于世博会”,能在世博会上得到一角展示空间已是难能可贵,世博会选择合作伙伴更是万里挑一,它象征着一个时代对一个品牌全方位的肯定。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说明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B:介绍世博会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C:强调参加世博会对品牌宣传的重要意义

D:阐释“一切始于世博会”的来历和内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指出世博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参展世博会十分难得,象征着一个时代对一个品牌全方位的肯定。故文段意在强调的是参展世博会对品牌宣传的重要意义,对应C。A、B两项是论述内容,非文段重点。D项,文段只指出“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世博会的专属名言,并没有解释它的来历和内涵,可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10、【言语理解】根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的博士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博士的产出就像某些工业产品,如汽车、电脑和电视,年年攀升。世界上博士产量年增长率占前三甲的是两个发展中的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第一位是中国,年增长率为40%,每年已达到近5万人;其次是墨西哥,年增长率为17.1%;增长率第三的是丹麦,为10%。但是,在博士产量大增的情况下,也有极少数的国家并没有随大流。例如,德国是博士产量几乎一直保持零增长的国家。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许多国家的博士培养已经产业化

B:博士数量的增长是全球的总体趋势

C:博士的培养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D: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博士数量增长快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文段只说博士数量很多,没说“已经产业化”。
B项,由“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的博士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可得出。
C项无中生有,无法得出。
D项属妄加推测,由“占前三甲的是两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增长快。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