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902

发布时间:2024-05-28 23:16     浏览量:17

1、【言语理解】“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商品生产(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技术经济价值链上,传统的分工是高校的理科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科从事应用研究,企业则从事生产建设和相应的技术研究,各环节的创新活动是相对独立的,环节间的纵向协同创新较少,因而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乃至应用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这个局面能否改变,对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如果价值定位是完成论文和科研课题,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将成果止步于学术期刊和实验室,难以产生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愿望和内动力;如果价值定位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自发产生与企业合作的内驱力。
作者最想说明的是:

A: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影响着高校和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

B: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

C:应该打破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不利局面

D:只有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科学研究才有价值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如今存在许多理论研究乃至应用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然后说明要改变这一局面,对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要将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为应用于实际。由此可知,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2、【言语理解】①众所周知,社会期望一旦提高,如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一般是绝不可能下降而总是不断上升的
②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财富分配这边
③当然,解决的思路必须立足于两个方面,即社会期望和财富分配
④如何逐步提高社会公正感,成为当前中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⑤从社会期望方面入手的解决思路极为有限,甚至是徒劳的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⑤②

正确答案:D

解析:③总括提出“社会期望”和“财富分配”两个方面,①、⑤阐述的是“社会期望”,②阐述的是“财富分配”,故③应排在①、⑤、②之前,与此相符的只有D,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3、【言语理解】“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从宏观上说,礼是用来济世安民的,“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从微观上说,礼是用于典礼仪式的。中国古代作为仪式的礼非常多,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五礼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古人有言,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可见,礼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恭敬、尊敬之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被古人看作是天经地义、人道所依的最高原则

B:但本质上都是通过祭祀神灵以求取幸福的宗教活动

C: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D:但所有的形式都要反映同一个理念,即恭敬

正确答案:D

解析:由“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礼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恭敬、尊敬之意”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礼”中贯彻着的恭敬思想。D项填入最能与后文构成对应。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25题

4、【言语理解】随着人们的寿命延长,更快地退休,他们可用的时间愈来愈多。在亚洲国家,享受悠闲生活的重要性正获得人们新的关注。在亚洲国家快速迈向老龄化社会之际,它们正尽力解决如何最好地让其人口做好准备拥抱退休后的生活的问题。随着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这一问题更加紧迫。
这段文字旨在讨论:

A:如何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

B:如何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

C:如何解决婴儿潮退休问题

D:延长寿命与推迟退休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提出由于寿命延长和更快地退休,人们可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在亚洲,如何享受退休生活受到关注。随着社会迈向老龄化,亚洲国家正尽力解决人们享受退休后的生活问题。文段主要论述的对象为退休生活,可以先排除没有提及主要论述对象的B、D。C项,末句的“这一问题”指的是前一句的“如何最好地让其人口做好准备拥抱退休后的生活的问题”,而非“解决婴儿潮退休问题”,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5、【言语理解】“广场舞大妈”在一种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形成强烈对比的方式中,通过________的身心体验表达着她们对“共同存在”的渴求。在这个意义上,广场舞已经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及其发生主体,成为一种时代________,即个体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共同感的缺失和对群体性兴奋的向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比拟 共鸣

B:如痴如醉 精神

C:由外及内 象征

D:酣畅淋漓 隐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如痴如醉”通常用来形容神态,不能形容“体验”,排除B。由“渴求”可知,“广场舞大妈”表达的方式是很热烈、急切的,“由外及内”体现不出这一特点,排除C。
第二空,用“时代共鸣”形容广场舞不恰当,排除A。此处说的是广场舞流行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隐喻”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5题

6、【言语理解】古典音乐里有很多“炫技”的曲目,在历史发展中,有推动“炫技”的多重力量存在。有时候,是作曲家想要试验声音的极限,出于旋律或和声的考虑,写了当时的演奏者一般演奏不出来的乐段。有时候,是作曲家不够了解某个独奏乐器,无法贴切地从演奏的角度理性思考,于是写了很难演奏甚至无法演奏的曲子。还有些时候,是演奏者主动追求突破,要求演奏过去没法表现的音乐,并借此凸显自己和其他演奏者不同的地方。
关于音乐“炫技”的推动力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作曲家出于实验考量创作了很难演奏的乐段

B:演奏者迫于乐曲要求不得不进行极限性演奏

C:作曲家因考虑不周全创作了极难演奏的曲目

D:演奏者为凸显自己个性主动进行突破性演奏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有时候,是作曲家想要试验声音的极限……写了当时的演奏者一般演奏不出来的乐段”可知,A项与文意相符。
B项的内容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与文意不符,当选。
由“有时候,是作曲家不够了解某个独奏乐器……写了很难演奏甚至无法演奏的曲子”可知,C项与文意相符。
由“还有些时候,是演奏者主动追求突破……并借此凸显自己和其他演奏者不同的地方”可知,D项与文意相符。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6题

7、【言语理解】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某农民代表在讨论中对温家宝总理表示,“作为人民代表,要把农民的烦恼事讲给总理听。但我讲出来只是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温家宝立即纠正说,“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
对总理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利的直接行使者,政府工作要受到人大的监督

B:人大代表是全体公民的代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人大代表是全体公民的直接代表,具有决定权和任免权

D:政府工作要受到人大的监督,而人大代表不必接受政府的监督

正确答案:A

解析:总理的话“你有要求我的权利”中的“你”代表的是人大和人大代表,“我”代表的是以总理为首的人民政府,由此可看出我国政府和人大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工作要受到人大的监督。A项表述正确。B、C两项没有涉及政府,排除。D项“人大代表不必接受政府的监督”文段未提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8、【言语理解】中华饮食文化一向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们融入其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一方面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身体比我们健康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国人接纳西方饮食文化的原因

B:中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复杂心理

C:中华饮食史是一部饮食文化的交流史

D: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表明了中华饮食文化对待外来饮食文化的态度,接着分析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鄙视与排斥,另一种则是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故文段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人对待西方饮食文化的矛盾与复杂心理,B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接受西方饮食的是一部分,是文段的部分内容。C、D两项均脱离论述对象“中国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3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9、【言语理解】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示。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B: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C: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D: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避讳都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
B项干扰性较大,原文只是说避讳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这里的“极致”应理解为避讳的制度更完备、更细密,调整的范围更广泛等,但涉及程度上未必就更“严格”。
C项也不正确,人们进行各种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而不是趋吉避凶的心理。
由末句“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可知,D项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10、【言语理解】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都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情况。信息的传输者和接受者之间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的矛盾,很容易为非正规传输渠道打开方便之门;了解信息无门,就会寻找体制外的信息渠道。于是某些知情或者号称知情者,就会“各投所好”,传播或者制造小道消息。小道消息作为社会信息需求的一种自我补救,它是在组织交流不充分、不通畅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畸变信息。尽管其可能存在一定的真实性,但其扩散的结果很难控制,容易引发社会盲动。
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A:小道消息出现的原因

B:信息传输体制的弊端

C:形成信息不畅的原因

D: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后果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说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弊端,接着说这些弊端会产生矛盾,由“于是”引出文段的论述对象“小道消息”。即文段论述的是小道消息是如何出现的。A项准确,当选。B、C、D三项均为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