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人民城市人民建”。搭建民意“直通车”、公众“议事厅”,有事好商量,大家来出力,很多工作就能做到________。比如上海能在短短一年内迅速形成垃圾分类的新风尚,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竿见影
B:万无一失
C:事半功倍
D:尽善尽美
正确答案:C
解析:“搭建……很多工作就能……”为“措施+结果”的表述结构,此处表达的是借助大家的力量,很多工作就能有好的结果。“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立刻见到功效”与后文举例中的“一年内”相矛盾,排除A。“万无一失”指绝对不会出差错。“尽善尽美”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二者用在此处词义程度均过重,排除B、D。“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填入此处能表达一种好的结果,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21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22题
2、【言语理解】根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的博士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博士的产出就像某些工业产品,如汽车、电脑和电视,年年攀升。世界上博士产量年增长率占前三甲的是两个发展中的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第一位是中国,年增长率为40%,每年已达到近5万人;其次是墨西哥,年增长率为17.1%;增长率第三的是丹麦,为10%。但是,在博士产量大增的情况下,也有极少数的国家并没有随大流。例如,德国是博士产量几乎一直保持零增长的国家。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许多国家的博士培养已经产业化
B:博士数量的增长是全球的总体趋势
C:博士的培养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D: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博士数量增长快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文段只说博士数量很多,没说“已经产业化”。
B项,由“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的博士正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可得出。
C项无中生有,无法得出。
D项属妄加推测,由“占前三甲的是两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增长快。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5题
3、【言语理解】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 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胜地 缩小 控制
B:圣地 减少 控制
C:圣地 缩小 抑制
D:胜地 减少 抑制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②句,“缩小差距”为习惯搭配,由此可排除B、D两项。再看第①句,“胜地”是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此处应该用“圣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秘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抒畅的气。
这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它们是:
A:秘 作 抒
B:秘 佛 抒
C:密 作 佛
D:密 丛 畅
正确答案:A
解析:句中是形容芦苇丛的稠密,而不是隐蔽。“密密的芦苇”正确;“秘不透风”错误,应为“密不透风”。排除C、D。A、B两项的区别在于“作”与“佛”,“仿佛”意为似乎、好像,“佛”在此读“fú”,使用正确,排除B。“作”在句中是当作单音节动词用,一般用“做”。“舒畅”意为舒服畅快,句中的“抒”错误。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5、【言语理解】自从1964年我国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很多研究者对杂交水稻的探索________,直到1981年,有研究者提出了利用自然两用系的设想,即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制种,短日低温下繁种,一系两用。到2010年年底,我国共有427个两系杂交水稻通过省级或国家的品种鉴定。因此,在我国发展两系杂交水稻已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 重中之重
B:独领风骚 势不可挡
C:方兴未艾 一往无前
D:和而不唱 大势所趋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1964年”“1981年”的时间差可知,在杂交水稻研究在一段时期内成果寥寥,“如日中天”“独领风骚”“方兴未艾”都突出了研究热情和投入的精力,与文段表述的未出太多成果的语境不符。“和而不唱”指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体现了虽然赞同这一研究,但并未体现对此进行付出,由此造成了成果寥寥的情况,填入符合句意。
第二空,“大势所趋”指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填入符合文段强调杂交水稻发展前景良好的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1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3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87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7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6、【言语理解】就在三十多年前,专家们对于地球变暖还是变冷的问题仍是一头雾水,他们无法断定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冰库还是一间温室。在1975年,第一批精密的计算机模型就显示,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会上升大约三度。然而,当时的科学家们和社会大众却依然波澜不惊。有一段时间,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大气层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肥沃全球的农田,农民们将迎来一个繁荣盛世。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出:
A:科研工作需靠数据说话、避免臆测
B:并非所有科学研究都对农业有指导意义
C:全球变暖的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D:以前专家们对气候变化的判断和理解与现在不同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三十多年前人们就知道二氧化碳的增加会使得全球变暖。接着由“然而”一转,指出当时大家都波澜不惊,甚至乐观地认为多余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全球变暖会对人类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C项与此表述一致,其他三项均无法从文中找到依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城市既是经济载体,也是文化容器。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不妨好好________出自己的特色,以此作为城市再定位的契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寻出更好的出路。而文化资源稀缺的城市也不必着急,可以在经济的发展中________属于城市的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演绎 弘扬
B:创建 涵养
C:彰显 打造
D:提炼 培育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演绎”通常与“角色”搭配,与“特色”搭配不当,排除A。由“再定位”可知,城市特色一直存在,“创建”侧重创造新的,与文意不符,排除B。
第二空,“打造”指制造,侧重从无到有。“培育”指培养教育,侧重使其成长。文段说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城市文化发展起来,应用“培育”。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8、【言语理解】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主动采取了减排措施,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发挥了积极的________作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导性
B:战略性
C:战术性
D:建设性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促进”“积极”等词语可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中起的作用是促进、推动性的,用“指导性”“战略性”“战术性”等词语修饰均不恰当,“建设性”指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早在十八、十九世纪,西欧工业化所致的资源环境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拓展,自然资源更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一些国家工业集中地区的环境被过度破坏,世界各地要求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一些人甚至认为,只有“零增长”,才能将人类经济活动控制在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但事实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仍然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路线推进工业化,这就必然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约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工业化所致的资源问题日趋严重
B: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发展工业化的矛盾不可调和
C:工业化的发展最终无法摆脱资源和环境的限制
D:发展经济不应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十八、十九世纪,工业化所致的资源环境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到二十世纪中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趋强烈。接着以“但事实是”为转折说明迄今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走着工业技术路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约束。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工业化的发展无法摆脱资源和环境的限制。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D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B项“不可调和”的结论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10、【言语理解】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________,标志着“高考时代”的开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牌
B:分界线
C:分水岭
D:里程碑
正确答案:C
解析:“标志牌”和“里程碑”针对的都是一种事物,“新旧招生制度”是两种事物,由此可排除A、D。“分界线”一般不用来形容制度,排除B。“分水岭”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