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上海精神”将“互信”排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这是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信任为先。《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作为执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如何做选择,孔子认为“信”是优先的选择,因为“民无信不立”。“互信”的观念,超越了国际上流行的一般国际关系理念,让“做好邻居”深入人心。上合组织多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开始对于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到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再到当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信”都是基础。
这段文字介绍了:
A:“互信”对现今国际关系理念的超越
B:儒家思想对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启示
C: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基础
D:“上海精神”强调“互信”的背景和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上海精神”将“信任”排在首位,接着以《论语》中的内容介绍了其将“信任”作为精神内涵的背景,后文又介绍了其产生的现实意义。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只能对应部分现实意义。B项“儒家思想”范围过大。C项“上合组织”并非文段重点。本题也可以从关键词“上海精神”“互信”入手破题,选项中包含这两个关键信息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5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6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9题
2、【言语理解】有些被宣称为“清热下火”的凉茶,其实连茶的“远亲”都算不上,它们不含通常的“茶叶”,只是含些中草药提取液。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的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但是,这样一种“有效”却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都会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B: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
C: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
D: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凉茶其实不含茶,然后从医学角度对凉茶宣称的“清热下火”功效进行了解释,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们感觉到的清热去火与凉茶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最后以转折词“但是”指出,消费者之所以对质疑凉茶的言论进行攻击,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对凉茶的实质了解不够。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题干中并没有说凉茶会对健康不利,A项错误。作者对凉茶的“清热下火”功能进行了直接的否定,而不仅仅是“怀疑”,C项错误。文段说的是“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D项“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3、【言语理解】“城市行走”作为一种以文化探索为核心的城市旅行方式,________让人们在城市中游走,________让人们在其间走马观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不是 也不是
B:如果要 就
C:是 而不是
D:不但 而且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以文化探索为核心的城市旅行方式”可知,文段对于“走马观花”的方式持否定态度,对于“在城市中游走”的方式是肯定的,故表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C项填入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许多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偏差,这种学术问题的争论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越是前沿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诚实研究的根本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B:基于诚实所做的科学研究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
C:实验研究不能轻率得出结论,应反复验证
D:研究结论的推翻和不断修正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即亮明观点,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实验有偏差甚至错误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接着用“许多学术论文”和“前沿的科学研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错误来支持上述论点。由此可知,这种现象是应该被理解的。B项符合此意,当选。其他三项在文中均未提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5、【言语理解】44.美国和日本科学家近日通过分析采集来的三维地震数据,揭示了太平洋底南海海槽下的地壳结构。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为什么地震在海底有些地方会引发大规模海啸,而在其他地方却不会。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采集了三维地震数据
B: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通过分析地震数据,揭示了太平洋底南海海槽下的地壳结构
C: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太平洋南海海槽下的地壳结构,使得科学家更清楚大规模海啸的规律
D: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太平洋南海海槽下的地壳结构,有助于科学家推测什么地方会引发大规模海啸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A、B两项显然不够全面。D项和C项比较,D项只涉及原文的一个方面,即“为什么地震在海底有些地方会引发大规模海啸”,而“其他地方却不会”没有概括进来。C项用一个“海啸的规律”进行概括,包含了这两个方面。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每次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________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________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声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________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魂牵梦绕 涵养 夹杂
B:心驰神往 滋养 错杂
C:流连忘返 浸润 掺杂
D:铭心刻骨 滋润 混杂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铭心刻骨”形容记忆极深,永远难忘,用在此处形容作者对浯台的喜爱,语义程度过重,排除D。
第二空,“涵养”指滋润、养育,一般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或涵养水源,不能用于琴声,排除A。“滋养”指供给养分、补养。“浸润”指沾濡滋润,浸染熏陶。二者填入能够体现山水与琴声的融洽关系。
第三空,“错杂”指两种以上的东西夹杂在一起。“掺杂”指混杂。“错杂”侧重于“错”,强调交错、杂乱。“掺杂”侧重于“掺”,强调混杂。此处用来形容琴声中带有沉重之感,“掺杂”更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38题
7、【言语理解】云山雾霭之间,一定流动着________的香火气息。登高一望 ,便会对“人间烟火”这四个常见的文字,多了一重超拔的见解与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幽静 感悟
B:清幽 感触
C:幽静 感触
D:清幽 感悟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一空,“幽静”指一个地方十分安静。“清幽”多指(风景)秀丽而幽静。分析可知,句子描述的是云山雾霭之间的美景,而并非单纯强调安静,且用来修饰“香火气息”,“清幽”更恰当,排除A、C。
再看第二空,“感触”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侧重于触动的情绪。“感悟”指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侧重有感而悟。结合前文的“见解”可推断,作者重在强调的是自己的领悟。故用“感悟”更合适。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8、【言语理解】80后的新生代家长是高等教育扩招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希望将其付诸实践,期待学校和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家长群体的日益强势使得家长和老师势均力敌,较量便成了常态,于是纠纷频发,带来许多误会和矛盾。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80后新生代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
B:80后新生代家长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C:80后新生代家长希望参与教学
D:80后新生代家长与老师之间常发生误会和矛盾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知A项正确。由“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知B项正确。由“于是纠纷频发,带来许多误会和矛盾”可知D项正确。文段表述家长希望学校和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并非要亲自参与教学,C项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
9、【言语理解】期刊与网络并存的格局是当下网络文学得以发生的逻辑前提。正是由于文学期刊发表难,积压的草根性创作力量才通过网络得以大规模________。不过,这种发表格局也折射出一种观念上的预设: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的作品一定是________的,而网络文学就可以是粗陋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掘 严谨
B:爆发 正统
C:传播 经典
D:释放 精致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而”可知,所填词语应与“粗陋”构成反义关系,表达精美之意。“严谨”指严密细致。“正统”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经典”指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三个词语均无法表达精美之意,不能和“粗陋”构成反义关系,排除A、B、C。“精致”指精巧细致,能与“粗陋”构成反义关系。
验证第一空,“力量”与“释放”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5题
10、【言语理解】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城镇化还意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而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镇化时代的农民需要职业教育
B:城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现代化
C: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D:城镇化是进城农民身份的市民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并列结构:前半部分指出城镇化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后半部分指出城镇化还意味着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其发展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综合可知,文段前后两部分都是在强调教育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对应B。A项的“职业教育”只能对应文段后半部分,缩小了“教育”的范畴,排除。C、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论述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1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1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31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5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4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